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五月我们必须知道的禁忌

农历五月
农历五月

马上端午节了,我今天开始休年假提前回家。在路上想到今天都是农历五月了,让我想起中医老师之前告诉我的“毒月”。所以回来之后就开始整理有关毒月的内容分享给大家。

农历五月 毒五月 九毒日
农历五月 毒五月 九毒日

汉族民俗认为农历五月为“毒月”,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月份。期间夫妻不能同房,君子应节制嗜欲,饮食上来说食物清淡,减少酸味,增加苦味,益肝补肾。这个月应静养,与自然和谐平定心气。能全月不同房,对身心都有极大的好处。

五月即是午月,五行属火,此时的阳气达到最旺,火旺至极,而此时阳气外散,内里虚弱,所以不适合再进行泄耗性的活动:吃冷饮、流大汗、房事……

夏天 冷饮
夏天 冷饮

所以古代有习俗,五月让妇女回娘家住一个月,避免与夫同房的做法。其中的“九毒日”更要慎重。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这一天汉族民俗中有许多喝雄黄酒、带香囊、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其中都寓有古德智慧经验的传承。

从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节这一天开始,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廿五、廿六、廿七,此九天为“天地交泰九毒日”(我们简称“九毒日”),农历五月十四为“天地交泰日”,加起来一共十天。在这十天里,务必端容肃己,严禁杀生,切勿行淫,否则严重伤身损气耗精元。

当然还有非常重要的五月十三日也是禁忌,总之如能在整个阴历五月不同房,施行禁欲,对身体修复有极大的好处,实在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天地间道法的奥秘。

重要的说三遍:农历五月禁欲!农历五月禁欲!农历五月禁欲!

这是一年中最好的排毒养阳的时候。请抓住机会排毒驱邪、排寒湿,养阳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毒五月”究竟“毒”在哪呢???

解毒之道:常静心,多饮水

农历五月常常包含夏至。也就是说,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就是这个阶段了。高温导致人体水分散失,形成了中医理论中的“津液亏虚”。如果不在这个时候做针对性的预防,就容易使气血运行淤滞。这就是为什么夏天脑梗、心梗多发的原因。尤其是平常有高血脂、高血压的人更容易在这个时候发病。

为了预防发病,人们就要尽量避免人体津液的散失。在农历五月有意识地多喝水,尤其是晨起和晚上睡觉之前的两杯温开水,至关重要。其次,要避免熬夜,早睡早起。

蔬菜
蔬菜

因为熬夜本身就是伤害阴津的行为。在饮食上,尽量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辛辣烧烤类的食物。此外,还需保持心态平稳,切忌大喜大悲,焦虑郁闷。否则,气血运行就可能受情致的影响,从而诱发疾病。

解毒之道:吃温热,不碰生、凉食物

脾胃虚弱是人们在毒五月里的普遍状态。这是因为夏至前后阳气外达,气血更多地运行在体表,这就造成人体内里的虚寒。

脾胃作为中焦最重要的两个脏器,受此影响最大。所以千万不要被农历五月看似旺盛的肢体运动机能所迷惑。其实,脾胃在这个时候很脆弱。

脾胃脆弱的最主要表现就是腹泻以及消化不良。以往看似正常的饮食行为,到了这个时候就有可能让人大病一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谨小慎微,对脾胃多加照顾。其中,不吃凉食非常重要。

因为脾胃将凉食、冷饮温煦,使之便于消化的过程,就是耗伤阳气的过程

解毒之道:多吃菜,少吃肉

对于现代人来说,毒五月引发的另一个常见问题是肠中积热,导致便秘。

年轻人 凌晨吃宵夜
年轻人 凌晨吃宵夜

现代人喜欢吃宵夜的做法会引发此症状。尤其是晚上吃烧烤,让热性的食物在夜间存留于肠道内,人体无力运化,久而久之形成淤热,当人体阴津不足的时候,便秘就会出现。受此影响,人还容易起痤疮、口臭、口干、口苦、失眠。所以,避免吃太多烧烤和辛辣食物很有必要

解毒之道:节欲望,免消耗

夏季对人体的消耗很大。人们除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外,要避免对身体额外的消耗。因此,农历五月,尤其是夏至前后节制夫妻生活很有必要。临床上,有部分心脏机能不好的人,在夏季过夫妻生活的时候出现心血管事件。这就是房事本身让心脏负荷增大,最终难以承受导致的。因此,古代人主张妻子在农历五月回娘家,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原创文章,作者:sansdjk,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ejiankang.net/576.html

(5)
上一篇 2019年6月2日 下午10:52
下一篇 2019年6月4日 下午9:54

相关推荐

  • 为什么现代人湿气重?夏日“湿热交蒸”,咋整?夏季祛湿的食疗方法

    进入夏季,对于中医有一定了解的人基本上都会注重祛湿气,因为有种说法叫“十人九湿”,其实我们之前很多文章也有提到过祛湿《湿气难缠,十人九湿!湿气重该如何调理,分享祛湿气的穴位和食疗方法》《最擅长化解中焦脾胃的湿气的药食同源药材——陈皮》。 为什么现代人湿气重? 很多现代都市人湿气重,主要是因为生活方式不健康。夏季里一边喝冰镇啤酒一边吃烧烤的人随处可见。还有的人…

    2020年7月24日 夏季养生
  • 暑天无病三分虚,大暑前后上蒸下煮,养生小妙招教你补充人体津液

    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最近几天您是否感受到上蒸下煮的热度?日晒、暑热、水湿互结,将在大暑节气里达到一年中的高峰,在这样的桑拿天里,“出门5分钟,流汗2小时”可不是开玩笑! “大者,乃炎热之极也”,人体腠理疏松,暑邪使人大汗,伤害人的津液,有暑天无病三分虚的说法。 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较强的滋润和濡养作用,滋润皮肤、肌肉,濡养骨节…

    2020年7月25日
  • 进入秋冬之后很多孩子更容易感冒咳嗽,家长应该如何面对呢?

