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夹脊穴

穴位解析释义

“夹”,相对的方向固定不动。“脊”,指脊柱。夹脊穴位于脊柱两旁,从第1胸椎至第5腰椎,就好像将脊柱固定,故名“夹脊”。

夹脊穴可以说从属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与脏腑密切相关,是体内脏腑与背部体表相连通的点。

其联络途径,也是次要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联络为基础,并且这种联络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只具有经络的循环往复,而且借助于气街径路与上下、左右、前后经脉之气沟通,从而夹脊穴成为督脉和足太阳经脉气的转输点。

督脉与肾、脑、心及胞中有密切联络。《素问·骨空论》描绘督脉属络肾脏,络脑、贯心。《难经·二十八难》中指出督脉属于脑。《奇经八脉考》:督脉起于肾下胞中,并贯脊里与脊髓直接连属。就其功用而言,督脉为阳脉之海,手足三阳经气皆会于督脉,它能统摄调理全身阳气,维系全身元阳。《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足太阳膀胱经络肾属膀胱,与心脑等脏腑直接发生联络,为一身之巨阳,头背部乃诸阳经统率诸阴经汇合之处。

甚至可以说,全身经脉之气均可注入足太阳膀胱经,这一途径是经过经别的出入离合完成的,这样足太阳经接纳、转输各经之经气,而又经过经脉、经别的汇合,交会穴的通达,是足太阳经具有特殊的联络作用,在整经络零碎中成为中心经脉,它与五脏六腑皆相通,五脏六腑之气均输注于足太阳膀胱经,从某种意义上讲,足太阳膀胱经是五脏六腑的统领联络经脉。

夹脊穴旁通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相通,为夹脊穴与脏腑联络提供了基础条件。夹脊穴和背俞穴一样,作为脏腑之气输通出入之处,内应于脏腑,反注于背部,反映脏腑形态,医治脏腑疾病。古代医生通过解剖也证明,夹脊穴从散布方式上看与神经节段关系极为亲密,针刺夹脊穴不但可影响脊神经后支还可触及其前支,前支与交干相联络,能影响交感神经,从而与脏腑活动相关,具有调理脏腑气血的功用。

从夹脊穴与经络、脏腑之间的特殊联络可以看出,夹脊穴是人体除背俞穴外和经络脏腑直接互相转输流注的腧穴,它依靠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借助于气街之经气的共同通路,起到了包括背俞穴在内其他腧穴不能及的调理枢纽穴作用。夹脊穴的这种共同作用,使其对许多内脏病及疑问病证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夹脊穴的这种作用和优势在针灸临床愈来愈受到重视。

取穴

下极俞穴 定喘穴 白劳穴 胸夹脊 痞根穴 腰奇穴 十七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夹脊穴属于经外奇穴,夹脊穴的准确位置位于背部,从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

华佗夹脊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快速取穴彩色图解》正坐或俯卧位。低头,可见颈背部交界处椎骨有一高突,并能随颈部左右摆动而转动者即为第7颈椎棘突,从此棘突向下循推分别是第1胸椎(12个胸椎)棘突至第5腰椎(5个腰椎)棘突,从各椎棘突下旁开半指处,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此穴。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调节脏腑,舒筋活络,通利关节。

主治疾病:上胸部穴位治疗心肺部及上肢病证;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部病证。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病症。

穴位配伍:

1.本穴经配伍,针刺平补平泻法或泻法,通利关节、舒筋活络,如:
配大椎、肩外俞、天宗、后溪,治疗风寒入络之脊背疼痛;
配肾俞、命门、腰阳关、委中,治疗经脉痹阻之腰脊强痛;
配环跳、委中、阳陵泉、昆仑,治疗经气不利之下肢疼痛、麻木。

2.配膻中、巨阙、心俞、膈俞、阴郄、丰隆,针刺泻法,宽胸理气、活血化瘀,治疗心脉痹阻之胸闷、心痛等。

3.配肺俞、太渊膻中,丰隆,针刺补泻兼施,宣肺化痰、止咳平喘,治疗肺失宣降之咳嗽咯痰、气喘。

4.配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针刺补法,健脾和胃、理气降逆,治疗脾胃虚弱之胃痛、呕吐、呃逆、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等。

5.配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针刺泻法,疏肝和胃,治疗肝气犯胃之胃脘痛、腹痛、呕吐、泄泻等。

6.配肾俞、关元、命门、三阴交、太溪,针刺补法,补肾壮阳、调理冲任,治疗肾虚阳萎、遗精,月经不调、不孕症、遗尿、小便不利等。

7.配膈俞、血海、三阴交、太白,针刺泻法,治疗气滞血瘀之崩漏。

8.配天枢、合谷、上巨虚,针刺泻法,清热利湿,治疗湿热蕴结大肠之便秘泻痢等。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相应内脏的病变。研究认为夹脊穴能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故用夹脊穴治疗与植物神经功能相关的一些病:如血管性头痛、肢端感觉异常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征、脑血管病、红斑性肢痛症、高血压等。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

腰腿痛:配肾俞,大肠俞,委中,采用艾条悬灸穴位,每个点2-3分钟,以局部有温热舒服的感觉为度。

气喘,胸闷:夹脊配肺俞,心俞,膻中,用艾条回旋灸法,每穴灸5分钟,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为度。

按摩疗法:

推拿按摩夹脊穴,是为了疏通阳经,调理五脏六腑,适应范围较大,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患;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患;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下肢疾患。

