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解析释义
会阳穴别名利机穴。
1、会阳。会,会合、交会也。阳,阳气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经气由此会合督脉阳气。本穴物质为下髎穴传来的地部剩余经水,其量也小,至本穴后吸热气化为天部之气,此气与督脉外传的阳气会合后循膀胱经散热下行,穴内气血的变化特点是天部的阳气相会,故名。
会阳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会指交会,阳为阴之对,此穴属阳脉(足太阳),又与阳脉之海的督脉相交,故称会阳。
会,指会合。本穴为足太阳经与督脉两条阳经交会穴,并与会阴穴相对应,故名会阳。
会,有会合之义。阳,阴阳之阳,此处阳指阳经,阳气。前会阴,后会阳。本穴在后阴尾骨尖下端两旁,为左右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之所,故名“会阳”,有壮腰补益、清热利湿作用。会阳穴为下焦阴阳之气交会之处。下焦既为阴气之所聚,亦为阳气之所生。穴与会阴相邻,自有交通结合与互通之义。
会阳穴,腰骶阳气的会聚地
会,会合、交会也。阳,阳气也。
会阳,名意指膀胱经经气由此会合督脉阳气。本穴物质为下髎穴传来的地部剩余经水,其量也小,至本穴后吸热气化为天部之气,此气与督脉外传的阳气会合后循膀胱经散热下行,穴内气血的变化特点是天部的阳气相会,故名会阳。
会阳穴,它与哪条经脉会合呢?督脉。虽然名义上是与督脉旁开0.5寸,但几乎是重叠的。督脉是督人之一身阳气之大阳脉,而膀胱经则是人体最大的阳经,故有太阳经之说,太阳即大阳,而会阳穴,在此与督脉会合,故名。但需要指出的是,它与著名的大椎、百会这种交会穴不同,它不属于交会穴,也就是说它不是两条经脉的交会点,只是无限接近罢了。
说到会阳穴,我们就不能不提会阴穴。会阴穴是在任脉上,是阴液的交会穴;而会阳穴虽然它无限接近于督脉,但却不在其上,但它的功效却与会阴穴相当,只是一阴一阳相互补益罢了。
2、利机。利,便利也。机,机关也,巧妙也。利机名意指本穴向臀部输送阳气。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与督脉的阳气会合而成,阳热之气不光循膀胱经而传输,亦向穴外的臀部传输,臀部受此阳热之气后方能灵活自如,如同方便的活动机关一般,故名利机。
穴位含义:膀胱经经气由此会合督脉阳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循膀胱经传于上下二部及传于臀之各部。
取穴
取穴方法:会阳穴位于人体的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散发水湿,补阳益气。
会阳穴清热利湿,益肾固带
会阳穴有理下焦、调二阴的作用。
会阳穴有壮腰补益、清热利湿作用。
会阳穴为下焦阴阳之气交会之处。下焦既为阴气之所聚,亦为阳气之所生。会阳穴与会阴相邻,自有交通结合与互通之义。
点刺会阳穴,可治小儿泻痢。
会阳穴补诸阳之虚,故可治阴湿之证。
会阳穴能愈肠澼、下血及久痔诸病。
会阳穴位置近于肛门,临床中常以治疗痔疾为主。
主治疾病:泄泻,便血,痔疮,阳痿,带下。
穴位配伍:
- 会阳配承山,治痔疾。
- 会阳配百会、合谷、承山,治中气下陷之脱肛。
- 会阳配长强、次髎、中极、承山,治湿热蕴结之痔疮、便血。
- 会阳配曲池、血海、蠡沟,治湿热下注之阴部瘙痒。
- 会阳配肾俞、关元、八髎、足三里,治肾虚阳萎。
- 会阳配肾俞、命门、天枢、足三里,治肾阳虚泄泻。
- 会阳配天枢、合谷、上巨虚,治湿热痢疾。
- 会阳配肾俞、带脉、关元,治肾虚带下。
- 会阳配曲池、血海,祛风除湿,活血止痒,治阴部皮炎,瘙痒。
- 会阳配百会、长强,升阳固脱,治脱肛,痔疮。
- 会阳配合谷、承山,治痔疾。
- 会阳配百会、气海,治直肠脱垂。
- 会阳配漏谷,治腹中冷痛。
- 会阳配天枢,治泄泻。
- 会阳配肾俞、命门、长强,治痔疮。
- 会阳配复溜、太冲,治便血。
- 会阳配复溜、束骨,治肠澼。
临床运用:坐骨神经痛、阳萎、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痔疮、阴部神经炎、经期腰痛、白带过多。
养生保健
经常按摩刺激会阳合,可以治疗坐骨神经痛、胃肠虚寒症,缓解泄泻,远离便血、痔疾。
按摩手法:
第一步:用双手食指和中指指腹点揉会阳穴,按压时有酸胀感,每次左右穴位各1~3分钟。
第二步:吸气时,两手掌从会阳穴沿膀胱经向上搓至肾俞穴,呼气时,两手掌向下搓,一上一下为一次,少则八次多则三十二次。
第三步:用两手心对准肾俞穴,做三次压放呼吸动作。
特效按摩:双手向后,手掌心朝向背部,用中指指腹揉按会阳穴,有酸痛感为佳,每次左右各揉按1~3分钟,可治腹泻、痢疾、痔疮、便血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