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穴位归纳:22个中穴

以“中”命名的穴位,涉及到了11条经脉的19个穴位,以及3个经外奇穴。

  • 肺经:中府
  • 胃经:乳中
  • 小肠经:肩中俞
  • 膀胱经:中膂俞、中髎、委中
  • 肾经:中注、彧中
  • 心包经:中冲
  • 三焦经:中渚
  • 胆经:中渎
  • 肝经:中封、中都
  • 督脉:脊中、中枢
  • 任脉:中极、中脘、中庭、膻中
  • 经外奇穴胸腹部:脐中四边
  • 经外奇穴上肢部:中泉、中魁

所有的“中”穴,从相对或绝对位置上,均处于肢体的中间。

1、中府穴

中府穴,别名肺募。中即中气;府即聚集。中府属手太阴肺经。是肺的募穴;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的交会穴。手太阴脉起于中焦,本穴当中气聚汇之处,故名中府。

中府穴 人体穴位图

中指中焦,府是聚集的意思。手太阴肺经之脉起于中焦,此穴为中气所聚,又为肺之募穴,藏气结聚之处。肺、脾、胃合气于此穴,所以名为中府。又因位于膺部,为气所过的俞穴,所以又称膺俞。

中,内也,里也。府,指藏财物的地方。募,汇也,聚也。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者,天气也。”又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千金要方·序例》:“人者,禀受天地中和之气。“张介宾曰:“中府,藏气也。”此穴在胸中,为胸中肺气结募聚会之处,系手、足太阴之会穴,因名中府。

《黄帝内经明堂》:“府,聚也,脾肺合气于此穴,故名中府。”

腧穴是脏腑经脉之气汇聚之处,中府是肺气汇聚之处。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本穴为手足太阴之会、肺之募穴。募穴乃脏气结聚之处,脾肺合气于此穴,故名中府。锁下乳上为肺气出入与储藏的中间地带,故又名府中腧、膺中腧。

中府穴”。“中”,与外相对,内部也。“府”,脏腑也。
本穴为肺经首穴,气血物质来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个脏器,故名“中府穴”。

中府穴,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健脾补气

中府穴有清宣上焦、疏调肺气的作用。

肺居上焦,但手太阴却起于中焦,实为中焦水谷精微上输所必需。

天之清气与水谷精气在肺合而为宗气,胸中为天气与地气交会之所,天与地交其中生人。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为宗气化生之处,气为血帅,肺主宗气,方有肺朝百脉之功能,方有宣发敷布水谷精微至全身各部的功能。故中府为宗气灌注之穴,为肺经、十二经脉循环流注之第—穴。宗气聚则人生,宗气散则人亡,故中府的穴性是贵收忌散,有肃降肺气、和胃利水之功。张介宾日:“中府,藏气也。”肺居胸中,为诸藏华盖,其脉络肠循胃,受中焦水谷之气,故对人身上中下三部之气血,具有调摄之功。

《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

作用功效:肃降肺气,和胃利水,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健脾补气。

主治病症: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肺结核等。

肺结核、肺与支气管疾患,常可在此穴出现压痛。

按摩手法:

按摩中府穴时取正坐或仰卧位,用中指的指腹按揉对侧的中府穴,按揉该穴时,穴位局部有明显的酸痛感,按揉的力度要适中,以舒适为度,不要用力过大,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按揉,两手交替反复进行操作,每次按揉1-3分钟即可。

按摩中府穴可以使淤积之气疏利升降而通畅,长期郁闷不乐,心情烦躁,时时感到胸闷气短的人,按摩此穴立竿见影。根据《针灸大成》记载,“治少气不得卧”最有效。从中医的病理来说,“少气”即气不足的人,“不得卧”是因为气淤积在身体上半部分,按摩此穴位可以使淤积之气疏利升降而通畅。

2、膻中穴

膻中穴,属任脉。膻中是八会穴之气会穴;心包的募穴;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手,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任脉的交会穴。膻中为两乳之间,此穴在其所,故名膻中。

膻中穴 人体穴位图

膻中,指胸腔中央。穴为心包所在处,喻为心主之宫城也,故而得名。

膻,同袒。《说文》:“肉膻也。”中,指胸中,指方位言,并有内义。膻中,心包络名。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穴在玉堂之下,两乳中间。《难经》有:“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考膻中为心之外围,代心布命,居于胸膜之中,因名膻中。

膻中。膻:羊臊气或羊腹内的膏脂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吸热后的热燥之气。中:与外相对,指穴内。膻中名意指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本穴物质为中庭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进一步吸热胀散而变化热燥之气,如羊肉带有辛臊气味一般,故名。

膻中穴,理气宽胸、清肺化痰

膻中穴具有理气止痛、生津增液的功效。

膻中穴为气之会穴,又是心包募穴,位于胸部,邻近心肺,因此具有宽胸理气、调理心肺、行气活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心、肺及胸部病。

膻中穴近于乳房,对局部有行气、活血、通络之功,故可治疗乳汁不足和乳痈。

膻中穴治疗气机郁滞所致胸闷、胸痛效果为佳。针刺时,若属上胸痛,针刺膻中透华盖;属下胸痛,针刺膻中透中庭;属胸痛,针刺膻中透向患侧;本穴配少泽、乳根等穴,可主治乳少、乳痈。

膻中穴系心包络之募穴,任脉与脾、肾、小肠、三焦诸经之会。有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之功,主治胸痞气喘,噎膈呃逆,产妇乳少,哮喘,咳逆。

盖古时称君主所居为宫室,故由中庭再进而臣使在焉。在人身而喻臣使者,即心脏外卫充盈之气,俗称心气,又名中气。倘中气有所减损,则人体各部之气,均来填补。犹诸侯之会师勤王者,故称膻中为气会,又称为上气海,以诸气有时来归也。有因此中气之伤,致人体全局之气,因之削弱,即此理也,故本穴能治一切气分之病。由此宫城再进则玉堂、紫宫矣,盖古人寓言取譬者也。