    最开始小孩换感冒自己很着急,不知道如何正确面对这种情况。慢慢地理解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之后,内心就不再那么担忧了。其实家长一定要有正确面对小孩感冒发烧这类身体情况,我们大人自己都会感冒发烧,何况小孩呢。 最近我们家宝宝也患了感冒,最开始只是流清鼻涕,后来就开始咳嗽,扁桃体红肿。所以想来写一篇关于孩子秋季感冒咳嗽的文章。 如果你有体会,或者之前秋冬孩子曾经生病中…

    2019年10月9日 养脾胃
  • 舌头上有齿痕是什么问题?齿痕舌要如何调理呢?

    齿痕舌,顾名思义,是指舌头边缘形状如牙齿的痕,多数是因为舌头肥大而受到牙齿咬合时的压迫所致。舌头有齿痕,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上火引起的,而且身体气虚的表现。 齿痕舌一般多伴有舌体胖大,主脾阳虚弱、水湿内停,但也有人认为齿痕舌在正常人也可以出现。的确很多有齿痕舌的人并没有疾病,只是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所以,中医说的气虚、水湿重并非就是指人有病了,而是说体内的气血状…

    2019年5月12日
  • 24节气养生——小满节气,人生最好的状态是小满

    时间一晃就到了小满节气,刚好今天也是5.20。很是喜庆的日子。 小满 ,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二十四节气里,小暑之后是大暑,小雪之后是大雪,小寒之后是大寒,只有小满之后没有“大满”。可见,在中国人的心里,大满并不是人生最好的追求。 满招损,谦受益 太满,招致损失;不满,空留遗憾;小满,才是最好的状态。 小满,地下升起的阳气充满地面,是全年最“接地气”的时候。…

    2020年5月20日 夏季养生
  • 热天为什么有人频繁出汗?而有些人再热也不出汗?

    三伏天,有人大汗淋漓,有人微微出汗有人无论天气多热都不出汗,还有的人即使有空调也会出汗那么你知道出现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吗?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人体的汗液主要是源于汗腺的分泌,然而人体汗腺分布的位置有许多,汗腺也分为大汗腺和小汗腺。 大汗腺的部位就比较容易流汗,比如说人的乳头、腋窝等部位,当身体的这些部位受到了一些刺激之后,汗腺就会非常容易排汗了,在这种情况下…

    2020年8月15日 健康分享
  • 夏季养生从这几方面入手

    夏季养心——常按穴位,除烦消积 入夏后,气候多湿热,身体容易感觉烦躁疲倦,脾胃及消化系统也容易出现毛病,除了规律作息和饮食调养以外,可以按摩穴位,促进血液循环,达到养生的目的。 如劳宫穴(手握成拳,中指尖所点之处)、后溪穴(握拳,在第五掌指关节尺侧后方,第五掌骨小头后缘)、间使穴(掌后3寸两筋间,仰掌在腕横纹上3寸)等穴位,经常按摩这些穴位可以起到很好的养心…

    2019年6月4日
  • 手心出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手心出汗如何调理呢?

    进入夏季,天气慢慢热起来。人的身体为了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出汗比如腋下出汗、额头出汗等,这属于正常情况。 但是当你手心出汗,拿出手机通过指纹识别想解锁手机,怎么都解不开,因为指纹区域已经被手上的汗水浸湿后反应不灵敏了。 当你好不容易擦干手上的汗解锁成功,看微信、刷抖音,回复、点赞,这时手机屏幕再次反应不够灵敏了。同样是手上的出汗,让每一次触摸手机屏幕反应都…

    2019年4月26日
  • 得健康者得天下

    司马懿最厉害的就是身体太好了。曹操死了,他没死。曹操的儿子死了,他没死。曹操的孙子死了,他还是没死。打不过诸葛亮,但把诸葛亮熬死了,最后三国归晋完成一统中国的伟大梦想。 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功,身体健康真的很重要,别光有目标、有理想、有能力、有人脉、有金钱,结果没有健康,一切都白忙! 得健康者得天下。年过完了,各位朋友该开始养生健身了。祝大家狗年身体棒棒棒!!!

    2019年2月1日
  • 静脉曲张怎么预防,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

    下肢静脉曲张症状轻的时候不痛不痒,没什么感觉,逐渐发展就会感觉下肢沉、胀、乏力、小腿的浅静脉渐现隆起,抬高腿休息以后会好转,活动一天下来就会加重。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露腿的季节来了,这两类人要注意了!就因为下肢静脉曲张》简单的告诉过大家静脉曲张的原因。 下肢静脉曲张在30~40岁的成年人中非常多见,因为本身先天性瓣膜发育薄弱,随着后天经常站立,或者久坐,或者…

    2020年6月11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