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穴位归纳:26个俞穴

中医的穴位命名中,以俞”命名的穴位最多,涉及3条经脉的24个穴位,尤以膀胱经最多,占了18个,还有3个经外奇穴。所有的“俞”穴,均为气血流通的要道

  • 小肠经:臑俞、肩外俞、肩中俞
  • 膀胱经: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共计18个)
  • 肾经:肓俞、俞府
  • 督脉:腰俞
  • 经外奇穴背部:巨阙俞、胃脘下俞、下极俞

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简称俞穴。属膀胱经穴,分布于背腰部相应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处,与脏腑有密切关系。

背俞穴 督脉 俞穴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治疗相应脏腑病外,还可治疗与该脏腑有相关联系的五官病、肢体病。

背俞穴常和募穴配伍,治疗脏腑病。

特定穴位的意义及临床应用

  • 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均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
  • 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指出,均位于胸腹部,故又称腹募穴。
  • 俞为阳,是阴病行阳的重要处所;募为阴,是阳病行阴的重要处所。

每一脏腑均有各自的俞穴和募穴,如下表:

心包
俞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肾俞穴
募穴中府穴膻中穴巨阙穴期门穴章门穴京门穴
膀胱大肠三焦小肠
俞穴胃俞穴胆俞穴膀胱俞穴大肠俞穴三焦俞穴小肠俞穴
募穴中脘穴日月穴中极穴天枢穴石门穴关元穴

华佗夹脊穴

华佗夹脊穴
图片来源于网络

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经第一侧线上,即后正中线(督脉)旁开1.5寸处,左右各12穴,共24个穴。
人需要养护好五脏六腑,肝心脾肺肾,脊柱能够对这些地方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
在身体的某一些特定的体表的部位,对它进行按揉,就可以起到对人体内脏或者是脑或者身体各个部位进行养护的作用。

背部 三焦对应区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取穴方法: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左右共34穴。
可以简单的划分一个截断,把自己的双臂自然下垂,然后看肩部的肩胛骨下角,如果两个肩胛骨的下角连成一条线的话,往上的这个截断叫人体背部的上三分之一,这一段管上焦的问题。

 肺俞穴  厥阴俞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焦包括心胸肺,对女性来讲就是心胸肺乳房,还包括肩,凡是这个地方以上,这块的脏腑的问题都可以在那个截断的夹脊穴上进行治疗。

中焦 肝俞穴 胆俞穴 脾俞穴 胃俞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间的那个三分之一,可在肋骨的下缘这个位置,水平向后也划一条线,或者从肚脐划一条线,从腰部以上到肩胛骨下角以下,这段中间位置叫中三分之一。属于中焦,管脾胃肝胆。

中医穴位归纳:26个俞穴

剩下的下三分之一就是治疗像各种生殖系统的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这些问题,因为下焦的地方属肾,也包括肝的一部分及肾、膀胱、盆腔的问题,所以对于生殖系统的疾病,泌尿系统的疾病,肛肠的病症,都可以在下焦的这个位置上做治疗。­

主治疾病:主治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穴位治疗心肺部及上肢病证;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部病证;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病症证。

1.肺俞穴、2.厥阴俞穴

3.心俞穴、4.督俞穴、5.膈俞穴

6.肝俞穴、7.胆俞穴、8.脾俞穴、9.胃俞穴

10.三焦俞穴、11.气海穴

俞穴 三焦俞穴 气海俞穴
图片来源于网络

12.肾俞穴

肾俞穴 人体穴位图

13.大肠俞穴、14.关元俞穴、15.小肠俞穴

大肠俞穴 关元俞穴 小肠俞穴 腰阳关 关元俞穴 小肠俞穴
图片来源于网络

16.膀胱俞穴、17.中膂俞穴、18.白环俞穴

膀胱俞穴 中膂俞穴 白环俞穴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腰俞穴

腰腧穴 长强穴 人体穴位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肩外俞穴

肩外俞穴,属手太阳小肠经。肩即肩部,外即外侧,俞即腧穴,此穴在肩部,当肩中俞外方,故名肩外俞。

肩外俞穴 肩中俞穴 人体穴位图

因穴位于肩中俞之外侧,顾名肩外俞。

肩,在此意指肩胛。外,对內、里而言。俞,同腧,指腧穴。此穴在肩脚上廉,肩中俞之外,故名肩外俞。

肩外俞,肩,穴所在部位为肩胛部也。外,肩脊外部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本穴位处肩胛上部,内部为胸腔,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胸腔相通,胸腔内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故名肩外俞。