作用功效:宽胸理气,止咳平喘,降逆止呕。
主治病症: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胸痛、乳腺炎、乳汁过少、肋间神经痛、心绞痛、冠心病、小儿吐乳等。

按摩手法:

揉法:拇指或由手掌大鱼际部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方向各按揉20次,反复10次。

擦法:拇指或手掌大鱼际部由上向下按擦即可,持续5-10分钟。

推法:两只手掌面自膻中穴沿胸肋向两侧推抹至侧腰部,20次左右。

3、乳中穴

乳中穴,属足阳明胃经。乳指乳头,中即正中,穴在乳头正中,故名乳中。

乳中穴 人体穴位图
乳中穴 人体穴位图

乳中为乳汁外出之处,乳汁为液态物,而乳头在人体坐标系中位处高位,何以人体的液态物能从高位而出?这是因为人之乳汁为精血所化,精血性热,在体内的运动变化是气化过程,气化之气由地部升至天部,此气上升天部后又冷却液化,液化之乳则在人体系统的内部高压作用下外出乳头(乳孔在张开的情况下致使内外存在压差),此即是乳汁能从属气的层次外出体表的原因。

本穴不针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定位标志。《针灸甲乙经》说:“禁不可针灸,灸剌之,不幸生蚀疮,疮中有脓血清汁者可治,疮中有息肉若蚀疮者死。”

现代仅作胸腹部取穴标志,禁刺灸。

作用功效:苏厥醒神,清热祛暑。
主治病症:乳痈,难产。

特效按摩:每天用大拇指和食指捏拉乳头,每次1~3分钟,可治乳痈,并可助乳房健美。

4、中冲穴

中冲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中冲是手厥阴心包经的井穴,五行属木。中即中间,冲即冲要,此穴在中指端冲要处,故名中冲。

中冲穴 手厥阴心包经 人体穴位图

手厥阴脉气中道而行,径直冲达中指之端,故名中冲。

中指方位而言,不偏之谓中。冲,直上曰冲,并有冲要、通达之义。手厥阴心包经之气,中道而行,直达手中指之端,言穴居中指尖端冲要之地,可与少冲、关冲互参。

中冲。中,与外相对,指穴内物质来自体内心包经。冲,冲射之状也。该穴名意指体内心包经的高热之气由此冲出体表。本穴物质为体内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由体内外出体表时是冲射之状,故名。

中冲穴,苏厥开窍,清心泄热

中冲穴有清心泄热、开窍苏厥作用。

中冲穴是心包经的井穴,可清心泻火、开窍醒神,以治疗心火上扰之证及神昏等。

中冲穴系心包经之井穴,有通心络、开神窍、回阳救逆之功。其所治症为身热,烦渴,舌强,耳鸣,总为泻热也。本穴治头痛如破、身热如火、心痛、烦满、热血攻心、掌热、心烦闷、舌肿痛、痰涎壅盛、牙关紧闭、暴仆等症,均以放血为佳。

按中冲、劳宫2穴,居本经之末,下接手少阳之经,本经属心包络,中医称为阴血之母。本经行径,直冲而进。凡经络之直冲之处,较迂曲处行动为速。以其行速,则血气因之充盛,血气盛,则旋泻之力大,故于各经末端之穴,多用泻法。所云本经末端,血行加速者,验其中指根动脉,较其他指根动力独大,可证也。

人体手足三阴经井穴的五行皆属于木,具有生发的作用,且人体中皮部相通、肉部相通、筋部相通、血脉相通、骨部相通,因此,手足三阴经井穴生发的经气皆通于肝。在五行之中,心包属火(相火),肝属木,而中冲在60五输穴中其性又属木。中医认为,木生火,所以刺激中冲,中冲放血,有助于让这心火别太旺了,有釜底抽薪之功效。

作用功效:开窍苏厥,清心泄热,通络止痛。

主治疾病:休克、中风昏迷、脑溢血、中暑、高血压、心绞痛、心肌炎、小儿消化不良等。

按摩手法:一手掌自然弯曲,掌心向上,另一手的食指指腹垫在中指末节的下方,拇指尖掐按该中指尖端中央的中冲穴,掐之疼痛明显为度。先掐左手,再掐右手,一般3~5分钟。

5、中渚穴

中渚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中渚是手少阳三焦经的输穴,五行属木。中即中间,渚即水中小洲,此穴在五输流注之中间,经气如水循渚而行,故名中渚。

人体穴位图 中渚穴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

渚,水中小洲也。穴位三焦经腧穴,属水。三焦水道似江,脉气至此输注留连,犹江中有渚,故名。

中,指人身元气之根本,又指心神情志。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根也。”注:“谓生气之根本,发自身形之中。三焦正为人身元气之根本也。”渚,水歧也,又小沙洲也。渚,本作陼。

《说文》:“如渚者陼丘,水中高者也。”段注:“《释水》曰: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三焦水道似江,穴居其中如渚,本穴在小指次指掌骨间,循手少阳之脉,由关冲通此而走于阳池,犹水流绕洲而成渚也。手三阳之脉,顺行手背,而本经居三阳之中间,水流成渚,其势较缓,能使水液留涟,故本穴治症略同液门。

《子午流注说难》:“中渚乃三焦所注之俞穴,若江之有渚,而居其中。”又为元气之所聚,亦为治情志病症所当取。后世针灸歌赋均多“脊间心后针中渚”之说,而情志病正与心神有关也。

中渚。中,与外相对,指本穴内部。渚,水中的小块陆地或水边之意。中渚名意指随三焦经气血扬散的脾土尘埃在此屯积。本穴物质为液门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随水湿风气扬散的脾土尘埃在此冷降归地并形成了经脉水道旁边的小块陆地,故名中渚。

