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解析释义
复溜穴又名伏白穴、昌阳穴。
1、复溜:复,再也。溜,悄悄地散失也。复溜名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再次吸热蒸发上行。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输来的寒湿水气,上行至本穴后因其此再次吸收天部之热而蒸升,气血的散失如溜走一般,故名复溜。
2、伏白:伏,隐藏、埋伏也。白,肺性之气也。伏白名意指本穴吸热溜散的水气隐伏着肺金之气的凉湿之性。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在本穴吸热后温度上升而变为肺金之性的凉湿之气,故名伏白。
3、昌阳:昌,昌盛繁荣也。阳,阳气也。昌阳名意指肾经阳气至本穴后才变为昌盛繁荣之状。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在本穴吸热后变为了天部的阳气,肾经阳气在此变得繁荣昌盛,故名昌阳。
4、肾经经穴:经,经过也,动而不居也。本穴物质为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经过本穴动而不居,故为肾经经穴。
5、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肾经的天部阳气,性温热,与肺金之气同性,故其属金。
附注:肾经经穴。
穴位含义: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再次吸热蒸发上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温热,与肺金之气同性。
运行规律:散热后循肾经横传于交信穴。
取穴

复溜穴位于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补肾益气。
主治疾病:泄泻,肠鸣,水肿,腹胀,腿肿,足痿,盗汗,脉微细时无,身热无汗,腰脊强痛。肾炎、神经衰弱、手脚冰冷、浮肿等
穴位配伍:
- 复溜配肾俞、关元、天枢、足三里,治泄泻;
- 复溜配肾俞、脾俞、太溪、足三里,治水肿;
- 复溜配水分、阴陵泉、足三里,治水肿;
- 复溜配丰隆、大都,治四肢水肿;
- 复溜配合谷,治汗出不止;
- 复溜配中府穴,治肺痨;
- 复溜配至阴、肾俞、三阴交、神门、足三里,治更年期综合征;
- 复溜配天枢、足三里、关元,治泄泻;
- 复溜配中极、三阴交、水道,治癃闭;
- 复溜配太渊,治无脉症;
- 复溜配肾俞,治肾虚腰痛;
- 复溜配肾俞、志室、关元、三阴交,治肾虚封藏失职之阳萎、遗精、早泄等;
- 复溜配肾俞、水分、关元、天枢、足三里,治脾肾阳虚之肠鸣、泄泻、水肿等;
- 复溜配大杼、肾俞、悬钟、三阴交,治肾虚筋骨失养之腰脊强痛,腰腿疼痛、软弱无力,足跟痛等。
- 复溜配三阴交、行间,治阴虚风动之手足蠕动、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 复溜配百会、风池、三阴交、太冲,治肝肾阴虚、水不涵木之眩晕、头痛;
- 复溜配太溪、肾俞、百会,治肾精亏虛、髓海空虚之眩晕、头痛;
- 复溜配心俞、大陵、神门、太溪,治肾阴不足、虚火扰心之失眠、五心烦热、心悸、健忘;
- 复溜配太溪、通里、太渊,治肺肾阴虚之咽痛、音哑、失音;
- 复溜配听宫、三阴交、太溪,治肾精亏虚之耳鸣、耳聋;
- 复溜配肝俞、太溪、睛明,治肝肾不足之青盲、夜盲、目翳。
临床运用:现常用于医治消化系统疾病,五官科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脑炎、功用性子宫出血、脊髓炎、腹膜炎、痔疮出血、糖尿病、软腭麻木、腰部肌肉损害等。
养生保健
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复溜穴5~20分钟,可以缓解水肿、腹胀、盗汗。
拔罐法:用气罐留罐5~10分钟,隔天一次,可以改善腹胀、水肿。
刮痧法: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复溜穴,力度微重,出痧为度,治疗腹泻、淋症。
按摩法:
复溜,就是让气血再一次的流动起来。照海穴是在足内踝和足跟骨的缝隙里,通过内踝关节的运动,摩擦生热,使得内踝前后的凹陷“海”吸热蒸发上行,如同太阳照在大海让水气蒸发一般,故名。
那么依靠蒸发而上升的气血,受重力的影响,总会在达到一个高点时而停滞甚至下落,而这个高点就是在复溜的位置。
看复溜的位置,它是位于小腿内侧胫骨与跟腱的缝隙里。如果我们经常的站立不动的话,跟腱就没有收缩,气血就无法被挤压上行,久而久之就会发生血瘀,比如静脉曲张的发生。此时刺激复溜穴,有助于将瘀滞在此的气血快速散开,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这里的“复”,就是再一次的意思,那第一次在哪呢?就在前一个穴照海上,它蒸腾上升到了顶点后,复溜再一次让其继续维持上升的势头,故名。
在中医五行中,肾主水,管疏泄水液;而肺主金,疏布气血的。因此当气血疏布遇到问题时,可以去找经穴复溜,刺激该穴,具有肾肺双调的作用。毕竟,肺气是自上而下运行的,而复溜穴的肾水,是被肌肉运动挤压生热而上行的,一上一下,构成了一个闭环。
按摩手法:用拇指指腹点揉复溜穴。点揉的力度要均匀、柔和、浸透,以有酸痛感为佳。每次点揉3~5分钟,两边复溜穴替换点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