肩外俞穴,舒筋活络,祛风止痛

肩外俞穴位近于肩胛上廉,故治肩胛痛、周痹、寒痛至肘。

因肩外俞穴底近于肺部,故兼治咳嗽。

肩外俞在肩脚外緣,主治肩胛外部疼痛,有疏经活络之功。

作用功效:卸减胸腔温压。舒筋活络、祛风止痛。

主治病症:落枕、颈项强急、肘臂冷痛,肩胛区神经痛,低血压等。
按摩手法:用食指和中指按揉肩外俞穴,穴位处有胀、酸,痛感,先左后右,每次各按揉大约3—5分钟,也可以双侧穴位同时按揉。

21.肩中俞穴

肩中俞穴,属手太阳小肠经。肩即肩部,中即中间,俞即腧穴,此穴在肩部,约当肩胛骨内侧缘之里,故名肩中俞。

肩外俞穴 肩中俞穴 人体穴位图

因穴位在肩部大椎与肩井之中间,故名肩中俞。

肩,指肩背。中,有方位之意,四方之中,或左右之间均为中,并有内意,是互相比较之意。俞,俞穴。穴居肩背,距脊柱稍远者称为肩外俞,距脊柱较近者称为肩中俞。

肩中俞穴,肩,穴所在部位为肩胛部也。中,肩脊中穴部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本穴位处肩脊中穴部,内部为胸腔,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胸腔相通,胸腔内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故名。

肩中俞有清上焦、宣肺气、疏经络作用

肩中俞在肩井与大椎连线中央,主治肩胛、内脏器官疾患。

肩中俞内应于肺,故治咳嗽上气。

肩外俞、肩中俞二穴惧在肩下,近于督脉,督脉居背部正中,有宣肺解表、疏经活络作用。

功能作用:卸减胸腔温压。宣肺解表、活络止痛。

主治病症:视力减退、咳嗽、支气管哮喘、气喘、唾血、项强、肩背疼痛、肩周炎、目视不明等。

按摩手法:用食指和中指的指腹按揉肩中俞穴,有胀、酸,痛感,先左后右,每次各按揉穴位大约3—5分钟,也可以双侧穴位同时按揉。

22.臑俞穴

臑俞穴,属手太阳小肠经。臑俞是手太阳小肠经、阳维脉、阳蹻脉的交会穴。臑即上臂,俞即腧穴,此穴在臑部,故名臑俞。

臑俞穴 秉风穴 曲垣穴 天宗穴

臑,指肱骨上端。俞,指穴位。穴在肱骨上端后上方,故而得名。

臑,即肉不着骨,泛指肘以上肩以下。俞,同腧,同输,又通枢。即通透内外之俞穴,故以为名。

臑俞为手太阳小肠经、阳维脉和阳跷脉的交会穴,兼治阳跷、阳维之病,有舒筋利节之功。

臑俞。臑,动物的前肢。俞,输也。该穴名意指手臂下部上行的阳气在此聚集。
因肩贞穴无气血传至本穴,穴内气血是来自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名。

臑俞穴,舒筋、活络、散结

臑俞穴有舒筋活络,化痰消肿的作用。

臑俞为手太阳小肠经、阳维脉和阳跷脉的交会穴,兼治阳跷、阳维之病,有舒筋利节之功。

作用功效:舒筋活络,止痛散结。

主治病症:肩关节周围炎、肩外展无力、肩胛下神经麻痹等。

按摩手法:用食指和中指的指腹按揉臑俞穴,穴位处有胀、酸,痛感,先左后右,每次各按揉穴位大约3—5分钟,也可以双侧穴位同时按揉。

特效按摩:用中指指腹按压臑俞穴,每次1~3分钟,长期坚持对上肢和肩关节都有很好的保养作用,还可有效预防上肢不遂、肩周炎等。

23.胃脘下俞穴

胃脘下俞穴,属经外奇穴,胃脘下俞穴的准确位置位于背部,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经外奇穴 胃脘下俞穴
图片来源于网络

“胃脘”,中医学名词,泛指肋弓以下之腹上部。本穴能治胃脘部疼痛,故名胃脘下俞。

作用功效: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病症:缓解治疗胃痛、消渴病、胸胁痛、胸膜炎等。
按摩疗法:用大拇指指腹推按胃脘下俞穴2~3分钟。

