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我自己,对于传统中医养生也是持敬畏的态度。最开始的养生“知识”都是通过网络来了解的。就像我之前的文章分享的那样《“伪养生”害一生,6大养生误区,不养生反伤身,你中了几个?》。
目前“养生”变成了一种时尚,好像每天不看点养生节目,喝点养生茶,吃点五谷养生粉,嚼点阿胶养生糕。都不好意思跟人说你健康。不经常吃点地黄丸,四物汤,四君子,各种补药,都不好意思说你气血足。不经常拔拔罐,按按摩,推推拿,刮刮痧,再搞点火疗,药疗,艾灸,都不好意思说你会养生。
不知道到底是各种养生“专家”洗脑了我们,还是我们洗脑了“专家”。
追求健康,长寿,本没有错。错就错在铺天盖地的养生信息和养生产品,再加上各种“权威机构”和“专家”们的推波助澜。想拥有健康的人们,自然而然的就对号入座了。
但是,最可怕的是,对于养生产品和食疗保健,只言其优,不言其劣,只言其益,不言其损。对于喜欢养生的朋友来说,又很少能够研读中医古籍去求真知,日积月累的服用所谓的保健养生品,最终未除其病,反损其身。
我也是曾经听着“专家”的话,看着“权威节目”来调理养生的,但是如果对于中医的古法概念和自己的身体不够充分的了解,这种养生习惯,往往却成了“致病”的关键。
养生之理生于中医之法,医法又源于古籍,欲知其真,必求于古籍。方能去腐存精,明其真要。
《寿世青编》–清代名医尤乘
客曰∶万病皆从口入,如何食反能治病耶?盖草木药石,得五行之偏气,如人之得疾。因五脏有偏胜,则气血有偏倾。故用偏气之药物,治五脏偏胜之气血,使得归其正。然中病则已,不可过焉,过则药又反能生病也。是故饮食,人赖以养者,贪嗜之,所以有万病皆从口入之说,亦犹是耳,且五谷得五行之正气,尚有是说。盖饮养阳气,食养阴气,《内经》言之详矣。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血气调和,长有天命。何况今人忽而不讲,惟知药可治病,不知饮食起居之间,能自省察,得以却疾延年也,古人食治之方,良有深意,卫生者鉴之。
这段恰恰说明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药能疗病,也能致病,从症状判断发病的根基,再对证用药,或者食疗调补,病愈则停服,定能取效。而药针对根本来释放药性,所以不会伤及自身脏器。但是如果只看到症状,而并不清楚症状由何而生,或者误以为可以久服。则反至怪病从生。
举个例子,吃盐过多会造成血液循环系统出问题,因为摄入过量的盐,身体就必须要释放更多的水来中和,于是就会从血液中析出水份来制衡,血液中缺少了水以后,人就会口渴,但是喝进去的水又没有办法迅速的补充到血液中,就会出现血黏稠和脉管因为缺少水分的紧缩和硬化,于是心脏需要更高的压力才可以把足够的血液输送到全身,所以血压就增高了。
但是如果喝的水过多,饮食太过清淡,又会造成血液中水分的含量过多,血管失去韧性,就会出现一些血液溢出脉管外的情况,也就是常说的气不摄血了。
所以,补也好,泻也好,必须审视清楚,对药性的本源十分了解,才可以使药食久服而无伤,不需要补,反吃了补药,自然是补不进去的,那么补药便成了毒药。更何况现在大部分人都是虚实夹杂,补虚则实更牢固。去实则正气更虚。所以食物药物的配比,完全对应身体情况,才可以补到虚,去到实。
《老老恒言》–清 曹庭栋
老年偶患微疾,加意调停饮食,就食物中之当病者食之;食亦宜少,使腹常空虚,则络脉易于转运,元气渐复,微邪自退,乃第一要诀。
虽说这本书是针对老人调养的书籍,但是针对现代人的亚健康状态,同样适用。
如果感觉身体有不舒服的地方,第一先应该控制饮食,过多的饮食和粘腻的食物,都会造成经络的通行不畅。反而会加重病情。
现在人的身体大部分是湿,痰,郁气夹杂的状态。如果单纯补益,而不使经络通畅,只会使经络更加堵塞。该补的东西没有补进去,反倒产生一堆没有必要的邪气。比如现在流行的阿胶糕,一派甘甜粘腻之物,再加上阿胶的粘腻滋补,脾胃壮实的人恐怕都无福消受,更何况痰湿夹杂,脾胃虚弱的现代人。
有的人以为,小量的吃一点补品,喝点花草茶,就算不对症,也没有什么副作用。这应该是最可怕的想法。
《老老恒言》–清 曹庭栋
药不当病,服之每未见害,所以言医易,而医者日益多。殊不知既不当病,便隐然受其累,病家不觉,医者亦不自省。愚谓微病自可勿药有喜,重病则寒凉攻补,又不敢轻试。谚云:不服药为中医。于老年尤当。
药不中病,即为毒。体强者正气充盛,不受药毒。体弱者,即使少量服用,日积月累,也必然深受其害。
比如现在流行的花草茶,水果茶,喝起来很小资的感觉。殊不知,百花气轻而升,泡茶取其香气,更是助其上升,久服使人气机上逆,肺气臃肿,现代人大多上盛下虚,严重的可能会引发肝风,耗散肾气。
再说水果,生冷之物,不可久服,损脾而败胃,不管胃热,胃寒,阴虚,阳虚,因为饮食不节,或过于清淡养生,或节食减肥,现代人的脾胃早已不堪重负,很多人感觉不到,是因为脾伤了察觉不到,而胃多气多血,是人体最坚实器官之一。所以虽然感觉饮食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如果你有肥胖,瘦弱,赘肉,啤酒肚等问题,其实就是脾虚寒了。水果也好,凉茶也好,尽量避免。久服脾气更虚,营养运化失常,则为时已晚。
《老老恒言》–清 曹庭栋
病有必欲服药者,和平之品甚多,尽可施治。俗见以为气血衰弱,攻与补皆必用人参。愚谓人参不过药中一味耳,非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者;且未必全利而无害,故可已即已。苟审病确切,必不可已,宁谓人毵必戒用哉?
