身体上9大养生窝各有妙用,按揉它们缓解身体不同症状,坚持按揉更健康

人体大大小小的窝还真不少,比如眼窝、颈窝、腋窝、腰窝……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窝”,其实都各有妙用。若能时常按揉,长期坚持,还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呢。

人体养生窝 眼窝 颈窝 腋窝 肘窝
图片来源网络

揉眼窝,镇静安神

眼窝指眼眶内的柔软区域,是手足太阳、足阳明等交会之处,常按摩能镇静安神、改善头痛,也可延缓眼周皮肤衰老,防治黑眼圈,并可预防皱纹出现。

方法:轻闭双目,用食指与中指指腹在眼眶上缓慢旋转按摩20次,一天2~3次。

也可拳起四指,以左右大拇指螺纹面按住太阳穴,以左右食指第二节内侧面轮刮眼眶上下一圈,安神止痛效果更佳。

按颈窝,止咳利咽

颈窝位于胸骨上缘凹陷处,为天突穴所在。刺激颈窝可起到镇咳平喘、祛痰、清利咽喉、通利气道、降痰宣肺等作用

颈窝 天突穴
图片来源网络

方法:拇指垂直于穴位按揉,以出现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8秒、10~20次。对于感冒早期、晨起咽喉不适感明显者尤为适宜。

按耳后窝,清利耳窍

耳后窝,即耳垂后方的凹陷处,是翳风穴所在之地。按揉耳窝可疏风通络,清利耳窍,同时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有效改善耳鸣等不适症状。

方法:以双手食指或拇指肚按摩耳后窝,慢慢吐气,直至出现酸、麻、热的感觉,一般需要2~3分钟,可每天按摩3~4次。

拍肘窝,清热利湿

肘窝位于肘关节前面,是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阴肺经的通行之所。按摩肘窝可疏通经络气血,祛风止痛、清热利湿。

肘窝
图片来源网络

方法:将四指并拢,力度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地连续拍打左右两边的肘窝数次,拍打时要注意节奏。

也可轻轻按揉肘窝外侧的曲池穴,以感觉肘部微微发热、酸胀为宜。

拍腋窝,宽胸宁神

腋窝,俗称“胳肢窝”,其顶端动脉搏动处为极泉穴,是心经的重要穴位。刺激腋窝可宽胸理气、调整气血,改善心悸、胸闷、气短等。

腋窝 极泉穴
图片来源网络

方法:左手置于脑后,右手四指并拢成空心状,拍打左腋窝的极泉穴,反复拍打七次后左右手交换,这一动作类似于“孙猴瘙痒”。有心脏病的人可平举,按摩极泉穴顺逆各七次。

按腰窝,泻火通便

腰窝位于腰部脊柱左右凹陷处,双手置于背后所接触部位即是。按摩腰窝有泻火通便的功效,对大便秘结、痔疮疼痛等疗效显著。常按摩腰窝还可调和脏腑、协调经络气血。

人体穴位图 腰眼穴位置
人体穴位图 腰眼穴位置

方法: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窝处,稍停片刻后用力向下搓到尾骨部位,连续做50次,每天早晚各做1次。

按腘窝,缓解腰背痛

腘窝是指膝盖后方的凹陷处,为十二正经中肝经、肾经、膀胱经经脉循行区域。
中医针灸推拿中讲究“腰背委中求”,意思是治疗腰背酸痛、下肢关节伸屈不利,委中是要穴。委中穴两旁还有阴谷、委阳、等穴位,均为治疗腰背酸疼的穴位。
刺激腘窝可缓解腰背下肢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还可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

腘窝 委中穴
图片来源网络

方法:用两手拇指端按压两侧腘窝,按压30~40次;两手握空拳,用拳背有节奏地叩击腘窝,连做30~40次;再把手掌搓热,来回擦腘窝30~40次。

按脚窝,精力旺盛

脚窝里藏着人体保健要穴——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本穴为肾经经脉的第一穴,常按能激发肾经气血,补充肾中阳气,使人精力旺盛、体质增强。

脚窝  涌泉穴
图片来源网络

方法:先用一侧大拇指点按另一侧的涌泉穴。每次3分钟,之后换另一只脚操作。每晚洗脚时做一次。也可双脚作相互交替的对搓动作,或用脚心蹬搓床头或其他器械。

需要注意的是,按摩养生窝力度不可过强,手法过重,有时反而容易形成皮下瘀血和肌肉损伤,甚至引起骨折和内脏损伤等。

另外,皮肤有损伤或有骨质疏松、骨结核、严重心脏病、不稳定型高血压、恶性肿瘤者应慎用或忌用。

按脐窝,保健

人体穴位图 神阙穴

脐窝,位于腹部正中央凹陷处,为神阙穴所在。与人体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骨肉有着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但此处内连五脏六腑和诸经百脉相通,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保健操作。

注意:按摩养生窝力度不可过强,久病身体虚弱的人最好不要过重拍打刺激,皮肤有损伤或腹部有急性炎症、恶性肿瘤的人慎用或忌用。

原创文章,作者:sansdjk,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ejiankang.net/1686.html

