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历史由来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腊”,因为都在十二月举行,所以称该月为腊月,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岁终之月称 ̔腊 ̓的含义有三:
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
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 ̓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另外,《说文》中记载,“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作为腊日”,也就是十二月初八。佛教界把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 和‘成道会’。”
腊八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按佛教记载,释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销骨立,遂发现苦行不是究竟解脱之道,决定放弃苦行。
此时遇见一牧女呈献乳糜,食后体力恢复,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于此日举行法会,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腊八这天,各寺院举行法会,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
传说喝了这种粥以后,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腊八粥也叫“福寿粥”、“福德粥”、和“佛粥”。“腊八”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腊八节的习俗
古有谚语:“过了腊八就是年”,所以腊八节被视为春节习俗的开始,而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关于腊八节的习俗也不少。
习俗一:腊八粥。
腊八粥的原料很多,除了白米,人们会将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桂圆、葡萄、红豆、花生等不下20种。
原料提前泡发,慢慢熬制成香甜可口的腊八粥。古人由于生活条件所限,食物较为匮乏,能喝上腊八粥,在当时是一件很开心很期待的事情。
习俗二: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大家在腊月初八这天泡制蒜,而腊八蒜的做法简单,把剥了皮的大蒜瓣儿放到密封罐子里,泡上醋即可。
同时,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古代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
清楚,“腊八算” 就是这么回事。
习俗三:腊八面。
陕西关中地区流行吃腊八面,腊八面以面和各种豆类为原料,面需做成韭叶面备用,豆类提前泡一晚,腊八这天用来熬汤。同时熟油将葱花爆香,面煮好后将葱花油泼入锅中,即制作完成腊八面。
习俗四: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腊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习俗五:煮“五豆”。
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
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据说,腊八人们吃了,来年不危害庄稼。除了自食,也赠亲邻。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