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解析释义
胃,胃腑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胃腑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胃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胃俞是胃的背俞穴。胃即胃腑,俞即输注,本穴是胃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胃俞。
胃,指胃腑。本穴为胃气转输之处,是治胃疾之重要腧穴,故名胃俞。
胃,指人体消化管的扩大部分,是贮藏和消化食物的器官,六府之一。《灵枢-海论》:“胃者,水谷之海。”本穴内应胃腑,是胃气转输、输注之处,治胃疾要穴,故名之。
附注:胃的背俞穴。
穴位含义:胃腑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取穴
取穴方法:胃俞穴位于身体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外散胃腑之热。
主治病症: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系统疾病等。
穴位配伍:
- 胃俞配上巨虚,治泄泻。
- 胃俞配中脘主,治胃痛、呕吐。
- 胃俞配魂门,治胃冷、食不化。
- 胃俞配内关、足三里,治恶心、呕吐。
- 胃俞配上巨虚、三阴交,治泄泻,痢疾。
- 胃俞脾俞、中脘、足三里,治脾胃虚寒胃痛。
- 胃俞配上巨虚、三阴交、天枢、脾俞,治湿滞胃肠之泄泻、痢疾。
- 胃俞配内关、梁丘,治胃痉挛,胰腺炎。
- 胃俞配大肠俞、肾俞,治痢疾。
- 胃俞配天枢、中脘、足三里、内关、大肠俞、四缝,治食滞胃肠之胃痛、恶心、呕吐、脘闷嗳气、饮食不化、泻下臭秽。
- 胃俞配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公孙,治脾胃虚弱之胃痛、反胃、完谷不化肠鸣、泄泻、阴黄、痰饮、虚劳。
- 胃俞配脾俞、足三里、丰隆、三阴交、阴陵泉,治脾胃虚弱之肥胖、痫证。
- 胃俞配脾俞、百会、足三里,治中气下陷之胃下垂、久泻、脱肛、阴挺。
- 胃俞配脾俞、天枢、上巨虚、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治气虚便秘。
- 胃俞配脾俞、肾俞、关元、复溜,治气虚阳微之噎膈。
- 胃俞配足三里、丰隆、脾俞、章门、中脘,治脾胃虚弱之痫证。
- 胃俞配足三里、中脘、百会、太阳、丰隆,治痰热内扰之不寐、呕吐。
- 胃俞配脾俞、足三里、三阴交,治脾胃虚弱之缺乳月经不调闭经。
- 胃俞配足三里、四缝、脾俞,治脾虚食积之小儿疳积。
- 胃俞配阿是穴、委中,治寒邪入侵、经筋拘急之背部凉痛、背肌挛急、俯仰不便。
临床运用:腹胀、腹泻、胃炎、糖尿病、失眠等。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胃俞穴,和胃调中、祛湿消积
胃俞穴位于第12胸椎旁,与胃腑内外相应,是胃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处所,脾与胃相表里,故可治疗脾胃病[9]。
足太阳经脉循行于背部,胃俞穴又位于背部,故可治疗背痛。
胃俞穴与胃相应,有健脾和胃、化湿消滞之功,治胃寒、吐逆、胀满、肠鸣、腹痛、霍乱、转筋、小儿羸瘦、下痢脱肛。胃俞穴兼取魂门治胃冷、食不化。疾之虚寒者,宜用灸。胃俞穴司胃之运输,功用多在胃经,若痛在胃府,则宜酌取三脘矣。
胃病严重时,胃俞穴常出现以结节为主的阳性反应物,虚症时呈现组织松弛或凹陷,是胃病的诊断穴位之一。
民间有俗话说“十人九胃”,意思就是十个人里有九个人的胃不会太好。医学界也有学者认为“胃是人的第二大脑”,意思就是心情不舒畅或脑力劳动过度,不但影响脑,也会影响到胃。加之饮食五谷无不入于胃,胃每天都承担着很大的工作量,受到伤害的概率也就比较大。
怎样做才能保护好胃呢?
经常按揉胃俞穴,可保胃之康健。胃俞穴对于胃疾引起的上腹部疼痛、呕吐、腹胀、肠鸣等有特效。
小儿厌食时,按压胃俞穴,可和胃降逆,调节脾胃功能,有效改善小儿厌食症状。具体方法如下:以拇指或中指点揉胃俞穴10~50次即可。
中医认为,此病多由脾胃虚弱、胃肠湿热阻滞、胃部食物积滞等原因引起。按摩胃俞穴可化湿、消滞,能有效防治急性肠胃炎,且方法简单、见效快、无毒副作用。具体方法如下:以拇指按揉双侧胃俞穴,逐渐用力,直至腹痛减轻或消失后再渐渐减轻力道,继续按揉1~2分钟,巩固疗效。
胃不和,则卧不安。按摩刺激胃俞,有助于将胃内的垃圾透过膀胱经排出体外,同时,也有助于将新鲜的气血调入到胃,以提升其气血水平和工作效率,所以,它是和胃养胃的大穴。
按摩手法:以双手拇指指关节,对准穴位,逐渐用力下压,按而揉之,手法要均匀、柔和,渗透,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再用擦法,即来回摩擦穴位,使局部有热感向内部深透,以皮肤潮红为度。如此反复操作3~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特效按摩:双手握拳,将拳背第2、第3掌指关节放于脾俞、胃俞上,适当用力揉按0.5~1分钟,有和胃降逆、健脾助运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