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经”,有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以上下纵行为主,呈线状,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
“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呈网状,多循行于人体较浅的部位。
经脉和络脉共同构成了人体的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脏腑与体表之间,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皮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浮络、孙络等。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又称为“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1.十二经脉的命名
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1)手足 表示经脉在上下肢分布的不同,循行于上肢的为手经,循行于下肢的为足经。
(2)阴阳 表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之气的盛衰。循行于肢体内侧的经脉为阴经,循行于肢体外侧的经脉为阳经。根据阴阳之气的盛衰,分为三阴三阳,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
(3)脏腑 表示经的脏腑属性,如肺经表示该经脉属肺脏,胆经表示该经脉属胆腑。且脏腑也有阴阳属性,脏属阴,腑属阳,因此,属脏的经脉为阴经,属腑的经脉为阳经。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灵枢·海论》说:“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1)内行部分 是指经脉进人胸腹腔内的部分,没有穴位分布,称为“无穴通路”,其作用主要是联属相关的脏腑及组织。
(2)外行部分 是指经脉循行分布于四肢、躯干及头面的部分,有穴位分布,称为“有穴通路”,是经脉的主要路线,一般是经穴图和经穴模型所标识的内容。
a.四肢部:以立正姿势,两臂自然下垂,拇指向前的体位为准,将上下肢的内外侧分别分成前、中、后三条区线。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次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次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处,太阴交出厥阴之前。
b.头面部:手足三阳经均到达头面,故称”头为诸阳之会”。其分布特点是:阳明经分布于面部、额部;太阳经分布于面颊、头顶及枕项部;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此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颠顶部。其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厥阴在颠顶。
c.躯干部:手三阴经均从胸部行于腋下;手三阳经行于肩部和肩胛部;足三阴经均行于胸腹面;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少阳经行于中(侧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行于腹面的经脉,正中线为任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行于腰背面的经脉,正中线为督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太阳膀胱经的两条支脉,然后是足少阳胆经。
3.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由于脏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因此,阴经与阳经亦有明确的脏腑属络和表里关系。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则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这样,十二经脉之间就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
4.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规律
(1)十二经脉的走向 十二经脉的循行有一定的方向,其走向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 手;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2)十二经脉的交接
①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内侧端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端交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外侧端交接。
②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在鼻翼旁交接;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在目内眦交接;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在目外眦交接。
③手三阴经与足三阴经在胸部交接:
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3)十二经脉的流注 十二经脉首尾相贯,依次衔接,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连接而逐经相传,气血在十二经脉内流动不息,构成了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即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将气血输送至全身,营养并维持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指的是在人体十二正经以外的经络系统,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奇也可以理解:奇异,特殊的意思。
它对十二正经起到调节的作用,打个比方来说十二正经是十二条河流,奇经八脉就是这十二条河流当中,起调节作用的运河或者水库。当河流当中的水出现了或偏盛、偏衰的情况,奇经八脉就可以起到调节、储存的作用,有点像水库和沟通之间的小河流作用。
具体来说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阳蹻脉(也有写“阳跷脉”)、阴蹻脉(也有写“阴跷脉”),一共八条,所以统称奇经八脉,因为它不属于十二正经,所以在命名当中称为奇经,也就是十二正经以外的经络系统。奇经八脉和十二正经一起组成了人体的经络系统,沟通上下内外、调节气血。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对比
十二经脉 | 奇经八脉 | |
循环流注 | 有相互衔接及顺逆规律,构成气血循环流注系统。 | 无相互衔接及顺逆规律,不构成气血循环流注系统。 |
循行分布 | 有一定规律 | 没有一定规律 |
脏腑配属 | 有脏腑配属和表里关系。 | 没有表里属络关系,与奇恒之腹(脑、女子胞)联系密切。 |
所属腧穴 | 皆有本经所属腧穴。 | 除任、督二脉外,其他六条脉的穴位都寄附于十二经脉。 |
凡此八脉者,经脉之络也
督脉 | 诸阳之纲也 |
任脉 | 诸阴之领也 |
冲脉 | 诸经之海也 |
带脉 | 诸经之约也 |
阳跷脉 | 主左右之阳也 |
阴跷脉 | 主左右之阴也 |
阳维脉 | 主一身之表也 |
阴维脉 | 主一身之里也 |
其中,任、督、冲三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有“一源三歧”之说。
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下出于会阴上抵颏部,诸阴经都与之相会,又有“阴脉之海”之称,具调节诸阴经经气的作用;
督脉循行于腰背正中,下出会阴上至头面,诸阳经都与之交会,有“阳脉之海”之称,具调节诸阳经经气的作用;
冲脉与足少阴肾经并行,上至目下,能涵蓄十二经气血,又有“十二经之海”之称,也叫“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