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解析释义
听会穴别名耳门穴、听呵穴、听诃穴、后关穴。
1、听会穴。听会者即耳能听闻声音也,此指穴内的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无物阻隔声音的传递也。
本穴物质为瞳子髎穴下传的天部寒湿水气,至本穴后,此气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湿水气并化雨冷降于地,天部气血因而变得虚静,如远处声音听亦能明,故名(除上述解释之外另有一解,此即是从阴阳的角度来解释听会之名。听的感官过程为耳朵接收外部声音,也就是从外入内、从阳入阴。由于声音传递的这一过程是从阳入阴,因此,它要求耳部的气血运行变化也要与此同步,表现出由阳向阴的变化转变,如此,人体外部的声音之阳才能进入体内的阴部,声音感受器才能听之而会。
2、耳门穴。耳,穴在耳部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耳门穴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进入耳腔,如听会之解。
本穴的气血变化为气态物散热冷降并化为地部经水,经水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进入耳腔,本穴如同胆经气血出入耳的门户,故名耳门穴。
3、听呵穴。听,闻也。呵,大声喝叱之意,此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大于体表内部。听呵名意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要大于体表内部耳朵才能听受。听诃名意与听呵同,诃为呵的异体字。
4、后关穴。后,指头的后部,前为阴、后为阳,此指阳气。关,关卡。后关名意指穴外的阳热之气不能进入穴内。理同听会名解。
何为听会穴?
听会穴。听会者即耳能听闻声音也,此指穴内的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无物阻隔声音的传递也。本穴物质为瞳子髎穴下传的天部寒湿水气,至本穴后,此气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湿水气并化雨冷降于地,天部气血因而变得虚静,如远处声音听亦能明,故名。
除上述解释之外另有一解,此即是从阴阳的角度来解释听会之名。听的感官过程为耳朵接收外部声音,也就是从外入内、从阳入阴。由于声音传递的这一过程是从阳入阴,因此,它要求耳部的气血运行变化也要与此同步,表现出由阳向阴的变化转变,如此,人体外部的声音之阳才能进入体内的阴部,声音感受器才能听之而会。
穴位含义:胆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耳腔。
取穴
取穴方法:听会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清降寒浊。
主治疾病:耳聋,耳鸣,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歪斜,面痛,头痛等。
穴位配伍:
- 听会配睛明、丝竹空、攒竹,有清热止痛的作用,治目痛,目赤,目翳。
- 听会配头维、印堂、太冲,有疏散风热,活络止痛的作用,治头痛。
- 听会配合谷、太阳、颧髎,有祛风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治三叉神经痛。
- 听会配颊车、地仓,治中风口眼歪斜。
- 听会配迎香穴,治耳聋气痞。
- 听会配耳门、听宫,治下颌关节炎。
- 听会配听宫、翳风,治耳聋、耳鸣。
临床运用:现常用于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中耳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艾条灸5-10分钟。
听会穴治疗耳聋耳鸣。
耳鸣及耳聋在中医上有虚实之分,虚证是由于脏腑虚损所致,而实证多是由于寒、热、湿、气、痰、火等引起,其中肝胆火旺导致的胆经气血不通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听会,顾名思义,就是听闻声音汇聚的地方。我们都知道,人体的五官中,耳朵和眼睛都属于感知器官,就相当于飞机的雷达,潜艇的声纳和潜望镜,二者要能正常的工作,必须依靠充足的气血供应,而它们血供的血管都非常的细,属于末稍了,所以,当人上了岁数,最先衰老的地方就是耳朵和眼睛,因为末稍端的血供离心脏最远且血管最细,往往是最先出问题的,这就是我们通常用“耳聋眼花”来形容老年人的原因。
上面三穴之所以均对改善听力有效果,正是因为此处分布了大量的血管和神经:

- 耳门:在腮腺后缘;布有颞浅动静脉耳前支;有耳颞神经、面神经颞支分布。
- 听宫:有颞浅动、静脉的耳前支;布有面神经及三叉神经的第3支的耳颞神经。
- 听会:深层有颞浅动、静脉和面神经丛等;浅层布有耳颞神经和耳大神经。
耳鸣的原因很多,其中就有血管局部堵塞所致,就好比一条流速平稳的河道中,你突然扔进一块大石头,而此时水流就会对大石头进行冲击并产生巨大的声响,这种异常出现的声响,就像耳鸣的道理一样。我们刺激这些穴位,有助于对这些血管和神经进行按摩疏通,有助于改善它们的血供状态,从而提高听力。就像把河道中的大石头给搬开,或者移动一样,让水流顺畅流动,这样噪声就小了。
三穴都可改善耳鸣的状态,那该用哪个穴呢?其实很简单,你用食指从上往下捋,哪块痛就按哪,因为这个痛点就是阻滞点。
其实听会穴不仅对耳鸣耳聋有特效,对于面瘫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因为刺激听会穴,可以把气血引到面部,一旦气血充足,不但耳朵能听见,面瘫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即使现在没有出现耳朵方面的问题,经常刺激它对于听力也有好处。
按摩手法:用食指的指腹置于后顶穴穴位上,以穴位为中心进行旋转按揉,每次按揉1-3分钟即可,每天可进行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