中渚穴,清热通络,开窍益聪

中渚穴有疏气机、利耳窍作用。

中渚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之输穴,“输主体重节痛”,故取中渚穴可治疗手指屈伸不利、肘臂肩背疼痛。

手少阳经循行“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近于侧头部,入耳中,泻中渚穴可治疗头面五官病。

三焦为“原气之别使”,三焦热盛,内热伤阴,原气受损,故取中渚穴还可治疗消渴。

疟邪伏于少阳,取中渚穴和解少阳、清泻三焦,故可截疟退热。

中渚穴系手少阳三焦经之输穴,有清热开窍、舒筋活血之功。

作用功效:益肾调经,理肠泄热,通利水道。

主治疾病:神经性耳聋、头痛、头晕、两肩胛之间痛、肋间神经痛、喉头炎、及肘、腕部关节炎等。

按摩手法:一手屈肘放于胸前,掌心向下,另一手反手握住该手的小指侧,以拇指指尖掐揉中渚穴,以感觉酸麻为度,掐揉1~2分钟。双手交替操作。

6、中都穴

中都穴,属足厥阴肝经。中都是足厥阴肝经的郄穴。中即中间,都即聚会,此穴在小腿内侧中间,为足厥阴经气深聚之处,故名中都。

中都穴 人体穴位图
中都穴 人体穴位图

中,指方位言,四方之中央为中,左右之间亦为中,并有内义。都,聚也,丰也;又泽中有丘日都;指流水之处;又为统率之意。中都意为穴当小腿之中,以穴位之所在与经气之所聚而比譬命名。本穴直上有足太阴之阴陵泉,下有本经之蠡沟,后有漏谷,前有足阳明之条口、巨虚。四周诸穴,具有凹下如泽之意。本穴居其当中,犹泽中之丘也,颇合“都”字之义。更以本穴位于膝踝折中处,为足厥阴肝经之郄穴,为肝之气血似水之流聚,为肝经脉气之都会与统率,故名之以中,而曰中都。

中都。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都,都市之意。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气在此云集天之下部。本穴物质为蠡沟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聚集而成一个水湿气场,所处为天之下部,本穴如同肝经气血的集散之地,故名。

中都穴,舒肝理气,调经止血

中都穴有理下焦、止崩漏的作用。

中都穴有疏肝理气、固冲止崩之功,主治腹痛,胁痛,泄泻,疝气,崩漏,恶露不绝。

作用功效:舒肝理气,调经止血。

主治疾病: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疝气,少腹痛,遗精,泄痢等。

按摩手法:将拇指至于中都穴,对准穴位进行掐按,用力点按30秒,然后松开休息,连续反复多次。也可以用拇指分别按逆时针方向和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揉穴位3-5分钟。

特效按摩:用中指指腹揉中都穴,可缓解急性肋骨痛、急性肝区痛、急性眼睛胀痛。

7、中渎穴

中渎穴,属足少阳胆经。中即中间,渎即河流,此穴在股外侧两筋之中,形如河流,故名中渎。

中渎穴 人体穴位图
中渎穴 人体穴位图

渎,指沟渎。本穴位于大腿外侧中线分肉间之凹陷处,喻经气至此如行沟渎,故名中渎。

中,有方位之义,四方之中央为中,左右之间亦为中,并有内义。渎,沟渠,巨川也。本经自瞳子髎起始,分支于头,屈折于胁,至环跳而下,足三阳经并列顺行,如川渎之就下者,故喻之为“渎”。本穴在太阳、阳明两经之间。

中渎穴,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渎,水流冲涮而成的小沟渠。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化雨冷降后在此形成地部的小沟渠。本穴物质为风市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化雨冷降为地部经水,经水循胆经向下流躺时形成小沟渠之状,故名。

中渎穴,疏通经络,祛风散寒

中渎穴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

中渎穴有舒筋活络之功,治筋痹不仁及寒气客于肉腠之间,痛攻上下者,使之顺行通利而愈也。

作用功效:舒筋活络。

主治疾病:脚气、下肢麻痹、或瘫痪或痉挛、坐骨神经痛等。

按摩手法:以双手食指中指指腹分别按揉两侧的中渎穴,按揉时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使力量深达深层局部组织,切忌用蛮力。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

8、中髎穴

中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中即中間,髎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穴所在,本穴居中部,故名中髎。

上髎穴 次髎穴 中髎穴 下髎穴 八髎穴 人体穴位图

髎,指髎骨,即骶骨。穴在骶骨第三孔中,居中,故名中髎。

中,有方位之义。此穴在第3骶后孔中,位於上髎、次髎之下,下髎之上,故名中髎。

中髎穴,中,与其余三髎穴相对位处中部也。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中髎穴,补益下焦,強腰利经

中髎穴有理下焦,健腰膝的作用。

中髎穴是治疗下腰痛的常用穴。

中髎穴邻近于二阴,故常配合其相关腧穴治疗前阴病、妇科病及腰部病。

作用功效:调经止带,补肾益精,清热通便。

主治疾病:腰疼、腰骶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月经不调、子宫脱垂、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白带过多、淋病、睾丸炎、卵巢炎、催产、引产、下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便秘、尿潴留、呕吐、衄血等症。

按摩手法:最好采用叩击,将手握一个空拳,用拳背这个位置去叩击腰骶部,双手可以同时叩击,叩击的力量一定要大点,有明显的声音出现,刺激它,才可能通过骶神经孔,传递到盆腔里面去,来刺激里面的脏腑。

9、中膂俞穴

中膂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中即中间,膂即挟脊肌肉,俞即输注,此穴位约居人身之中部,是挟脊肌肉之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中膂俞。

