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穴位归纳:8大气穴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将气的概念,抽象化,成为天地一切事物组成的基本元素,有着像气体般的流动特性。

认为人类与一切生物具备的生命能量或动力,也被称为是气,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均是气的运行与变化的结果。

中医学认为气是人体的第一道防护线,聚于体里保护着脏腑,而流散发于肤表以防外邪侵入而导致疾病发生。

1、气穴穴

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别名:胞门穴、子户穴。

“气穴”。穴内物质为气态物也。本穴物质为大赫穴传来的高温高压水气,至本穴后,快速强劲的高温高压水气势弱缓行并扩散为温热之性的气态物,故而得名。

气穴穴 人体穴位图
气穴穴 人体穴位图

气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旁开0.5寸处。即:关元穴左右一指宽处。

作用功效:补益冲任。补益肾气、调理下焦。
主治病症:月经不调、、腰部疼痛、腰脊痛等。

按摩法:用大拇指按揉气穴3-5分钟。

2、气海穴

属任脉。盲之原穴。别名:丹田穴,下气海。

人体穴位图 气海穴 关元穴

“气海穴”。“气”,气态物也。“海”,大也。
气海名意指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
本穴物质为石门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而化为充盛的天部之气,本穴如同气之海洋,故名“气海穴”。

作用功效:补气益肾、涩精固本。
按摩法:先以右掌心紧贴于气海穴的位置,照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按摩1-3分钟。再以左掌心,用逆时针方向按摩1-3分钟,按摩至有热感,即有效果。

3、气海俞

气海俞穴 人体穴位图

属足太阳膀胱经。
气海穴,脐下的气海穴也,指气血来源于生气之海的腰腹内部。俞,输也。
本穴物质为来自于腰腹内部的湿热水气,所对应的部位为脐下的气海穴,故名气海穴俞穴。

作用功效:外散腰腹内部之热。
主治病症:腰痛、下肢瘫痪、肠鸣腹胀、月经不调、痛经、痔漏下血等。
按摩疗法:双手轻握拳,叩击气海俞穴。按摩、轻捶此穴可益气补血。

4、气冲穴

气冲穴 人体穴位图
气冲穴 人体穴位图

属足阳明胃经。别名:气街穴,羊屎穴。

“气”,指此处穴内的气血物质是气;“冲”,突的意思。“气冲”的意思是说此处穴位的气血物质是气,它的运行状况是冲突而行。
补充:本穴经书不载其为冲脉足阴明之会,但实为冲脉所出也。
《素问痿论篇》曰:“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
此段文字即说明冲脉为诸经脉之源,且会于足阳明气街穴,足阳明受其气血而为之长。
气街穴即气冲。从气冲的物质运动变化规律分析,不难得出,冲脉气血的特征是体内的高温高压之气作用变化而成。
因此,冲脉气血从体内外出体表经脉则化为强劲的热性水湿之气,可渗灌于诸经脉之中。

主治病症:腹痛、肠鸣、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阳痿、阴肿等。
作用功效:调经血、舒宗筋、理气止痛,通经活络。按摩技法:推拿:指揉法,点按法,摩法,指推法。
按摩法:用食指、中指指腹按揉3~5分钟,可以改善月经不调、疝气。

5、气户穴

属足阳明胃经。

气户穴 人体穴位图
气户穴 人体穴位图

气,指本穴调节的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户,古指单扇门,引伸为出入的通道。
该穴名意指本穴为胃经气血与外界交换的门户。
本穴物质为缺盆穴地部传来的经水,因本穴位置较胃经上部诸穴更近心室火炎之区,流至的地部经水会更多更快的气化并由胃经传至身体其余各部,是胃经与外界气血交换的门户,故名。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呃逆等及呼吸系统疾病等。
作用功效:理气宽胸,止咳平喘。
按摩法:用拇指或食指、中指做旋转按摩,点压时先旋揉后点压,每次3-5分钟。

6、气舍穴

气舍穴 人体穴位图
气舍穴 人体穴位图

属足阳明胃经。
气舍。气,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舍,来源之意。
气舍名意指本穴为胃经经气的重要来源。
本穴物质为水突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位处颈之下部,由于其更近心室火炎之区,故其水液气化更多,所生气亦更大,为胃经之气和重要来源,故名气舍。

作用功效:冷却循颈项上炎的火热之气并为天部提供水湿阳气。
主治病症:咽喉肿痛,气喘,呃逆,瘿瘤,瘰疬,颈项强。
按摩法:用点揉的方法,按揉时手法要轻揉,切忌暴力用力,不拘治疗时间,反复治疗至肌肉疼痛缓解即可!

7、气端穴

经外奇穴 气端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属于经外奇穴,位于足十趾,距趾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

“气”,指的是元气。“端”,指的是顶端或前端,本穴位于10个脚趾尖端,元气由本穴开始向上运输,故名“气端”。

作用功效:通络、开窍、止痛的功效。
主治病症:足痛、脚气、足趾麻木、中风等。
按摩法:用大拇指指尖对趾尖,微用力掐揉3-5分钟。

8、气门穴

胸腹部奇穴。气门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旁开3寸处。

经外奇穴 气门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用功效:调理冲任,清利下焦。
主治疾病:崩漏、产后恶露不止、阴挺、妇人不孕、癃闭、淋证、睾丸炎、少腹疼痛、小肠疝气。
按摩法:用大拇指点揉气门穴,每次3-5分钟。

本文系多方汇总,以作为自己保健参考之用。若疏忽而侵权,烦请知会,将立即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7月12日 上午9:21
下一篇 2022年7月12日 下午3:32

相关推荐

  • 艾灸肚脐眼,提高抵抗力!预防感冒!还能让我们更健康长寿!

