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斗指西南,迎来了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
五一小长假刚过完,就连续几天阴雨绵绵,穿着棉衣就进入了夏天。最近的天气就是这样。
立夏是夏天的开始,从这以后气温会明显升高,炎暑将近,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盛生长的时候。
立夏以后,万物繁茂,生机勃勃,进入到了快速生长期,人体的消耗也随着气温的上升逐渐加大,很容易会出现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心跳加快的症状,由于身体大量的水液丢失,会出现诸多“上火”的症状,比如说:目赤肿痛、口干舌燥、咽痒咽痛、口舌生疮、大便干燥等等。另外由于气温升高,各种微生物也开始繁殖活跃,饮食稍微不注意又会出现呕吐、腹泻等等胃肠道反应。
所以从立夏起我们就要身体力行,调整好我们自己的身体以平安度夏。
晚睡早起 重视午休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夏季属火,在脏为心,汗为心之液,舌为心之苗。
所以立夏之后就要重点关注心的问题,不能过度劳累,避免大汗造成津液的丢失。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大喜大悲大怒,以免伤心、伤身、伤神。要保证良好的睡眠,因为白昼还在逐渐增长,所以晚上可以适度的晚睡一会,早晨还是应该早点起床,但是在中午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补一个午觉,以促进心阳的恢复、
建议午觉时间不超过1小时。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越睡越困。所以午休时间不要过长,以避免出现午睡后的劳累感。
立夏饮食——增酸减苦
立夏后的饮食应该注意增酸减苦,因为夏季以后人体肝气渐弱、心气渐强,适度的增加酸性食物的摄入可以达到补肾助肝的目的。
同时酸性收引,夏季人体皮肤腠理大开,排汗量增大可造成心阳不足,适当的食用酸性食物可以使皮肤腠理收缩,达到生津止汗的目的,比如说我们夏天常常饮用的乌梅汤就有这个作用。
同时夏季以后我们往往由于酷暑难耐而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适度的酸性食物有开胃健脾增进食欲的作用。
夏季以后随着人体消耗量的增加、水分的丢失、天气的炎热会造成我们明显的上火失液的情况,所以消暑食物必不可少。
同时要注意液体的补充,各种新鲜的蔬菜、水果、性味偏平、偏凉的肉类(比如鸭肉、虾、鲫鱼、猪肉等等)都可以进食。烹饪手段在保证卫生的情况下以凉拌、水煮、炖汤、清炒、清蒸为宜。
同时在出汗多的日子里,要注意把菜做的略咸一点,补充出汗丢失的盐份,但是要避免过度使用辛辣味的调味品进行烹饪。
心神不宁 重视“静养”
立夏以后,天气转热,人的心神易受到扰动,出现心神不宁。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所以要特别重视“静养”。
立夏时节,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尤其是老年人,要做到“戒怒戒躁”,要保持精神安静,情志开怀,心情舒畅,安闲自乐,笑口常开。切忌大喜大怒,不可有过激之处,应该保持愉快的情绪,安闲自乐,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
平时可多做静一些的文体活动,如绘画、钓鱼、书法、下棋、种花、听轻音乐等。
顺应阴阳 避免贪凉
还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夏季炎热,防暑降温,但冷饮、冷食不能太过;善处阴凉以避大热,但又要避免寒湿直中,以防伤阳。
即便炎热和大汗也要避免冷水浴,因为冷水刺激通过神经反射会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反而会使得散热困难,造成体温升高甚至引起中暑的表现,而应该进行热水浴使毛细血管扩张、使身体中的热量被带走。
还有些朋友因为酷暑贪凉寒进食过多的冷饮、或是长时间处于温度较低的空调房,造成机体对冷热刺激的不耐受而引起寒热错杂的苦夏症状。夏季,养阳的重点就是“勿贪凉”。
合理运动 适当饮水
夏季属火,气候炎热,是万物蓬勃生长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气最盛、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立夏以后气温渐升,易出汗,许多人因怕热怕出汗,整天躲在空调房间里,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症状。事实上,适当地出汗可以降低体温,也可以排毒。
夏季锻炼身体应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慢节奏的有氧运动,并在运动后适当饮温水,补充体液。活动强度以不感到疲惫为宜,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以减少心脏负荷。
对于运动的时间,许多人都认为最好选在早晨,且晨练越早越好。研究表明,在夏季早晨6时前,空气中的污染物最不易扩散,是污染的高峰期。所以,宜选择上午7点~8点或者下午4点~5点之间运动。
最后,推荐几种适合夏季饮用的茶饮,以伴我们清凉舒适过夏天。
茶饮很简单,大家根据喜欢的口感和需要调配饮用就好。比如说乌梅山楂桂花甘草汤,绿豆汤,赤小豆苡仁汤就需要煮,以酸甘化阴,消暑利湿生津。
而荷叶茶、薄荷茶、金银花茶、菊花茶、竹叶茶等等,就适合热水冲泡,晾温饮用,以清心除烦解暑。这些都是非常适合的夏季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