中膂俞穴 人体穴位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膂,指夹脊肌肉。穴在脊椎两旁隆起之肌肉中,故名为中膂俞。

中,有方位、中内之义。膂,意指脊椎两旁之内。《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入循膂”,张介宾注:“夹脊两旁之肉曰膂。”膂,本作吕。《说文》:“吕,脊骨也。”中膂,人身中部之脊骨也。在此,中指人身的中部,膂指背脊。膂,指背脊夹骨两旁劲起之肉,本穴当其处,故以为名,有清利下焦之功。

中膂俞。中,与外、与旁相对,指体内。膂,脊骨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脊骨中的气化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位在脊背下部,脊骨为肾之所主,内藏水液,水液气化后由此外输膀胱经,故名。

中膂俞,益肾温阳,调理下焦

中膂俞有调下焦,健腰膝的作用。

中膂俞位于骶部脊膂之中,故能治疗腰脊强痛。

中膂俞位于下焦,故可治疗肠病。

肾脏藏于膂肉之内,故本穴治肾虚、消渴、腰脊强痛、肠泄、赤白痢,以及肾病连及胁腹者,均可取此。以其有关于膂,而兼通于肾,由肾而及小肠也。小肠外围为水,水有关于肾,故能通之。

作用功效:强壮腰肾,调理下焦。

主治疾病:腰骶痛、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肠炎、肠炎、腹膜炎、脚气等。

按摩手法:最好采用叩击,将手握一个空拳,用拳背这个位置去叩击腰骶部,双手可以同时叩击,叩击的力量一定要大点,有明显的声音出现,刺激它,才可能通过骶神经孔,传递到盆腔里面去,来刺激里面的脏腑。

10、委中穴

委中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膀胱的下合穴,五行属土。四总穴之一。委即弯曲,中即中间,此穴在腘窝横纹中点,故名委中。

委中穴 人体穴位图

委,指委屈。中,指正中。穴在腘窝横纹中央,委屈而取之,适当本穴,故名委中。

委,有曲义。中,不偏之为中。《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王冰注:“腘谓膝解之后曲脚之中。”本穴在膝腘窝正中,取本穴时,须使患者腘膝弯曲。《灵枢经》谓:“委而取之。”《针灸甲乙经》:“在腘中央约纹中动脉”,故以为名。

委中。委,堆积也。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吸热后的上行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

委中穴,舒筋活络,泄热清暑,凉血解毒

《四总穴歌》:“腰背委中求。”因腰部为足太阳膀胱经经脉所过,其中足太阳膀胱经是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理,故委中穴可治疗背腰部及下肢部的经脉病。

太阳主表,最易感受外邪而发病,夏秋之季,暑湿蕴蒸,易于侵袭人体中焦而发吐泻,委中乃足太阳膀胱之合穴,配五行属土,土应于脾胃,“合主逆气而泄”、“合治内腑”,可治疗胃肠病。

委中穴又名血郄,为血气深聚之处,故善治血分毒热之皮肤病。

委中穴是膀胱之下合穴,故可治疗小便异常。

委中穴为膀胱之合穴,又为四总穴之一,有清热利湿、舒筋利节作用。治腰脊背痛、半身不遂、风痹、遗尿、转筋等症,诸症之近于委痹者。

委中穴治头痛,以本经起于头也。

委中穴主要功能,为治腰痛。所以然者,以其有关于肾也。足少阴之气,由内踝上行至阴谷,折向腘中央,于本穴处相与叠并(太阳下行,少阴上行),故本穴治腰痛极效,以其有协于肾经也。

委中穴又名“血郄”,以其多以放血为治也。但虚人不宜放血,应以补泻手法调之。

作用功效:开窍苏厥,舒筋活络,清热凉血。
主治病症:脑猝中后遗症、癫痫、腰背痛、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肠炎、腹痛、遗尿、尿潴留、痔疮、湿疹、疟疾。

按摩方法:

1.用双手拇指端按压二侧委中穴,力度以稍感酸痛为宜,一压一松为1次,连做10—20次。
2.二手握空拳,用拳背有节奏地叩击该委中穴,连做20—40次。
3.用二手拇指指端置于二侧委中穴处,顺、逆时针房向各揉10次。
4.摩手至热,用二手掌面上下来回擦本穴,连做30次。

11、中枢穴

中枢穴,属督脉。中即中间,枢即枢纽,此穴在第十椎下,相当于脊柱中部之枢纽处,故名中枢。

中医穴位归纳:22个中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枢,指枢纽、枢机。穴在第十椎节下间,近于脊柱之中部,为躯体运动之枢纽,故名中枢。

中,指方位而言。枢,有枢要之义。本穴位在脊椎第10椎节下间,近于脊柱中部,为躯体转动之枢纽,故以为名。与脊中、悬枢名义略同,功用亦同。其或取脊中之“中”字及悬枢之“枢”字,而名之为中枢也。

中枢,中,指穴内气血所处为天地人三部中的中部。枢,枢纽也。该穴名意指督脉的天部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脊背各部。本穴物质为脊中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至本穴后则化为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水湿风气由本穴外输脊背各部,本穴如同督脉气血外输脊背的枢纽一般,故名。

中枢穴,健脾利湿、清热止痛

中枢穴有强腰补肾、和胃止痛作用。

中枢穴位于膀胱经的胆俞中间,又近脾胃,刺激中枢穴,可以生发风气,运化水湿,健脾利湿、清热止痛。

作用功效:健脾和胃,舒筋活络,清利湿热。

主治疾病:胃疼、肝炎、胆囊炎、视力减退。

按摩手法:以拇指指节向下按压中枢穴,并作圈状按摩,每次3-5分钟。

12、脊中穴

脊中穴,属督脉。脊即脊柱,中即中间,脊柱古作二十一椎,穴在第十一椎下,正当其中,故名脊中。

脊中穴 定位取穴

脊指脊椎。穴在第十一椎节下间,正当脊椎二十一节之中部,故名。

脊为椎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注:“脊骨者,脊膂骨也,俗名脊梁骨。”中,中央之义。脊柱共有21椎,本穴在11椎之下,适当其中,故名之。

