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解析释义
前,前部也。顶,挤顶也。该穴名意指前面督脉的上行之气在此被顶撞而不能上行。本穴物质来自于百会穴传来的天部阳气和囟会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百会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时是散热冷缩的变化,而囟会穴的水湿之气在上行至本穴时则是吸热蒸升的变化,二气在本穴相会后,降行的气血顶住了上行的气血,故名。
前顶穴,属督脉。前即前方,顶即头顶,此穴在头顶之前方,故名前顶。
顶,指颅顶。穴在颅顶之前方,与后顶相对应,故名前顶。
前顶,头顶前部的气血碰撞点
前,前部也。顶,挤顶也。该穴名意指前面督脉的上行之气在此被顶撞而不能上行。本穴物质来自于百会穴传来的天部阳气和囟会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百会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时是散热冷缩的变化,而囟会穴的水湿之气在上行至本穴时则是吸热蒸升的变化,二气在本穴相会后,降行的气血顶住了上行的气血,故名。
《灵枢•卫气》记载:“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灵枢•动输》又指出:“四街者,气之径路也。”说明了头、胸、腹、胫部有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通路。气街是经络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经气运行的其他通路密切相关。
前顶的前,当然也是一个方位词,指的是在头顶的前部;而这个顶字,指的是上下行的气血会在此发生顶撞,正如穴义所言:“本穴物质来自于百会穴传来的天部阳气和囟会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百会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时是散热冷缩的变化,而囟会穴的水湿之气在上行至本穴时则是吸热蒸升的变化,二气在本穴相会后,降行的气血顶住了上行的气血,故名前顶。”
前顶穴位于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另外各阴经通过十二经别也到头面,所以头气街的开启使十二经脉及督脉经气都通过前顶穴与脑髓建立联系。
前顶穴不但可以疏通经脉,起到补肾填精、补益脑髓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开启了头气街通道。
穴位含义:前面督脉的上行之气在此被顶撞不能上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温热水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输散于头之各部。
取穴
取穴方法:前顶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6寸(百会穴前0.5寸)。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补益肺气,传导水湿。
主治疾病:癫痫,头晕,目眩,头顶痛,鼻渊,目赤肿痛,小儿惊风。
穴位配伍:
前顶配百会、后顶,治头顶痛。
前顶配太阳、太冲,治头晕目眩。
前顶配迎香、合谷治鼻炎。
前顶配后顶、颔厌,通经活络,治眩晕,偏头痛。
前顶配攒竹、人中,熄风镇静,清热宁神,治小儿急惊风。
前顶配百会,清热泻火,治目暴赤肿,头痛、眩晕。
前顶配腰奇、百会、瘈脉、太冲,治小儿惊痫。
前顶配百会、风池、申脉、太冲,治头晕、目眩。
前顶配水沟,治面肿虚浮。
前顶配前顶、后顶、颌厌,治风眩、偏头痛。
前顶配人中,治面肿虚浮。
前顶配五处,治头风目眩、目戴上。
前顶配颔厌、后顶,治风眩偏头痛。
前顶配百会、后顶、风池,治巅顶头痛。
前顶配上星、囟会、脑户、风池,治面赤肿。
临床运用:高血压、脑充血、脑贫血、癫痫、小儿惊风、鼻中息肉、鼻窦炎、水肿等。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艾条灸5-10分钟。
前顶穴,清头目、潜肝阳
前顶穴具有熄风醒脑、宁神镇静的功效。
前顶穴有清神志、正厥逆作用,主治痫证,头晕,目眩,头顶痛,鼻渊等。治症略同后顶,只是前顶偏于治额,后顶偏于治项也。
前顶穴,治疗因外感风寒引起的前头痛
我们在后讲顶穴的文章,也提到过它有治疗头痛的功效,尤其是治疗因外感风寒引起的后脑勺疼。
前顶穴,它同样也是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只不过,由于外感风寒所处的位置不同,比如我们外面淋了雨,或者空调直吹前部头顶导致的头痛,刺激前顶穴还是有帮助的。
和后顶穴一样,在临床中,这个位置由于有头发遮盖着,无论是刮痧拔罐等外治法不好操作,而临床常用的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大椎拔罐,毕竟大椎是七条阳经的交会穴,不管哪条阳经因外感风寒湿出现问题,都找它没错,一穴顶七穴,通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符合上病下治的原则!
按摩手法:刺激前顶穴可以采用按揉的方式,用食指的指腹置于前顶穴上,以穴位为中心进行旋转按揉,每次按揉1-3分钟即可或者根据需要而定。
特效按摩:用双手中指交叠用力向下按揉前顶穴3~5分钟,有酸胀感,可缓解头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