脊椎病:取颈段夹脊穴,以拇指指关节按揉穴位,每个点2-3分钟,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度。

肢体痿痹:配伍风池,大杼穴,用拇指指关节沿脊柱两侧由上至下反复推揉穴位五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

本文系多方汇总,以作为自己保健参考之用。若疏忽而侵权,烦请知会,将立即删除。
(1)
上一篇 2022年7月13日 上午11:59
下一篇 2022年7月14日 上午11:55

相关推荐

  • 奇经八脉——冲脉循行图

    冲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冲脉循行路线 起于胞宫,下出于会阴,并在此分为二支。上行支:其前行者(冲脉循行的主干部分)沿腹前壁挟脐(脐旁五分)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其后行者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下行支:出会阴下行,沿股内侧下行到大趾间。 1.循行部位:起于胞宫,下出于会阴,并在此分为二支。上行支:其前行者(冲脉循行的主…

    2021年12月22日
  • 穴位就是中药,经络就是药房!

    其实最开始得健康平台的初衷就是分享传统中医穴位的养生方法。因为我本人对这点非常相信。 比如我们之前分享的文章:女性常按揉这4大穴位美容又养颜。这类文章我们还有很多。可以到我们 穴位养生栏目里面查看。 穴位就是中药,经络就是大药库。经常按摩穴位.尽量用人体大药库自己的药,减少对药的依赖.我们吃药就是通过药的各种性能,通过胃的消化,肝肾的解毒,肠的吸收,提供脏腑…

    2020年5月30日
  • 足少阳胆经经穴:浮白穴

    穴位解析释义 浮,飘浮也。白,肺之色也,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温热水湿云系。该穴名意指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化为温热之性的水湿云系。本穴物质为天冲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风气势弱缓行,散热吸湿后化为肺金之性的温热水气,如同云气飘浮于天部,故名。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位含义: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化为温热之性的水湿云系。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温热的水湿云气。…

    2022年4月4日
  • 足少阴肾经经穴:大赫穴

    穴位解析释义 大赫穴别名:阴维穴、阴关穴。 1、大赫:大,大也、盛也。赫,红如火烧十分显耀也。大赫名意指体内冲脉的高温高湿之气由本穴而出肾经。本穴物质为体内冲脉外出的高温高压水湿之气,因其高温而如火烧一般显耀,因其高压而气强劲盛大,故名大赫。 2、阴维:此名是从本穴的特定功能上而言的。本穴物质为冲脉外传的高温高压水气及横骨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在冲脉强劲之气的带…

    2022年3月9日
  • 人体十二经脉——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图及67个穴位位置图

    足太阳膀胱经活跃时间:申时(15点~17点) 申时津液足,养阴身体舒。此时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在体内循环。适当的活动有助于体内津液循环,喝滋阴清火的茶水对阴虚的人最有效。 经络循行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穴,属督脉);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颥部,巅顶部直行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着…

    2021年12月21日
  •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天髎穴

    1、天髎:天,指穴内物质所在为天部;髎,孔隙也。天髎名意指三焦经吸热上行的水气在此散热冷降。本穴物质为肩髎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散热而化雨冷降为地部经水,冷降的雨滴如从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天髎。 2、手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因其位处肩胛,穴内气血所在的层次为天部,但其气血的变化为收引冷降,气血冷降后天部层次就为空虚之状,阳维脉的气血则随之汇入本穴,…

    2022年1月29日
  • 按一按、揉一揉养肝穴位,让肝气更畅达

    不少人会吃不香、睡不好、不良情绪说来就来。严重时,甚至还可能引发胸闷、失眠、胃痛等不适,女性还可见胸胁胀痛等问题。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也就是说,肝在人体,位同将军,统管和思虑各种事务。 然而,承担和思虑的琐事越多,肝的负担就越重。久而久之,便会大耗气血,肝受累矣。因此,大家平日里护好肝、养好肝,尤为重要。 今天就来说说通…

    2020年8月29日
  • 足少阴肾经经穴:中注穴

    穴位解析释义 1、中注。中,与外相对,指里部。注,注入也。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冷降经水由此注入体内。本穴物质为四满穴传来水津湿气,至本穴后则散热冷降为地部经水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体内,故名。 2、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穴位含义:肾经冲脉经水由此注入体内。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2022年3月10日
  •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臑会穴

    臑[nào]会穴(臑髎、臑交): 1、臑会:臑,动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阳气。会,会合也。臑会名意指手少阳、手阳明的天部阳气同会于本穴。本穴物质为消泺穴传来的天部阳气,性干燥,量弱小,在本穴的变化为散热冷缩。由于穴内气血的变化是冷降收引,多气多血的手阳明经天部阳气因而汇入穴内,而本穴又位于手臂,故名臑会。臑交名意与臑会同。 2、臑窌(nào jià…

    2022年1月28日
  • 手阳明大肠经经穴:商阳穴

    商阳穴(绝阳穴,而明穴) 1、商阳:商,漏刻也,古之计时之器,此指本穴的微观形态如漏刻滴孔。阳,阳气也。 该穴名意指大肠经经气由本穴外出体表。人体经脉由气血物质的运行构成内外无端的循环,它分为体表部分和体内部分,体表部分运行在三部九候的表层,也即是地之上部,体内部分运行在三部九候的里部,也就是地之内部。商阳它即是大肠经体内经脉气血向体表经脉运行的出口。 由于…

    2022年1月9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