脊中。脊,穴内气血来自脊骨也。中,与外相对,指穴内。脊中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温高压水液外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为天部阳气。本穴为人体重力场在背部体表的中心位置,穴内气血为脊骨内外输的高温高压水液,水液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为天部阳气,故名脊中。

脊中穴,健脾利湿、宁神镇静

脊中穴有健脾利湿、解痉固脱作用。

脊中穴有温补脾肾之功,主治泄泻腹满,不嗜食,痔疾便血,小儿脱肛,黄疸,癫疾,痫证,腰脊强痛。脊中穴与悬枢功用略同。

本穴位于腰背部,近肝脾,故可治疗腹泻、黄疸,本穴属督脉,其脉行于脊中,上贯入脑,为诸阳之海,故又可治疗癫癎、脱肛、腰脊强痛。

作用功效:健脾利湿,益肾强腰。
主治病症:胃肠炎、小儿脱肛、痔疮、肝炎、腰脊痛、癫痫。

按摩手法:以拇指指关节按压脊中穴,向下深按,持续5-6秒后放开,休息3秒,再进行点按,一压一松为一个循环,每次点按5-10分钟。

13、中注穴

中注穴,属足少阴肾经。中注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中即中间,注即灌注,肾经之气由此灌注中焦,故名中注。

中注穴 人体穴位图
中注穴 人体穴位图

穴为冲脉、足少阴之会,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于本穴相交,足少阴脉气由此经冲脉注入胞中,故名中注。

中,四方之中为中,有不偏之义。此处指中衣、五中。注,有灌注、转注之义,又附着之意。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所注为输”,张介宾注:“灌注也。”中衣即内衣。

《释名·释衣服》:“中衣,言在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

《伤寒论》烧裩散条:“取妇人中裩近隐处烧灰。”着内衣与系中带,使之附着而不脱落。五中,即五脏也。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五中所主,何脏最贵。”

《脉要精微论》:“五脏者,中之守也。”指穴在中衣所附着之处,与水谷之气由此分注于五脏也。本穴以任脉之阴交及足阳明之外陵相平,内应胞宫、精室,而肾之精气,藉本穴以达胞中,是相火注入丹田之所,因名中注。

中注。中,与外相对,指里部。注,注入也。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冷降经水由此注入体内。本穴物质为四满穴传来水津湿气,至本穴后则散热冷降为地部经水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体内,故名。

中注穴,调经止带,通调腑气

中注穴有理肠通便的作用。

中注穴系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之会穴,有调补肝肾之功,主治月经不调,腹痛,便秘。取此穴可使精气内注,犹调之以肾水,俾通润四围脏器之燥也。本穴位于肓俞之下,即借肓膜传导,而注之以精气也。

作用功效:益肾调经,理肠泄热,通利水道。

主治疾病:月经不调、卵巢炎、输卵管炎、睾丸炎、腰痛、腹痛、便秘、肠炎、结膜充血、角膜炎等。

按摩手法:

用拇指指腹点按此中注穴,约3-5分钟,直到感觉酸胀为止,左右手交替进行。

以一手或两手四指置阴交、中注穴处,自上向下经关元穴、气海穴到曲骨、横骨,反复按摩。下腹部用力应轻柔。小腹温热舒适为度。

14、中脘穴

中脘穴,别名中管,胃脘,太仓,、胃管,胃募,属任脉。中脘是胃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的交会穴。中即中间,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之中部,故名中脘。

人体穴位图 中脘穴

脘,胃府也。穴在脐上四寸,当胃之中部,故名中脘。

中,有方位之义。脘,指胃府。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胃者,太仓也。”

《难经·第四十五难》:“府会太仓。”注:“太仓即中脘穴。”

《黄庭内景经》:“脾长一尺掩太仓。”注:“太仓,胃也。”

《黄庭外景经》:“时念太仓不饥渴。”注:“胃也。”又注曰:“太仓肚府。”又曰:“太仓,胃管神名。”

《老子·中经》:“胃为太仓,三皇五帝之厨府也。”又泛指脾胃为太仓。

《中黄经》:“太仓,脾府也。”

《黄庭内景经》:“是为太仓两明堂。”注:“太仓,脾府。”又官名。

《汉书·百官表》大司农属官有太仓令丞。故太仓者,亦即脾胃为仓廪之官之意。中脘,指穴当胃体的中部,相对于上脘及下脘而言,又是直接指胃而言,故又名太仓。

中脘。中:指本穴相对于上脘穴、下脘穴二穴而为中也。脘:空腔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继续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脉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

中脘穴,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中脘穴有理气和胃、化湿降逆等作用。

中脘穴治疗疾病广泛。由于胃与多条经脉关系密切,如手太阳经“抵胃,属小肠”;手太阴经“还循胃口”;足太阴经“属脾,络胃……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其络脉“入络肠胃”;足阳明经“下膈,属胃,络脾”;足厥阴经“挟胃,属肝,络胆”。

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取本穴可治与胃有关的经脉病,也就是说,多条经脉异常所引起的胃病均可取本穴治疗。

又因中脘穴为胃的募穴,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五脏六腑之海,饮食入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若胃腑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脏腑经脉失养,可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因此治胃是治疗很多疾病之本。

综上所述,本穴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必用穴,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均可取中脘为主进行治疗,同时,本穴也是治疗多种疾病的常用穴。

作用功效:消食导滞,镇惊安神,降逆利水。
主治病症: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胃痉挛、胃下垂、急性肠梗阻、便秘、消化不良、高血压、等。