24.俞府穴

俞府穴,属足少阴肾经。俞,进也,府,胸也,肾之经气由此穴入胸,故名俞府。

俞府穴 人体穴位图
俞府穴 人体穴位图

俞同输,转输之意;府,聚也。足少阴脉气由足至胸转输会聚本穴,故名。

俞,俞穴,转输。府,首府,府第,胸为肺之府。指其为诸俞之首府与经气由此入喉也。肾经之脉借血之灵运,由足至胸,会聚于此,因而名之。本穴平任脉之璇玑。璇玑具转动灵活之意。本穴借血气灵运,而促本经之气,输之内府,故名俞府,即有关内府之俞穴也。肺朝百脉,穴居肺之上方,全身以俞命名的各穴皆在其下,犹如诸俞之首府。脏气各有俞,而诸俞亦有首府也。又喉为重楼之府,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肾气由此输入重楼之府矣。

“俞府穴”。“俞”,输也。“府”,体内脏腑也。
该穴名意指肾经气血由此回归体内。本穴是肾经体内经脉与体表经脉在人体上部的交会点,气血的流注方向是体内脏腑,故名“俞府穴”。

俞府穴,止咳平喘,和胃降逆

俞府穴有宣肺平喘等作用。

俞府穴治咳嗽不得息及诸胸满之症,用以俞达内郁之气也。有宣肺理气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胸痛。

作用功效:止咳平喘、和胃降逆。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呕吐、胸痛、不嗜食等。

按摩手法:用拇指的指腹按穴位上,这时会感到按压处有明显的酸痛感,逐渐用力深按,保持2-3秒后松开,休息3秒后再按,一按一松为一个循环,重复3~5分钟。还可采用按揉的方式,以穴位为中心,保持一定的力度旋转按揉,每次按揉3-5分钟,以皮肤表面发热发胀为宜。

特效按摩:经常推揉、拍打俞府穴可调气散结,延缓呼吸器官衰老。

25.肓俞穴

肓俞穴,属足少阴肾经。肓俞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肓即肓膜,俞即输注,肾经之气由此输注肓膜,故名肓俞。

肓俞穴 人体穴位图
肓俞穴 人体穴位图

肓,指肓膜。穴在脐旁,当大腹与少腹之间,内应有膜,故名肓俞。

肓,指肓膜。俞,同腧,意指腧穴。《医经精义》说:“肓俞,肓膜之要会在此也,入于肾,上络心,循喉咙,挟舌本。”本穴平脐,与足太阳之肓门前后相应。内循三焦油膜,互为传导。其所治症,多与足太阳之膏肓、胞肓等穴意同。盖本穴通于诸肓之膜,而为之俞也,因名肓俞。

“肓俞穴”。“肓”,心下膈膜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膏脂之类。“俞”,输也。
该穴名意指胞宫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输体表。本穴物质为来自胞宫中的膏脂之物,膏脂之物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输体表,故而得名。

何以知本穴物质来自胞宫?其理如下。
本穴位居脐旁,而脐则为人体胸腹部体表的重力场中心,本穴外输的气血物质必定是来自与之全息对应的体内重力场中心附近脏器。
体内的重力场中心为二肾,相邻的脏器有胞宫和膀胱,但本穴位于冲脉,这就决定了本穴的气血物质是来自胞宫而非膀胱)。

肓俞穴,理气止痛,润肠通便

肓俞穴有调肠理气、温中利尿的作用。

肓俞穴系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之会穴,有宽胸理气之功,主治腹痛,泄泻,便秘。

作用功效:通便止泻、理气止痛。

主治病症:腹胀腹痛、呕吐、泄泻、便秘、膀胱炎、尿道炎、疝气、小便淋沥、月经不调、腰脊痛等。

按摩手法:用拇指指腹点按此穴,约3–5分钟,直到感觉酸胀为止,左右手交替进行。

特效按摩:用拇指指腹从上向下推摩肓俞穴,每次3~5分钟,可治腹痛、便秘、腹泻、月经不调、疝气等疾病。

26.下极俞穴

下极俞穴,下,上下之下,此指下焦。极,极端之意。俞,背部转输脏腑之气的穴位。该穴位置在命门、肾俞之下,已属下焦之极端,故名下极俞。

经外奇穴 下极俞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功能作用:理下焦,利关节。

主治疾病:腰痛、腹痛、腹泻、小便不利、遗尿、下肢麻木酸痛。

按摩疗法: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

本文系多方汇总,以作为自己保健参考之用。若疏忽而侵权,烦请知会,将立即删除。
(5)
上一篇 2022年7月7日 下午5:09
下一篇 2022年7月8日 下午3:58

相关推荐

  • 任脉经穴:膻中穴

    穴位解析释义 膻中穴别名:元儿穴,胸堂穴,上气海穴,元见穴。 1、膻中。膻:羊臊气或羊腹内的膏脂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吸热后的热燥之气。中:与外相对,指穴内。膻中名意指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本穴物质为中庭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进一步吸热胀散而变化热燥之气,如羊肉带有辛臊气味一般,故名。 膻中穴,属任脉。膻中是八会穴之气会穴;心包的募穴;手太阴肺经,和足太…

