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耳尖穴

穴位解析释义

“耳”,指耳朵。“尖”,指高或顶端的意思。耳尖穴位于耳朵耳廓的上方尖端处,故名“耳尖”。

耳尖穴又名耳涌,位于耳廓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即耳轮6、7区交界处,其下分布有耳颞神经及耳后动脉,是针灸临床常用的经外奇穴之一。

取穴

经外奇穴 耳尖穴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耳尖穴位于耳朵耳廓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处。

经外奇穴 耳尖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清热祛风、解痉止痛。

耳尖穴是经外奇穴,位于耳廓的最高点,独居阳位,外来之邪,多犯阳经阳位。故在耳尖穴刺血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供血供氧,调节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抗炎症、抗过敏、抗风湿、退烧、镇静、止痛、降压、清脑、明目等作用及调节脏腑机能、传递生物信息、增强免疫力和促进细胞代谢的功能。如肝阳上亢证的高血压患者,用一-次性采血针迅速点剌出3~5滴血,患者的眩晕、头痛、面部发红等一系列表现会即刻缓解(或消失),令患者休息10分钟后再检测血压就会明显下降。

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说,耳尖所在的位置,相当于自主神经的高级中枢,对调节人体内脏功能和情绪有重要的作用。按照生物全息律的原理,人体在耳部的缩影不仅是一个倒置的胎儿,同时也是一个正置的胎儿,耳尖穴对应于头部与会阴部的位置,故它对头面部的上火症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主治疾病:目赤肿痛、目翳、偏正头痛、颜面疗疮、高热、急性结膜炎、沙眼、麦粒肿等。

穴位配伍:
耳尖配大椎、十宣,治中暑;
耳尖配攒竹、风池、光明、合谷、委中、关冲、印堂,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消肿止痛,治急性结膜炎,目赤肿痛,麦粒肿。
耳尖配百会、四神聪、头临泣、听会、风池、光明,治眼病。
耳尖配太阳、合谷,治偏头痛。
耳尖配后溪、肝俞,治麦粒肿。

临床运用:现今常用于缓解治疗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等。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耳尖穴10分钟,一天一次,可以缓解治疗偏正头痛、角膜炎等病症。

耳尖穴位于耳郭最高点处,常采用放血疗法,多用于治疗实热性头面五官病。

耳尖刺血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效果?我们都知道肾开窍于耳,《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心开窍于耳”如此一来心肾皆开窍于耳,又少阳经也绕耳入耳,

中医认为“火性炎上”,表现为咽喉红肿疼痛,且耳尖属肝经所主,肝失疏泄,肝阳上亢,则出现头痛、目赤肿痛等症状,此时就可耳尖放血。亦对青光眼房水流畅系数的改善有明显作用,能降低眼压,缓解症状,保护视力。

除了活血化瘀以外,可以镇定祛风,交通心肾,所以它是治疗失眠很好的穴位。

为什么耳尖对那么多的疾病有效果?
中医认为少阳主风,太阳主表。由于膀胱经上至头顶再从头两侧至耳上,少阳经循行耳朵。表证与太阳有关,皮肤病与风与表皆有关连,所以耳尖可以主风主表,可以治风也可以治表。另外少阳经也循行眼的内侧及外侧,在这里放血,可以治疗眼的疾病。因为少阳主风,又胆透过脏腑别通与心通所以可以治失眠症。大家都知道肾开窍于耳,《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心开窍于耳”,因此在耳尖刺血治心悸及多汗(心主汗)亦有效。

掐耳尖 提耳尖 耳朵
图片来源于网络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食指相对,用两只指尖掐按耳尖3~5分钟,可以治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

本文系多方汇总,以作为自己保健参考之用。若疏忽而侵权,烦请知会,将立即删除。
(1)
上一篇 2022年7月13日 上午9:45
下一篇 2022年7月14日 上午9:54

相关推荐

  • 足厥阴肝经经穴:章门穴

    穴位解析释义 章门穴又名长平穴、胁髎穴、季胁穴、脾募穴、肘髎穴、肘尖穴、后章门穴、季肋穴。 1、章门:章,大木材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本穴物质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穴后,此强劲风气风停气息,风气如同由此进入门户一般,故名。后章门名意与章门同,后是与脾经冲门穴的别称前章门相对而言的。 2、长平:长,长远也。平,平坦也…

    2022年3月3日
  • 女性常按揉这4大穴位美容又养颜

    足三里属于胃经,是治疗脾胃疾病的常用穴位。脾胃是后天之本,吃到肚子里的食物和水,都要经过脾胃运化出营养,然后供应全身。脾胃在身体里的作用,就好像是食品加工厂,食品加工厂工作不正常,食物供应不足,身体就会忍饥挨饿,进而容颜憔悴、面色无华。