按摩手法:

四指并拢,点到中脘穴上,用力向下点,力度以自己能够承受为准,坚持10秒钟,松开,然后再点,再松开,直到症状减轻。
掌揉法:用手掌掌心或掌根,放在中脘穴上,按揉。中医讲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泄,一般是指肚脐周围,此处不必考虑顺逆补泄。

15、中庭穴

中庭穴,属任脈。中即中间,庭即庭院,此穴在玉堂和膻中之下,犹如宮殿前庭院之中,故名中庭。

任脉 巨阙穴 神阙穴 中庭穴 定位取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庭,指庭院。任脉沿腹中线上行,至穴处进入胸廓。喻脉气已由宫门(巨阙)而至宫廷院子,故以为名。

中即中间,庭即庭院,此穴在玉堂和膻中之下,犹如宫殿前庭院之中,天子布政之宫为明堂,明堂之中为中庭。堂下亦为庭。道经则以心田为中庭。《黄庭内景经》注:“三田者,上天田,中心田,下丹田。上庭受精气于下,中庭受精气于上,下庭受精气于中。”

穴在蔽骨之上凹隙处。蔽骨犹屏门,胸部为庭院,包络为宫城正室,心主居之。本穴两旁为足少阴之步廊穴,犹主室之旁,房廊相对也。如此者,则形成空庭院落。盖古人所譬,心为主人,则胸廓犹其庭院,再进则升堂入室矣。故喻本穴为中庭。

中庭穴,中,为天地人三部的中部也。庭,庭院也。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中部。本穴物质为鸠尾穴传来的湿热水气,散热冷降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气血聚集于庭院之中,故名。

中庭穴,宽胸消胀、降逆止呕

中庭穴有理气宽胸、降逆止呕的作用。

中庭穴有宽胸消胀、降逆止呕之功,其所治症,为喘嗽、支满、呕逆、噎膈等症。俱属胸廓不舒,神情烦闷之类。以中医理论揆之,凡属内因自乱,而非外邪干扰者,本经膈上诸穴均可采用。用以安内,非以攘外也。中庭之穴,仅是本经入神识门庭之初步,命名之义,可审思之。

作用功效:宽胸理气,和胃降逆。
主治病症:哮喘、膈肌痉挛、呕吐、扁桃腺炎、食道狭窄、小儿吐乳。

按摩手法:用拇指或者两掌重叠,放在中庭穴,沿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按揉各2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

16、中极穴

中极穴,属任脉。中极是膀胱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中即中间,极即最,本穴位于人身上下左右之最中间,故名中极。

人体穴位图 中极穴 关元穴

中,指中点。极,指尽头处。穴当一身上下长度之中点,又当躯干尽头处,故名中极。

中极穴,中即中间,极即最,本穴位于人身上下左右之最中间,故名中极。

中,有方位之义,指人身上下之中,根本与内部。极,指方位,又最也,与急通,有中正之义。本穴内应胞宫、精室,二者为人体极内之所,犹屋室之堂奥;又居脐下4寸,当人体上下左右之中点,故以为名。

穴居人身之中,为元气之根本与最为重要之处,且能治内急不通诸病。

《千金方·序例》以心为中极,言其居于胸部之中心。

《道经》以脐为中极,言其在腹部之中也。元气是人身的根本,脐下为人身元气藏聚最为重要之处。

本穴内应胞宫、精室。胞宫、精室为人体极内之处,犹房室之堂奥也,乃人体至中至极,故名中极。

以外景观之,人体自顶至踵,全身长度,本穴当其折中,亦中极命名之一义也。

中,与外相对,指穴内。极,屋之顶部横梁也。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达到了天部中的最高点。本穴物质为曲骨穴传来的阴湿水气,上升至中极时己达到其所能上升的最高点,故名。

中极穴,益肾兴阳、通经止带

中极穴有助气化,调胞宫,利湿热作用。

中极穴位于小腹部,临近膀胱和胞官,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又是膀胱募穴,乃膀胱经气聚集之处,故膀胱病及妇科和男性病多取本穴治疗。

中极穴系膀胱之募穴,有补肾培元、清热利湿之功。

作用功效:温阳利水,调经止带。

主治疾病:肾炎、白带过多、泌尿系感染、盆腔炎、子宫内膜炎、痛经、坐骨神经痛等。

按摩手法:中指指腹揉按中极穴,每次1~3分钟,对男女性生殖系统有保健作用。

特效按摩:中指指腹揉按中极穴,每次1~3分钟,对男女性生殖系统有保健作用。

17、中泉穴

取穴方法:中泉穴在腕背侧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桡侧的凹陷处。

中泉穴 手腕穴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快速取穴:手用力稍屈,总伸肌健与腕背横纹交点靠拇指侧的凹陷处即是中泉穴。

中泉穴,“中”,指的是中间的意思。“泉”指的是水始出的地方。本穴位于体表,好像泉水涌出,故名“中泉”。

功能作用:理气宽胸

主治疾病:脑充血,角膜白翳,胃痉挛,肠疝痛,腕关节炎,前臂诸肌痉挛,前臂诸肌麻痹等。

按摩疗法:经常用中指指腹揉按中泉穴,每次1~3分钟,可强健肌肉,并缓解支气管炎、哮喘。

18、中魁穴

取穴方法:中魁穴位于手中指背侧,当近侧指骨关节横纹之中点处,屈指取之。一说在手中指背侧,远侧指骨关节横纹之中点处(《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中魁穴 手指穴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魁穴,“中”,指的是正中心,“魁”,首或第一的意思。首为阳,尾为阴,故名“中魁”。

作用功效:疏通活络、降逆和胃。
主治病症:反胃、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噎膈等。

按摩手法:

