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痞根穴

穴位解析释义

痞,痞块,腹内肿大的器官,如肝肿大、脾肿大,泛称痞块。此穴有治疗肝脾肿大的作用,有如截断痞块根部的作用,故名痞根。

对痞根穴的理解,痞根重在一个“痞”字,这个“痞”字是由“否”卦演变到中医中的,“否”者,天地不交通之意。中医将这个字演化为“痞证”,痞症中医中是指胸腹部胀闷不适而外无硬结之形的症状(此是从内部症状来描述的),此证多从内部气机升降失常来论,内部气机的升降失常必然会导致经气的运行失常,经气运行失常则会郁积不通,不通故而会产生疼痛或其它不适。

临床中通过推拿或者针刺痞根穴调理的就是经气,目的亦是让经气能够正常流通,通则不痛故而可以治疗腰部的疼痛或其他的一些疾病。

大多将痞根穴理解为治疗包块的穴位是不正确的,从事推拿的大多可以发现在脊柱两旁会时常在一些穴位上触及包块硬结,而这些有筋结出现的穴位,其对应的脏腑会有相应的疾病,通过推拿或针刺这些部位患者的病情都会得到缓解。由此可以说明筋结的形成就是人体病气(不正常的经气)在体表的一种聚结形势。而病气在人体是由浅入深,逐渐发展的。

在背部的膀胱经上有一个膏肓穴,其治疗的就是人体虚损一类的疾病,对应此二穴就会发现人体穴位的一些奇特奥妙之处。痞根就是人体疾病初始阶段,经气运行不畅,如果病情逐渐发展就会由痞根进入盲门,向上经过膈关,逐渐到膏肓而不治了。

取穴

经外奇穴 痞根穴

痞根穴位于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

俯卧或坐位。取一线过脐眼水平绕腰腹一周,从此线与脊柱交点处向上循推1个椎体(即第1腰椎),从该椎体棘突下旁开1横掌,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经外奇穴 痞根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止痛、行气活血、软坚消痞。

主治疾病:痞块,腰痛,胃痉挛,胃痛,胃炎,胃扩张,肝炎,肝脾肿大,腰肌劳损,肾下垂,肠炎等。

局部病:痞块(肝脾肿大)久不愈,肝炎。

其他病:胃痉挛,胃炎,胃扩张,肾下垂,腰肌劳损等。

穴位配伍:
痞根配章门,治痞块。
痞根配精宫、鬼眼,治疝痛、反胃。
痞根配命门、肾俞、太溪,治腰肌劳损。
痞根配脾俞,血海,治痞块。

临床运用:临床中多用于治疗痞块经久不愈。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用艾条回旋灸治痞根穴,10~15分钟,一天一次,可以缓解治疗胃痛、反胃、胃炎等。

刮痧疗法:用刮痧板角部由内向外刮拭痞根穴30次,以出痧为度,隔天一次,可治疗肠炎、便秘、脱肛等。

拔罐疗法:用气罐留罐10~15分钟,一天一次,可以治疗腰肌劳损、胃扩张、肝炎等病等。

按摩疗法:

治疗肿瘤少不了痞根穴,此穴为经外奇穴,选穴时要让病人采取俯卧位,在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取穴。“十二椎下痞根穴。各开三寸零五分。二穴左右灸七壮。难消痞块可除根。”乳腺增生、子宫肌瘤都可以灸此穴,选穴要与患处同侧,若两边都有,则灸双穴。此穴还可做诊断用。

腰部疼痛的病人在痞根穴处多可以摸到硬性呈条索状的筋节,特别是腰部肌筋膜炎(以前多称之为腰肌劳损)的病人在这个部位基本都有筋结,病情越久越明显,其硬度和大小与病情息息相关。临床中通过弹拨此穴位患者症状可以立即减轻,随着病情的减轻,痞根穴处的筋结亦随之变软,减小并逐渐消失。且临床中发现此穴治疗腰部肌筋膜炎可以说是有特效。

本文系多方汇总,以作为自己保健参考之用。若疏忽而侵权,烦请知会,将立即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7月12日 上午11:27
下一篇 2022年7月13日 上午9:45

相关推荐

  • 足少阳胆经经穴:风池穴

    穴位解析释义 风池穴别名:热府穴。 1、风池。风: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风气。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内物质富含水湿。风池名意指有经气血在此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脑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外部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输散于头颈各部,故名风池。 2、热府。热,指本穴气血性热温高。府,府宅也。热府名意指本穴气血的变化为受热膨胀。 3、足少阳阳维之…