    2022年5月31日
  • 中医穴位归纳:3个明穴

    1、睛明穴 属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之血由此交于眼睛,眼睛受血而能视,变得明亮清澈,故名“睛明穴”。 作用功效:降温除浊。 主治病症: 治疗一切眼疾病证。舒缓急性腰痛等。治疗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 按摩技法:用大拇指和食指指端按、揉、拿、捏此穴,每次按摩3分钟。 2、翳明穴 “翳”,[yì],羽扇,指双耳。“明”,明亮,指的是眼睛。本穴位于耳后,主治目疾,故名“…

    2022年6月30日
  • 中医穴位归纳:2个带“二”的穴

    以数字”2“命名的穴位有2个: 大肠经:二间 经外奇穴:二白 二白穴的“二”为数量词,属经外奇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的两侧,一侧有2穴。 二间穴的“二”有两个意思。第一概数,在此表示较小之意。第二为排列次序,是手阳明大肠经五输中的第二荥穴,五行属水。手阳明大肠经之所溜,位于“商阳”穴之次,在手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的间陷中,故名二间。 二间…

    2022年6月27日
  • 风池穴——脑部清明的开关

    方法一:脖子后边两条大筋的旁边,和耳垂齐平的地方。方法二:当抬头时,在颈椎后正中两侧各有一隆起的肌肉;在耳朵的后方有一块突出的骨头。在突出的那块骨头与隆起的肌肉之间有一凹陷,风池穴差不多就在那儿,压上去会有酸胀感。

    2019年2月21日
  • 经外奇穴:十宣穴

    穴位解析释义 十宣,组合穴名。出自《针灸大成》。别名鬼城。宣,显露,疏通。两手十穴,能宣散风热,通关开窍,故名十宣。 取穴 十宣穴位于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十穴。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开窍苏厥,清热止痉。 主治疾病: 1.用于急救:热病,癫痫,小儿惊风,失眠,昏厥昏迷、休克、中暑、癔病、惊厥等。 2.用于各种热证:急性咽喉炎、急性胃…

    2022年6月30日
  •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中髎穴

    穴位解析释义 中,与其余三髎穴相对位处中部也。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中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中即中間,髎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穴所在,本穴居中部,故名中髎。 髎,指髎骨,即骶骨。穴在骶骨第三孔中,居中,故名中髎。 中,有方位…

    2022年4月25日
  • 经外奇穴:阑尾穴

    穴位解析释义 阑尾穴属经外奇穴,最早出自于《针灸学》。这个穴不是古穴,所以在古代的医学典籍里没有明确的记载。为阑尾炎症在下肢的压痛反应点及治疗点,故名阑尾穴。 取穴 阑尾穴位于小腿前侧上部,足三里穴垂直向下2寸,犊鼻穴向下量五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处取穴。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清热解毒,化瘀通腑。 主治疾病:急慢性阑尾炎、急慢性肠炎、下肢麻痹或瘫痪、足下垂等…

    2022年6月18日
  • 寻找经络上最容易堵塞的穴位,自己动手疏通经络

    今天,给大家讲一讲手太阴肺经。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灵枢·经脉》 手太阴肺经上有11个穴位,均为双穴,左右各一,共22个。起于胸中的中府穴,至于手拇指端的少商穴。 估计有些朋友犯难…

    2020年9月10日 穴位养生
  • 背后长了很多的“小米粒”,每天拍拍这几个部位,轻松祛除体内湿气!

    就跟脸上的青春痘一样,等到“熟”了,用手指一扣,小颗粒的东西就会被抠出来,当然了,出来后会留下一个坑,就跟脸上的坑一样。 长痘痘的原因很多,按中医的说法,长痘痘是因为身体油性变大,油的粘性抑制了火气的排泄,从而导致体内热气堆积,进而诱发痘痘。而油性大,则是我们所说的“湿气重”。 饮食不规律,有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导致内分泌紊乱,破坏了荷尔蒙的平衡也会让皮肤容易出…

    2020年7月9日 穴位养生
  •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眉冲穴

    穴位解析释义 眉冲穴别名小竹穴、星穴。 1、眉冲。眉,眼框上的毛发也,其色黑,此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寒冷的水湿之气。冲,冲射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向上冲行。本穴气血为攒竹穴传来的水湿之气,上行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受外部所传之热寒冷水气复又胀散,胀散之气则循膀胱经向上冲行,故名。 眉冲穴,属足太阴膀胱经。眉即眉毛,冲指直上,此穴在前发际,眉头的直上方,故…

    2022年4月16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