用大拇指指腹揉按中魁穴3~5分钟,每天坚持,可以治疗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打嗝、呕吐时,用力压按中魁穴,能疏通经络,通调三焦之气,降逆和胃,打嗝很快就能停止。

19、中封穴

中封穴,属足厥阴肝经。中封是足厥阴肝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金。中即中间,封即封藏,此穴在内踝前两筋中间的凹陷中,经气封藏其中,故名中封。

中封穴 人体穴位图
中封穴 人体穴位图

中,指方位言,四方之中央为中,左右之间亦为中,并有内义。封,藏聚也,聚土成凸为封,又土在沟上曰封。

《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篇》云:“厥阴之筋结于内踝之前。”即商丘、丘墟二凸之间。犹云中立于两封之间也。

《子午流注说难》:“穴在踝前陷中,有两大筋所封闭,故名中封。”

中封。中,正中也。封,封堵也。该穴名意指肝经风气在此势弱缓行并化为凉性水气。本穴物质为太冲穴传来的急劲风气,由于本穴位处足背之转折处,急劲风气行至本穴后因经脉通道的弯曲而受挫,急行的风气变得缓行势弱,如被封堵一般,故名。

中封穴,清泄肝胆,通利下焦,舒筋通络

中封穴有利下焦、缓疝痛的作用。

中封穴系肝经之经穴,有疏肝通络之功,按两凸之间,其象属阴,具中虚之离象,故治五淋、寒疝、瘘厥,筋挛,失精、阴缩入腹、肢体不仁、行步艰难等症,应以补泻手法调之。

在中医五行中,肝主木,主疏泄;而肺主金,主疏布气血。因此当疏泄遇到问题时,可以去找经穴中封,刺激该穴,具有肝肺双调的作用。毕竟,肺气是自上而下循行的,而肝气是自下而上的循行的,它是被肌肉运动挤压生热而上行的,一上一下,构成了一个闭环。疏泄+疏布,实际上是同义词的不同表述罢了。

作用功效:清泄肝胆,通利下焦,舒筋通络。

主治疾病:黄疸,疝气,遗精,小便淋沥,绕脐痛,阴茎痛等。

按摩手法:用左手拇指按压右足中封穴(内踝前1寸),左揉20次,右揉20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足中封穴,手法同前。

20、彧中穴

彧中穴,属足少阴肾经。彧即文采,中即中间,肺为相傅之官,当有文采,此穴位深部为肺,故名彧中。

彧中穴 人体穴位图
彧中穴 人体穴位图

彧,文貌。本穴平华盖,近肺脏,肺为相傅之官,为文郁之府,故名彧中。

彧,繁华茂盛也,同郁。彧彧或郁郁,是茂盛文采貌。中,有方位之义。中,指胸中,又指情志。谓其功能宽胸理气,使胸怀舒畅也。本穴平任脉之华盖,且居“神藏”之上;神明内藏,或乎其中矣,故名之。所治多为痰喘满闷之症,即如外邪病气或于中也。

彧中,彧,茂盛的样子。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彧中名意指肾经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后化为充盛的阳气。本穴物质为神藏穴上传的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而化为充盛于穴内的阳气,肾经气血在此重又恢复其茂盛之状,故名彧中。彧中名意与或中同,或为或之讹传。

彧中穴,开胸清热、止咳化痰

彧中穴具有宽胸理气,止咳化痰的功效。

彧中穴有宽胸理气、止咳化痰之功,主治咳嗽,气喘,痰壅,胸胁胀满,不嗜食。

作用功效:止咳平喘,宽胸顺气,和胃降逆。
主治病症: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胃炎。

按摩手法:用拇指的指腹按彧中穴,这时会感到按压处有明显的酸痛感,逐渐用力深按,保持2-3秒后松开,休息3秒后再按,一按一松为一个循环,重复3~5分钟。还可采用按揉的方式,以穴位为中心,保持一定的力度旋转按揉,每次按揉3-5分钟,以皮肤表面发热发胀为宜。

21、肩中俞穴

肩中俞穴,属手太阳小肠经。肩即肩部,中即中间,俞即腧穴,此穴在肩部,约当肩胛骨内侧缘之里,故名肩中俞。

肩中俞穴 人体穴位图

因穴位在肩部大椎与肩井之中间,故名肩中俞。

肩,指肩背。中,有方位之意,四方之中,或左右之间均为中,并有内意,是互相比较之意。俞,俞穴。穴居肩背,距脊柱稍远者称为肩外俞,距脊柱较近者称为肩中俞。

肩中俞穴,肩,穴所在部位为肩胛部也。中,肩脊中穴部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本穴位处肩脊中穴部,内部为胸腔,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胸腔相通,胸腔内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故名。

肩中俞有清上焦、宣肺气、疏经络作用

肩中俞在肩井与大椎连线中央,主治肩胛、内脏器官疾患。

肩中俞内应于肺,故治咳嗽上气。

肩外俞、肩中俞二穴惧在肩下,近于督脉,督脉居背部正中,有宣肺解表、疏经活络作用。

功能作用:卸减胸腔温压。宣肺解表、活络止痛。

主治病症:视力减退、咳嗽、支气管哮喘、气喘、唾血、项强、肩背疼痛、肩周炎、目视不明等。

按摩手法:用食指和中指的指腹按揉肩中俞穴,有胀、酸,痛感,先左后右,每次各按揉穴位大约3—5分钟,也可以双侧穴位同时按揉。

22、脐中四边穴

取穴方法:脐中四边属经外奇穴,位于腹部,脐中上、下、左、右各开1寸处(包括脐上水分和脐下阴交两个任脉经穴),计5穴。

经外奇穴 脐中四边穴
图片来源于网络

脐中四边,脐中,体表部位名,四边指上下左右四方。该穴有五处,分别位于脐中及脐周之上下左右,故名。

功能作用:消食导滞,理气和胃,息风止痉。

主治疾病:消化不良、胃脘疼痛、腹中雷鸣、泄泻、急性胃肠炎、慢性胃肠炎、胃痉挛、胃扩张、痢疾、疝气、小儿暴痫、一切痉挛性疾病、水肿、食物中毒等。

按摩手法:用双手分别置于脐中四边,用手掌进行点揉,顺时针和逆时针相交替进行。点揉时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使力量深达深层组织。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

