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将气的概念,抽象化,成为天地一切事物组成的基本元素,有着像气体般的流动特性。
认为人类与一切生物具备的生命能量或动力,也被称为是气,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均是气的运行与变化的结果。
中医学认为气是人体的第一道防护线,聚于体里保护着脏腑,而流散发于肤表以防外邪侵入而导致疾病发生。
1、气穴穴
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别名:胞门穴、子户穴。
“气穴”。穴内物质为气态物也。本穴物质为大赫穴传来的高温高压水气,至本穴后,快速强劲的高温高压水气势弱缓行并扩散为温热之性的气态物,故而得名。
气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旁开0.5寸处。即:关元穴左右一指宽处。
作用功效:补益冲任。补益肾气、调理下焦。
主治病症:月经不调、、腰部疼痛、腰脊痛等。
按摩法:用大拇指按揉气穴3-5分钟。
2、气海穴
属任脉。盲之原穴。别名:丹田穴,下气海。
“气海穴”。“气”,气态物也。“海”,大也。
气海名意指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
本穴物质为石门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而化为充盛的天部之气,本穴如同气之海洋,故名“气海穴”。
作用功效:补气益肾、涩精固本。
按摩法:先以右掌心紧贴于气海穴的位置,照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按摩1-3分钟。再以左掌心,用逆时针方向按摩1-3分钟,按摩至有热感,即有效果。
3、气海俞
属足太阳膀胱经。
气海穴,脐下的气海穴也,指气血来源于生气之海的腰腹内部。俞,输也。
本穴物质为来自于腰腹内部的湿热水气,所对应的部位为脐下的气海穴,故名气海穴俞穴。
作用功效:外散腰腹内部之热。
主治病症:腰痛、下肢瘫痪、肠鸣腹胀、月经不调、痛经、痔漏下血等。
按摩疗法:双手轻握拳,叩击气海俞穴。按摩、轻捶此穴可益气补血。
4、气冲穴
属足阳明胃经。别名:气街穴,羊屎穴。
“气”,指此处穴内的气血物质是气;“冲”,突的意思。“气冲”的意思是说此处穴位的气血物质是气,它的运行状况是冲突而行。
补充:本穴经书不载其为冲脉足阴明之会,但实为冲脉所出也。
《素问痿论篇》曰:“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
此段文字即说明冲脉为诸经脉之源,且会于足阳明气街穴,足阳明受其气血而为之长。
气街穴即气冲。从气冲的物质运动变化规律分析,不难得出,冲脉气血的特征是体内的高温高压之气作用变化而成。
因此,冲脉气血从体内外出体表经脉则化为强劲的热性水湿之气,可渗灌于诸经脉之中。
主治病症:腹痛、肠鸣、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阳痿、阴肿等。
作用功效:调经血、舒宗筋、理气止痛,通经活络。按摩技法:推拿:指揉法,点按法,摩法,指推法。
按摩法:用食指、中指指腹按揉3~5分钟,可以改善月经不调、疝气。
5、气户穴
属足阳明胃经。
气,指本穴调节的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户,古指单扇门,引伸为出入的通道。
该穴名意指本穴为胃经气血与外界交换的门户。
本穴物质为缺盆穴地部传来的经水,因本穴位置较胃经上部诸穴更近心室火炎之区,流至的地部经水会更多更快的气化并由胃经传至身体其余各部,是胃经与外界气血交换的门户,故名。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呃逆等及呼吸系统疾病等。
作用功效:理气宽胸,止咳平喘。
按摩法:用拇指或食指、中指做旋转按摩,点压时先旋揉后点压,每次3-5分钟。
6、气舍穴
属足阳明胃经。
气舍。气,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舍,来源之意。
气舍名意指本穴为胃经经气的重要来源。
本穴物质为水突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位处颈之下部,由于其更近心室火炎之区,故其水液气化更多,所生气亦更大,为胃经之气和重要来源,故名气舍。
作用功效:冷却循颈项上炎的火热之气并为天部提供水湿阳气。
主治病症:咽喉肿痛,气喘,呃逆,瘿瘤,瘰疬,颈项强。
按摩法:用点揉的方法,按揉时手法要轻揉,切忌暴力用力,不拘治疗时间,反复治疗至肌肉疼痛缓解即可!
7、气端穴
属于经外奇穴,位于足十趾,距趾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
“气”,指的是元气。“端”,指的是顶端或前端,本穴位于10个脚趾尖端,元气由本穴开始向上运输,故名“气端”。
作用功效:通络、开窍、止痛的功效。
主治病症:足痛、脚气、足趾麻木、中风等。
按摩法:用大拇指指尖对趾尖,微用力掐揉3-5分钟。
8、气门穴
胸腹部奇穴。气门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旁开3寸处。
作用功效:调理冲任,清利下焦。
主治疾病:崩漏、产后恶露不止、阴挺、妇人不孕、癃闭、淋证、睾丸炎、少腹疼痛、小肠疝气。
按摩法:用大拇指点揉气门穴,每次3-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