凡病必先自己体察,因其所现之证,原其致病之由。自顶至踵,寒热痛痒何如,自朝至暮,起居食息何如,则病情已得,施治亦易。至切脉又后一层事,所以医者在乎问之详,更在病者告之周也。
补气,补血,滋阴,补阳,行气,开郁,调经,活血,不知何时,治病之药变成调补之方,不查病因,妄自乱服。很多养生节目和专家推荐了很多药方,但是大部分都只说了药方的作用和效果,但是药之禁忌,才是重中之重,怎可不言?
补气生胀满,燥血脉。补血生寒湿,损气。滋阴损脾胃而伐阳气。补阳伤血脉而伤阴。行气而动血,开郁则伤气。调经活血一有差池,损肝在顷刻。
怎可误以为药性平和,可任意食之否?
入口之物,当先知其损,再言其益。倘若不查,便未受其益,先受其损。
这里只是泛泛谈及常用养生产品及养生禁忌,日常的饮水,食物,起居,等等,会在后续的文章中,一一细数。接下来说下常见的外治类养生“产品”。
拔罐,刮痧,经络推拿,火疗,熏蒸,艾灸。这些常见的,看起来无伤大雅的“中医”养生技巧。也都不可轻易尝试。
这些外治技法,全都隶属于经络疗法,然而经络和穴位,对人体的影响又是巨大的。如果说口服对人体造成的损害,还有人体的内部防御机制来抵挡。那么乱动经络造成的损害,可是100%的对应到你的脏腑机能。
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各有所能,路线巡行,气血顺逆,必须调畅。一旦误治,为祸甚多。
拔罐,刮痧,看起来家常小菜一样的方法,对于补泻手法,经络穴位的选择,都十分讲究。还要根据人体的病证进行仔细的中医辩证。方可为之。
拔罐和刮痧,都是将肌肉皮肤的气血泄出,达到祛病的目的。但是随意的拔罐和刮痧,都会走散真气,这就是为什么拔罐和刮痧之后人感觉特别的疲劳。是因为气血的严重损失。
如果是体内邪气,没办法靠外治祛除,体表真气损伤,体内正气又不足,则邪气困于内部,久久不能痊愈。更可怕的是,很多打着“中医”旗号的养生保健会馆,不仅不懂辩证,还花样百出,甚至用大缸给客人做“拔罐”,搞的脏腑气血大乱,为祸不浅。
另外,拔罐刮痧都可以清热去火,但是只能清实火和体表之郁火。现代人大部分都是虚火,随意为之,恐怕里更虚,火更盛。不可不知。
经络推拿,虚实补泻,最为重要,任意为之,成年人尚可。小儿经络力微,巡行顺畅,一旦错乱。很难调和。
现在风靡一时的小儿推拿,大部分都是连一些中医基础都不太明白的人操作。尤其是很多小儿推拿的教材,错漏百出,为害甚多。父母爱儿之心,人皆有之。经云“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现在80%儿童的疾病,都是因为父母对医理和自然育儿知识匮乏,再加上很多育儿“专家”言传身教。造成了父母的“错爱”。如果再不细心调养,反去乱搞什么推拿,养生,则更是自损其寿。不可不知。
再说熏蒸火疗,古籍中对于热疗也有记载,但是用之甚少。为何?体外熏蒸之热疗,在体表有毒邪时,微微用之,点到即止。如果是脏腑,筋骨的问题,用热疗,如果是热症,则助热。如果是寒症,则逼寒入里。更难治疗。
以上三点,我身边都有很多朋友“中招”,在做完这种盲目的治疗后,病情快速的加重。痛苦不堪。
接下来说艾灸,专门讲艾灸的古籍不多。
艾灸是取艾草之性,温通经络散寒,但是作用于穴位,不作用于体表。这就更针灸一样,必须取穴准确,辩证明确,才可以。而且艾灸的热力比常人想象的强很多,所以自古以来,艾灸的禁忌就非常多。简单列之,多气少血之经,少灸,血虚之人,禁灸,阴虚之人,禁灸,络脉不通,慎灸。
还有根据四季节气之不同,又不可乱灸。取穴,配穴,灸的数量,先后,时日,都必须设计精妙。方可取效。不然可能会助邪热而伤阴血。动湿热而生肿毒。
总之,中医的外治方法多种多样,倘若可以严格遵循古法操作,辩证仔细,自然祛病神效。但是如果是养生会馆之类的任意为之,则贻害久远。不可不知。
总结:养生虽好,不可妄为。人生百年,安心养神,无欲无妄,自然安养天年。养生之物,必遵古法,寻其根本,对证为之,方能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