    2022年4月7日
  •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消泺穴

    消泺穴(臑窌穴,臑交穴,臑俞穴): 1、消泺。消,溶解、消耗也。泺,水名,湖泊之意。消泺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为清冷渊穴传来的滞重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消解并化雨降地,降地之雨在地之表部形成湖泊,故名消泺。 2、臑窌。臑,动物的前肢,前为阳、后为阴,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窌,地窖也。臑窌名意指穴内的天部之气在此化为地部经水。理同…

    2022年1月28日
  • 任脉经穴:紫宫穴

    穴位解析释义 紫,色也,由红和蓝二种颜色合成,此指穴内的天部之气既有一定的温度又有一定的水湿。宫,宫殿也,指穴内气血物质覆盖的范围较大。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化为温湿水气。本穴物质为玉堂穴传来的阳性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降而为天之中部的温湿水气,其水湿云气所覆盖的范围较大,故名。 紫宫穴,属任脉。紫宫为星名,在此指帝王所居之处,此穴在玉堂上,又相当于心脏部位…

    2022年6月1日
  • 足阳明胃经经穴:条口穴

    穴位解析释义 条口穴别名肩凝穴。 条,木之条也,风也。口,气血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本穴气血物质以风的形式而运行。本穴物质为上巨虚穴传来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其量及范围皆大,经本穴的狭小通道下行时是快速的通行之状,如风之运行,故名。 条口穴,属足阳明胃经。条即长条,口即空隙,此穴位于胫腓骨间的长条空隙之中,故名条口。 条,指长条之形。穴在上、下巨虚之间,胫、…

    2022年3月29日
  •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志室穴

    穴位解析释义 志室穴别名精宫穴。 1、志室。志,肾之精也,肾气也。室,房屋之内间也,与堂相对,堂在前、室在后,亦指穴内气血为肾脏外输寒湿水气。该穴名意指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2、精宫。精,肾之所藏也,肾之精气也。宫,宫殿也。精宫名意指肾脏水液气化的精微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肾脏之水的气化之气,肾脏水液的气化之气大部分冷降归于地部,只有少部分…

    2022年5月11日
  • 经外奇穴:下极俞穴

    穴位解析释义 下极俞穴,经外奇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别名十五椎、下极之俞。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腰椎棘突下。浅层有第3 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3腰神经的后支的分支和第3腰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和属支。 取穴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腰椎棘突下。 取法: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与嵴柱交点向上推1个椎体,…

    2022年7月5日
  • 足阳明胃经经穴:外陵穴

    穴位解析释义 外,指本穴气血作用的部位在经脉之外。陵,陵墓也、土丘也。该穴名意指胃经的脾土微粒输送胃经之外。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太乙穴、滑肉门穴、天枢穴诸穴,胃经下部气冲穴等穴传来的天部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尘埃,上下风气交会后在本穴形成了一个风气场的驻点,随风气扬散的脾土微粒则随着在本穴的风停气止由天部沉降于地,在穴周外部形成了脾土堆积的土丘,故本穴名为外丘…

    2022年3月25日
  • 人体十二经脉——手少阳三焦经循行路线图及23个穴位位置图

    手少阳三焦经活跃时间:亥时(21点~23点) 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三焦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人如果在21点到23点睡眠,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对身体和美容十分有益。 经络循行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穴),向上出于第4、5掌骨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外侧桡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经后面,向前进入缺盆部…

    2021年12月24日
  •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阳池穴

    阳池穴别名:别阳穴、发阳穴。 1、阳池:阳,天部阳气也。池,屯物之器也。阳池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之气。本穴物质为中渚穴传来的弱小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受外部传入之热,此水气吸热胀散而化为阳热之气,如阳气生发之池,故名阳池。 2、别阳:别,离别也。阳,阳气也。别阳名意指三焦经的阳气由此别走厥阴心包经。本穴物质为吸热胀散的阳热之气,因其强盛饱满,而与…

    2022年1月25日
  • 手阳明大肠经经穴:温溜穴

    温溜穴(逆注穴,蛇头穴,池头穴,地头穴,通注穴): 1、温溜:温,温热也,是对穴内气血物质性状的描述。溜,悄悄地走失也。该穴名意指偏历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在本穴悄悄地散失。本穴物质由偏历穴传来,为吸热后上升于天之天部的阳热之气。气血行至本穴后,因其所处为天之天部,外部环境对其的升温作用少,气态物质仍保留原来的余热而缓缓地散热蒸发,散失的情形如悄悄地溜走一般,故名…

    2022年1月11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