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一到,立秋的那点清凉瞬间被清除殆尽。
虽然早晚较凉,但中午仍然暑气逼人,体感依旧黏腻。
与头伏和中伏不同,末伏这10天,可是由夏入秋,由热渐冷,阴阳变化交替的关键时期!
末伏养生 = 补阳气 + 除湿气
三招补阳气
有谚语说:“夏有真寒”。
三伏天是人体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人体阳气充实于体表,然而皮肤毛孔开泄,体内阳气则显得不足,而伏阴在内,容易出现阳虚内寒证。
所谓“阳气不到就是病”,因此,保护人体阳气,就显得十分重要。
1、护阳气:纳凉要适度
末伏天气依旧闷热难耐,但吹空调降温要适度,不可盲目贪凉,切忌直吹,可将温度设定在25℃~27℃,晚上最好不开或只开除湿。
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可喝点姜汤,姜汤具有以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三大功效,能有效防治“空调病”。
如果有慢性病如哮喘、胃肠功能较弱的人,则更该少开空调。
此外,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夜晚入睡时不宜对着门窗入睡或露宿野外,游泳爱好者也注意尽量减少选择夜晚时间游泳。
2、护阳气:早睡加早起
三伏天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保健要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顺应自然界阴阳盛衰的变化。
一般宜早睡早起,并利用午休来弥补夜晚睡眠的不足,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左右睡眠时间。
一般来说,早卧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则有利于肺气的舒展。
3、护阳气:在后背上做文章
三伏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时机,而要排出体内的寒邪,最重要的就是补阳气。
由于人体背部分布的基本上都是阳经,其中,督脉更是“阳脉之海”,可统摄一身之阳。
因此,养背就是养阳气,在此推荐两种简便易行的养背方法:
01、搓背
可在洗浴时进行。用湿毛巾搭于背后,双手扯紧毛巾两端,用力搓,直至背部发热为止。
如果自己不方便,也可以让他人代为搓背,用力不要过猛就行,以免搓伤皮肤。
搓背法有防治感冒、腰背酸痛、胸闷、腹胀之功效。
02、撞背
双足与肩同宽,背靠墙壁站立,约相隔20~40厘米,全身放松,身体后仰,用背部撞击墙壁,用力适度,借撞击的反作用力使身体恢复直立,撞击下背部时,上身适当前倾,使下背部略向后突出,然后进行撞击。我们在《背部撞墙功——通督脉,升阳气,提肾气》文章中就专门讲过撞墙功的作用,这里不再赘叙。
需要注意的是,骨质疏松患者使用此保健方法时,力度掌握不好,容易造成机体损伤,建议老年朋友最好先咨询医生,自己确实适合再进行。
一招除湿气
《急救广生集》中有记载“三伏极热时,汗要多出,则周身所染风寒湿气,由汗而出,可保一年无病”。
这是借自然界之阳气祛除体内风寒湿邪的防病养生方法。
但对汗法祛风寒湿,医家张仲景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法,提倡微微出汗。
《金匮要略》记载:“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即使是在末伏里,也不建议做剧烈运动哦,可做瑜伽、慢跑等有氧运动,使微微汗出。
运动后也要注意补充液体哦。
末伏会吃才健康
立秋+末伏=湿+热,饮食上除了要继续清热解暑外,还不能忘了养护脾胃。
1、末伏最适合吃鲤鱼
鲤鱼能除湿开胃、利水消肿,因此特别适合在三伏天这种湿热的环境中食用。
另外,从营养学角度来说,鲤鱼富含优质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同时很容易被消化吸收,是适合儿童、孕妇、老人等各类人群的肉类食品。
三伏天里,做鲤鱼时可以适当加一些能除湿的食材,比如陈皮、冬瓜、葱白等。
咳嗽的患者可以将鲤鱼与少许川贝一起煮汤食用。
赤豆鲤鱼汤是一道能缓解肾炎水肿的经典食疗方,可以增强鲤鱼利水消肿的功效。
2、吃果不吃瓜
民间有句俗语叫做“秋瓜坏肚”,立秋后,一些美味的瓜类多属阴寒性质,吃多了会损伤脾胃,因此要适可而止。
但一些“果类”却可以多吃。
01、柠檬——生津解暑
柠檬富含芳香挥发成分,可以生津解暑,开胃醒脾。“秋老虎”期间可以用柠檬泡茶、入菜等。
另外,柠檬恰好还是一种化痰果,有祛痰功效。
02、香梨——润肺止咳
初秋正式香梨上市的季节,香梨味甘微酸、性凉,入肺、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用于“秋老虎”所致的干咳、口渴等症,也可用于内热所致的烦渴、咳喘、痰黄等症。
03、葡萄——补肝益气
立秋后葡萄上市,葡萄味甘微酸、性平,具有补肝肾、益气血、开胃力、生津液和利小便之功效。
特别是老人、儿童、妇女和体弱贫血者的滋补佳品。
3、吃酸不吃辣
末伏时,要多吃酸的东西。
尤其是现在已过立秋节气,中医认为,肝属木,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能损伤肝的功能,所以在此时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来抑制肺气。
而之所以要减少辛辣食物的摄入,是因为辣食除了会消耗人体的大量体液,还会使人肺气太盛,而出现口舌生疮、鼻腔和皮肤干燥、咽喉肿痛、咳嗽、便秘等”秋燥”问题。
末伏时,我们可适当增加如山楂、柠檬、杨桃、柚子等酸性食物摄入,同时还可搭配具有滋阴、润肺养肺作用的蜂蜜来固护肺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