    2019年2月22日 穴位养生
  • 足少阳胆经经穴:率谷穴

    穴位解析释义 率谷穴别名率骨穴、蟀谷穴、率角穴、蟀容穴。 率谷。率,古指捕鸟的网或带领,用网捕鸟时网是从上罩下,此指胆经的气血在此开始由阳变阴。谷,两山所夹空隙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后化为阳气而上行天之上部。本穴物质为曲鬓穴传来的弱小凉湿水气,吸热上行至本穴后达到了其所能上行的最高点,水湿之气开始吸湿并发生冷降的变化,如捕鸟之网从高处落下一般,…

    2022年4月3日
  • 腹部是人体五脏六腑集装箱,女性腹部经络不通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文章《带脉的作用——带脉不通,小腹必胖》中就提到过,带脉经过腹部。如果带脉不通,就会造成身体多条经络都堵在腰腹处,造成腰腹肥胖。 许多肥胖人士,大腹挺挺、走路艰难、百病丛生。特别是发胖后要降糖、降脂、降压,治疗都非常困难。究竟腹部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一、根据经络分布的规律 我们在文章《奇经八脉——任脉为地、督脉为天、冲脉为隘、带脉为缚。灸通四脉,女子百安!》…

    2020年4月9日 穴位养生
  •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督俞穴

    穴位解析释义 督俞穴别名高盖穴、商盖穴、高益穴。 1、督俞。督,督脉也,阳气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督脉的阳气由此输向膀胱经。本穴为膀胱经接受督脉阳气之处,故名。 督俞穴,别名高盖。属足太阳膀胱经。督指督脉,俞即转输,此穴居督脉中点之旁,是督脉之气转输的部位,故名督俞。 督,指督脉。穴为督脉之气输注之处,故名督俞。 督,有督统、正中之义,指督脉。俞,指腧穴。…

    2022年4月18日
  • 足太阴脾经经穴:天溪穴

    穴位解析释义 天,天部。溪,路径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循脾经上行。本穴物质为食窦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行至本穴的过程中不断吸热,吸热后循脾经进一步上走胸之上部,故名。 天溪穴意义:脾经之气在此吸热上行。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运行规律:循脾经上行胸部。 取穴 天溪穴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生发脾气。 …

    2022年2月25日
  • 足少阳胆经经穴:膝阳关穴

    穴位解析释义 膝阳关穴别名寒府穴、关阳穴、关陵穴、阳陵穴。 1、膝阳关。膝,指本穴所在为膝部。阳,阳气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飞落。本穴物质为中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向膝之下部飞落而下,飞落而下的经水飞溅出大量的水湿之气并充盛于穴周内外,致使膝以下胆经各穴生发的阳气上行至此时受到格阻,胆经下部经脉的阳气至此后不得上行,故名…

    2022年4月12日
  • 足少阳胆经经穴:阳陵泉穴

    穴位解析释义 阳陵泉穴别名筋会穴、阳陵穴。 1、阳陵泉。阳,阳气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断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飞落下传的经水及胆经膝下部经脉上行而至的阳热之气,二气交会后,随胆经上扬的脾土尘埃吸湿后沉降于地,胆经上部经脉落下的经水亦渗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于穴周,脾土中的水湿则大量气化,本穴如同脾土尘埃的堆积之场和脾气…

    2022年4月15日
  • 经外奇穴:外踝尖穴

    穴位解析释义 外踝尖为经外奇穴名。足两踝之一。在足外侧面,外踝的凸起处,故名。 取穴 外踝尖穴位于足外侧面,外踝的凸起处;足两踝亦称内、外踝尖,在内者称内踝尖,在外者称外踝尖。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清热解毒,舒筋活络。 主治疾病:主治淋病,卒淋,脚气,脚外廉转筋,十趾拘挛,牙痛,牙痈,口疮,风火牙痛,喉痹咽痛,白虎历节风痛,踝关节肿痛,小儿重舌,扁桃体炎,小…

    2022年6月17日
  • 两种睡觉姿势有补肾奇效,但贵在坚持!

    战国时名医文挚对齐威王说: 我的养生之道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失一百天也难以恢复。 睡觉是养生的一大功能,养就是用大量的健康细胞去取代腐败的细胞,如一夜睡不着就换不了新细胞。 如果说白天消亡 100 万个细胞,一晚上只补回来 50 万个细胞,这时你的身体就会出现亏空…

    2020年7月10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