    一些朋友会经常在家使用艾条艾灸肚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艾灸疗法不仅能治疗颈椎病,帮助我们提高抵抗力,预防感冒,还能让我们长寿。除了中老年朋友,现在很多白领都会使用艾灸养生,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吧! “脐”是什么? 脐,俗称肚脐眼。以现代医学的观点看,“脐”只是初生儿脐带脱落后遗留下的一个瘢痕组织;但中医认为,脐中是一个具有治病作用的重要穴位,名叫“神阙”。是一个…

    2021年11月9日
  • 足少阳胆经经穴:浮白穴

    穴位解析释义 浮,飘浮也。白,肺之色也,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温热水湿云系。该穴名意指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化为温热之性的水湿云系。本穴物质为天冲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风气势弱缓行,散热吸湿后化为肺金之性的温热水气,如同云气飘浮于天部,故名。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位含义: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化为温热之性的水湿云系。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温热的水湿云气。…

    2022年4月4日
  • 中医穴位——手太阴肺经之中府穴

    中医穴位来历 中,内也,里也;府,指藏财物的地方;募,汇也,聚也。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者,天气也。”又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千金要方·序例》:“人者,禀受天地中和之气。” 张介宾曰:“中府,藏气也。” 此穴在胸中,为胸中肺气结募聚会之处,系手、足太阴之会穴,因名中府。 《黄帝内经明堂》:“府,聚也,脾肺合气于此穴,故名中府…

    2021年12月29日
  •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膀胱俞穴

    穴位解析释义 膀胱,膀胱腑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膀胱腑中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膀胱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俞是膀胱的背俞穴。膀胱为六腑之一,俞即输注,本穴是膀胱之气转输的部位,故名膀胱俞。 膀胱指膀胱腑。本穴内应膀胱,为膀胱之气转输之处,是治膀胱疾患之重要腧穴,故名膀胱俞。 膀胱,是人体贮尿的一个肌性囊状器官,六腑之一。《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膀…

    2022年4月23日
  • 足少阴肾经经穴:中注穴

    穴位解析释义 1、中注。中,与外相对,指里部。注,注入也。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冷降经水由此注入体内。本穴物质为四满穴传来水津湿气,至本穴后则散热冷降为地部经水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体内,故名。 2、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穴位含义:肾经冲脉经水由此注入体内。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2022年3月10日
  • 一切内在慢性病,都在腹部找到对应的阻滞点!

    腹部为脾、胃、肝、肾等所居之地,是气血升降的枢纽所在,气不升降,非病则死,所以慢性疾病必须按腹。 1、发病和特殊反应物的部位 即胁下、脐旁、少腹两侧属肝;剑突下属肺、胃、心;胃脘属心、脾、胃;全腹属脾;小腹(关元穴附近)属肾、膀胱、冲任;脐中属脾肾。 2、疼痛 即喜按者属虚,拒按者属实,按之痛移者属气,喜温热者属寒,痛而胀者属气滞,痛而不胀者属瘀血、虚寒,痛…

    2020年7月27日 穴位养生
  • 夏天开背,人活百岁!教你5个简单养背方法,身体健康不遭罪!

    俗话说:夏天开背,人活百岁。4 ~ 8月是养背部的最佳时期,这时候万物更新,阴消阳长,生发的旺盛阳气对全年的养生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身体内积聚了一个冬天的寒湿、毒素、浊气……在夏季是最好排出的时候。 为什么保养后背这么重要? 很多人只知道养生要养背,但并不知道,保养后背是为了什么。其实养后背,养的是五脏六腑,调的是我们的心、肝、脾、肺、肾。 人的后…

    2020年7月31日 穴位养生
  •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支沟穴

    支沟穴别名飞虎穴、飞处穴。 1、支沟:支,树枝的分叉也。沟,沟渠也。支沟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吸热扩散。本穴物质为外关穴传来的阳热之气,水湿较少,至本穴后又因进一步的吸热而胀散为高压之气,此气按其自身的阳热特性循三焦经经脉渠道向上、向外而行,扩散之气亦如树之分叉,故名支沟。飞虎、飞处名意与支沟同,飞是指穴内气血为天部飞行的阳气,虎为寅木之风,指穴内气血的运行为…

    2022年1月26日
  • 常按风池穴等“三池穴”可保身体健康

    中医认为,常按摩“三池穴”可保养身体、防治疾病。闲暇之余,人们不妨按摩“三池穴”,即风池穴、曲池穴和阳池穴,可缓解身体疲劳,并防治小病等。

    2019年2月23日
  • 足少阴肾经经穴:腹通谷穴

    穴位解析释义 腹通谷穴别名通骨穴。 1、腹通谷:腹,指本穴位于腹部。通,通道、通孔也。谷,两山间的凹陷处也。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散热冷降为经水后注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阴都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降而成为地部经水,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地之地部,故名。 2、通骨穴:通,通孔、通道也。骨,肾主之水也。通骨名意指肾经冲脉之气在此冷降为经水后由本穴…

    2022年3月14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