本文系多方汇总,以作为自己保健参考之用。若疏忽而侵权,烦请知会,将立即删除。
(3)
上一篇 2022年6月28日 上午9:13
下一篇 2022年6月28日 下午3:45

相关推荐

  • 中医穴位归纳:3个窗穴

    1、目窗穴 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 “目窗穴”。“目”,肝之所主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肝木之性的风气。“窗”,气体交换的通道也。本穴物质为头临泣穴传至的弱小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穴外所传之热,弱小的水湿之气吸热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传于穴外,故名“目窗穴”。 作用功效:明目开窍,祛风定惊 主治病症: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塞、远视、近视、面目浮肿等 按摩…

    2022年7月2日
  • 督脉穴位:筋缩穴

    穴位解析释义 筋,肝之所主的风气也。缩,收也,减也。该穴名意指督脉的天部水湿风气在此散热缩合。本穴物质为中枢穴传来的天部阳热风气,至本穴后此阳热风气散热缩合,风气的运行速度收而减慢,故名。 筋缩穴,属督脉。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筋缩穴在第9椎节下间,因其脉气与肝俞相通,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因名筋缩。 穴位含义:督脉的天部水湿风气…

    2022年5月21日
  •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攒竹穴

    穴位解析释义 攒竹(cuán zhú)穴别名:眉本、眉头、员在、始光、夜光、明光、光明穴、员柱、矢光、眉柱、始元、小竹、眉中。 1、攒竹。攒:聚集也。竹:山林之竹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湿冷水气由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睛明穴上传而来的水湿之气,因其性寒而为吸热上行,与睛明穴内提供的水湿之气相比,由本穴上行的水湿之气量小,如同捆扎聚集的竹杆小头一般(小头为上部、为…

    2022年4月16日
  • 督脉穴位:上星穴

    穴位解析释义 上星穴别名鬼堂穴,明堂穴,神堂穴。 1、上星。上,上行也。星,指穴内的上行气血如星点般细小也。该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缓慢上蒸升。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温热水气,在本穴为缓慢蒸升之状,上行气血如星点般细小,故名。 上星穴,别名鬼堂,属督脉。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 穴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者中…

    2022年5月19日
  • 手阳明大肠经经穴:巨骨穴

    巨,大也。骨,水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阴浊降地后所形成的巨大水域。本穴物质为肩髃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流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锁骨与肩胛骨之间的凹陷处,经水聚集于本穴,故名。 若以地球坐标系的角度来看直立的人体,巨骨穴在高位,肩髃穴在低位,何以经水能上行?此是人体重力场的作用大于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之故。在人体重力场中,外者为高,内者为低,故肩髃地部经水可流向巨骨。 …

    2022年1月15日
  • 足少阳胆经经穴:颔厌穴

    穴位解析释义 1、颔厌。颔,下巴也,为任脉及足阳明经所过之处,此指足阳明的气血。厌,厌倦也。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本穴物质为上关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行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化风而行并由此输向头之各部,足阳明经头维穴输供头部的精微物质因而受到损害,本穴气血为足阳明所厌恶,故名。 2、手少阳足阳明之会。本穴外传的阳热风气并入足阳明经头维穴外…

    2022年4月2日
  •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会宗穴

    1、会宗:会,会合也。宗,祖宗也,为老、为尊、为长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之天部的阳气。会宗名意指三焦经的阳气在天之天部会合。本穴物质为三焦经的天部阳气会合而成,所处为天之天部,如宗气之所汇,故名会宗。 2、三焦经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天之天部的阳热之气,水湿稀少,有名而无实,外传的实质物质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三焦经郄穴。 为啥把会宗穴称为宗气的会集呢…

    2022年1月26日
  • 经外奇穴:十宣穴

    穴位解析释义 十宣,组合穴名。出自《针灸大成》。别名鬼城。宣,显露,疏通。两手十穴,能宣散风热,通关开窍,故名十宣。 取穴 十宣穴位于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十穴。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开窍苏厥,清热止痉。 主治疾病: 1.用于急救:热病,癫痫,小儿惊风,失眠,昏厥昏迷、休克、中暑、癔病、惊厥等。 2.用于各种热证:急性咽喉炎、急性胃…

    2022年6月30日
  • 常见疾病坚持按这些穴位有良效

    其实我一直是主张养生大于治疗。这里的养生我指的是没有疾病之前的调理,也就是预防。 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生了病就得吃药,血压高得吃降压药,血糖高得吃降糖药,胃疼得吃胃药……毛病越多,家里常备的药也就越多。有些人一大早就得吃一大把药。其实,在我们正常用药的同时,常常点揉身体上的穴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止休克掐压人中穴 人中穴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中医…

    2019年10月15日 穴位养生
  • 任脉经穴:曲骨穴

    穴位解析释义 曲骨穴别名尿胞穴,骨端穴,屈骨端穴,回骨穴,耳骨穴。 1、曲骨。曲,隐秘也。骨,肾主之水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水湿在此云集于天之下部。本穴物质为会阴穴提供的阴湿水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聚集于天之下部,如隐藏于天部的肾水一般,故名。 曲骨穴,曲有弯曲之意,骨指骨骼。穴居横骨之上,毛际之中,考横骨即令之耻骨,其骨弯曲,形同偃月,穴当耻骨上缘之正中,因…

    2022年5月26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