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解析释义
“夹”,相对的方向固定不动。“脊”,指脊柱。夹脊穴位于脊柱两旁,从第1胸椎至第5腰椎,就好像将脊柱固定,故名“夹脊”。
夹脊穴可以说从属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与脏腑密切相关,是体内脏腑与背部体表相连通的点。
其联络途径,也是次要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联络为基础,并且这种联络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只具有经络的循环往复,而且借助于气街径路与上下、左右、前后经脉之气沟通,从而夹脊穴成为督脉和足太阳经脉气的转输点。
督脉与肾、脑、心及胞中有密切联络。《素问·骨空论》描绘督脉属络肾脏,络脑、贯心。《难经·二十八难》中指出督脉属于脑。《奇经八脉考》:督脉起于肾下胞中,并贯脊里与脊髓直接连属。就其功用而言,督脉为阳脉之海,手足三阳经气皆会于督脉,它能统摄调理全身阳气,维系全身元阳。《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足太阳膀胱经络肾属膀胱,与心脑等脏腑直接发生联络,为一身之巨阳,头背部乃诸阳经统率诸阴经汇合之处。
甚至可以说,全身经脉之气均可注入足太阳膀胱经,这一途径是经过经别的出入离合完成的,这样足太阳经接纳、转输各经之经气,而又经过经脉、经别的汇合,交会穴的通达,是足太阳经具有特殊的联络作用,在整经络零碎中成为中心经脉,它与五脏六腑皆相通,五脏六腑之气均输注于足太阳膀胱经,从某种意义上讲,足太阳膀胱经是五脏六腑的统领联络经脉。
夹脊穴旁通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相通,为夹脊穴与脏腑联络提供了基础条件。夹脊穴和背俞穴一样,作为脏腑之气输通出入之处,内应于脏腑,反注于背部,反映脏腑形态,医治脏腑疾病。古代医生通过解剖也证明,夹脊穴从散布方式上看与神经节段关系极为亲密,针刺夹脊穴不但可影响脊神经后支还可触及其前支,前支与交干相联络,能影响交感神经,从而与脏腑活动相关,具有调理脏腑气血的功用。
从夹脊穴与经络、脏腑之间的特殊联络可以看出,夹脊穴是人体除背俞穴外和经络脏腑直接互相转输流注的腧穴,它依靠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借助于气街之经气的共同通路,起到了包括背俞穴在内其他腧穴不能及的调理枢纽穴作用。夹脊穴的这种共同作用,使其对许多内脏病及疑问病证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夹脊穴的这种作用和优势在针灸临床愈来愈受到重视。
取穴
夹脊穴属于经外奇穴,夹脊穴的准确位置位于背部,从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
《快速取穴彩色图解》正坐或俯卧位。低头,可见颈背部交界处椎骨有一高突,并能随颈部左右摆动而转动者即为第7颈椎棘突,从此棘突向下循推分别是第1胸椎(12个胸椎)棘突至第5腰椎(5个腰椎)棘突,从各椎棘突下旁开半指处,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此穴。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调节脏腑,舒筋活络,通利关节。
主治疾病:上胸部穴位治疗心肺部及上肢病证;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部病证。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病症。
穴位配伍:
1.本穴经配伍,针刺平补平泻法或泻法,通利关节、舒筋活络,如:
配大椎、肩外俞、天宗、后溪,治疗风寒入络之脊背疼痛;
配肾俞、命门、腰阳关、委中,治疗经脉痹阻之腰脊强痛;
配环跳、委中、阳陵泉、昆仑,治疗经气不利之下肢疼痛、麻木。
2.配膻中、巨阙、心俞、膈俞、阴郄、丰隆,针刺泻法,宽胸理气、活血化瘀,治疗心脉痹阻之胸闷、心痛等。
3.配肺俞、太渊膻中,丰隆,针刺补泻兼施,宣肺化痰、止咳平喘,治疗肺失宣降之咳嗽咯痰、气喘。
4.配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针刺补法,健脾和胃、理气降逆,治疗脾胃虚弱之胃痛、呕吐、呃逆、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等。
5.配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针刺泻法,疏肝和胃,治疗肝气犯胃之胃脘痛、腹痛、呕吐、泄泻等。
6.配肾俞、关元、命门、三阴交、太溪,针刺补法,补肾壮阳、调理冲任,治疗肾虚阳萎、遗精,月经不调、不孕症、遗尿、小便不利等。
7.配膈俞、血海、三阴交、太白,针刺泻法,治疗气滞血瘀之崩漏。
8.配天枢、合谷、上巨虚,针刺泻法,清热利湿,治疗湿热蕴结大肠之便秘泻痢等。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相应内脏的病变。研究认为夹脊穴能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故用夹脊穴治疗与植物神经功能相关的一些病:如血管性头痛、肢端感觉异常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征、脑血管病、红斑性肢痛症、高血压等。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
腰腿痛:配肾俞,大肠俞,委中,采用艾条悬灸穴位,每个点2-3分钟,以局部有温热舒服的感觉为度。
气喘,胸闷:夹脊配肺俞,心俞,膻中,用艾条回旋灸法,每穴灸5分钟,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为度。
按摩疗法:
推拿按摩夹脊穴,是为了疏通阳经,调理五脏六腑,适应范围较大,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患;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患;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下肢疾患。
脊椎病:取颈段夹脊穴,以拇指指关节按揉穴位,每个点2-3分钟,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度。
肢体痿痹:配伍风池,大杼穴,用拇指指关节沿脊柱两侧由上至下反复推揉穴位五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