(1)
上一篇 2020年5月7日 下午6:46
下一篇 2020年5月9日 下午7:31

相关推荐

  • 足少阳胆经经穴:曲鬓穴

    穴位解析释义 曲鬓穴别名曲发穴。 1、曲鬓。曲,隐秘也。鬓,鬓发也,既为肾气所主之物又为血之余,此指穴内气血为水湿而性温热。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化雨而降。本穴物质为悬厘穴传来的天部寒湿水气,在本穴的变化为化雨而降,所降之雨虽与天部气血相比而为寒湿,但仍为温热之性,故名。 2、足太阳少阳之会。本穴虽为胆经之穴,但其气血的运行变化是受膀胱经外散的寒湿之气而表现…

    2022年4月3日
  • 24节气养生之大暑节气养生

    我们已经着实感受到大暑节气的炎热了,不信,你自己出去走走,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前一篇文章《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大暑节气》我们讲到大暑节气的相关特点。这篇文章我们就来分享下大暑节气养生方法,其实我们去年在大暑节气时候也讲到过,大家可以参考文章《二十四节气中第12个节气——大暑,大暑遇上中伏天该如何养生》。 今天我们将通过大暑节气养生法则,大暑节气食疗…

    2020年7月22日 未分类
  •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天柱穴

    穴位解析释义 天:一指穴内物质为天部阳气,二指穴内气血作用于人的头颈天部。柱:支柱也,支承重物的坚实之物,在此喻意穴内气血饱满坚实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为坚实饱满之状。本穴气血汇聚膀胱经背部各俞穴上行的阳气所成,其气强劲,充盈头颈交接之处,颈项受其气乃可承受头部重量,如头之支柱一般,以此得名。 穴位含义:膀胱经的阳热之气由此快速上传头之天部。气血特征…

    2022年5月13日
  •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会宗穴

    1、会宗:会,会合也。宗,祖宗也,为老、为尊、为长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之天部的阳气。会宗名意指三焦经的阳气在天之天部会合。本穴物质为三焦经的天部阳气会合而成,所处为天之天部,如宗气之所汇,故名会宗。 2、三焦经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天之天部的阳热之气,水湿稀少,有名而无实,外传的实质物质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三焦经郄穴。 为啥把会宗穴称为宗气的会集呢…

    2022年1月26日
  • 背部经络畅通,背薄一寸百病消退,命延十年!四种背部保养法

    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瘦在哪儿呢?又有老话说:背薄一寸,命长十年!背部瘦下来,才是千金难买的。 ▲背部不同的区域,对应着不同脏腑的位置。 背厚1公分,人显老3岁!背薄一寸,百病消退,命长十年! 为什么说“背薄一寸,百病消退,命长十年”呢? 1、背部有一道人体生命线 背部最重要的一个部位就是脊椎。而脊椎是人体年轻的第二道生命线,也是五脏六腑的反射区,因为五脏…

    2020年7月14日 穴位养生
  • 足少阴肾经经穴:灵墟穴

    穴位解析释义 灵,神灵也,与鬼相对,所指为天部之气。墟,土丘或故城遗址,指穴内物质空虚荒无。本穴物质为神封穴传来的极少水气,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蒸升于上,穴内气血如同废墟一般,故名。 穴位含义:肾经经气在此吸热蒸升,穴内气血空虚。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稀薄的干热之气。运行规律:由穴内向经穴外部扩散。 取穴 灵墟穴位于人体的胸部,当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功…

    2022年3月15日
  • 足少阳胆经经穴:带脉穴

    穴位解析释义 1、带脉。带,腰部的环带区域也。脉,经脉中的气血也。带脉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环腰带而行。本穴物质为京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由地部环腰而行,气血所过路径如人之腰带,故名带脉。 2、足少阳带脉之会。本穴既为足少阳胆经之穴又为带脉之穴,故为足少阳带脉之会。 穴位含义:胆经经水在此环腰带而行。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运行规律:运行规律与…

    2022年4月9日
  • 足阳明胃经经穴:归来穴

    穴位解析释义 归来穴别名溪穴、豁谷穴。 1、归来。“归”,还的意思。“来”,返的意思。“归来”指的是恢复和复原的意思。指胃经下行的地部经水受热后气化逆胃经上行。本穴物质为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受冲脉外散之热,经水复又气化逆胃经上行,如流去之水复又归来,故名归来。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说,“它可以治妇人血脏积冷,有调经种子的功能。故可待夫君归来而有…

    2022年3月26日
  •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督俞穴

    穴位解析释义 督俞穴别名高盖穴、商盖穴、高益穴。 1、督俞。督,督脉也,阳气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督脉的阳气由此输向膀胱经。本穴为膀胱经接受督脉阳气之处,故名。 督俞穴,别名高盖。属足太阳膀胱经。督指督脉,俞即转输,此穴居督脉中点之旁,是督脉之气转输的部位,故名督俞。 督,指督脉。穴为督脉之气输注之处,故名督俞。 督,有督统、正中之义,指督脉。俞,指腧穴。…

    2022年4月18日
  • 四大穴位调全身, 风寒湿火一扫光!

    一、阳池穴 阳池穴将阳光聚集在一起,从此不再怕冷 针对疾病:惧冷症 适宜人群:各年龄段女性 俗话“十个女人九个冷”,意思就是说大部分女性都有怕冷的特点,尤其是中国女性,因为体质比较弱,所以就特别怕冷。好多女性都有难以言说的痛经,归根到底,还是我们身体内的供热系统出了问题。这个系统的闸门坏了,热能就不能散发到全身,身体当然就冷了。 这个穴位就是阳池穴,阳池穴是…

    2019年2月26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