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解析释义
膻中穴别名:元儿穴,胸堂穴,上气海穴,元见穴。
1、膻中。膻:羊臊气或羊腹内的膏脂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吸热后的热燥之气。中:与外相对,指穴内。膻中名意指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本穴物质为中庭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进一步吸热胀散而变化热燥之气,如羊肉带有辛臊气味一般,故名。
膻中穴,属任脉。膻中是八会穴之气会穴;心包的募穴;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手,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任脉的交会穴。膻中为两乳之间,此穴在其所,故名膻中。
膻中,指胸腔中央。穴为心包所在处,喻为心主之宫城也,故而得名。
膻,同袒。《说文》:“肉膻也。”中,指胸中,指方位言,并有内义。膻中,心包络名。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穴在玉堂之下,两乳中间。《难经》有:“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考膻中为心之外围,代心布命,居于胸膜之中,因名膻中。
2、元儿。元,首也,气也。儿,气之子也,水也。元儿名意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中含有一定水湿,非为干燥之气。
3、胸堂。胸堂名意指本穴位于胸部也,无它意。
4、上气海。上气海穴,此与任脉下部气海穴相对而言,指本穴为任脉的生气之海。
5、元见。元,首也,气也。见,明显也。元见名意指穴内的吸热胀散之气显而易见。
6、气会。本穴物质为胸堂上部的气态物汇集而成,故为人之气会。
7、心包募。募,募集也。本穴物质为胸部之气聚集而成,在本穴吸热后外行于心包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为心包经气血的重要输送之地,故为心包募穴。
附注:心包经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穴位含义: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热燥之气。
运行规律:凉湿水气由天之下部汇入本穴并吸热上行天之上部。
取穴
取穴方法:膻中穴位于人体胸部,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募集心包经气血。
主治病症: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咳喘病等。
穴位配伍:
膻中配天井,治心胸痛。
膻中配丰隆、列缺,治支气管哮喘。
膻中配合谷、曲池,治乳腺炎。
膻中配华盖,理气化痰,止咳平喘,治短气不得息,咳喘。
膻中配厥阴俞,属俞募配穴法,宽胸利气,宁心安神,治心痛,失眠,怔忡,喘息。
膻中配大陵、委中、少泽、俞府,通经活络,清热止痛,治乳痈,胸痛。
膻中配少泽,通经活络,益气养血,治乳少,胸胁闷胀。
膻中配肺俞、天突、尺泽、列缺,治肺疾。
膻中配少泽、乳根,治乳少。
膻中配委中、少泽、俞府、天宗、阿是穴,治乳胀、乳痈。
膻中配中脘、气海,治呕吐。
膻中配中脘、气海、足三里、乳根、支沟,治吐血。
膻中配曲池、合谷,治急性乳腺炎。
膻中配中脘、气海,治呕吐反胃。
膻中配天突,治哮喘。
膻中配乳根、合谷、三阴交、少泽、灸膻中,治产后缺乳。
膻中配肺俞、丰隆、内关,治咳嗽痰喘。
膻中配厥阴俞、内关,治心悸、心烦、心痛。
膻中配天突、乳根、风门、肺俞、经渠,治咳嗽。
膻中配中府、云门、天府、华盖、肺俞、天突,治气喘。
膻中配华盖,治短气不得息。
膻中配肺俞、支沟、大陵、肾俞、合谷、太渊,治肺痈。
膻中配身柱、灵台、肺俞、内关,治胸痹。
膻中配内关、风门、劳宫、三里治心痛。
膻中配大陵、中脘、劳宫,治呕吐清涎。
膻中配少泽、合谷,治产后无乳。
临床运用: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胸痛、乳腺炎、乳汁过少、肋间神经痛、心绞痛、冠心病、小儿吐乳等。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膻中穴,理气宽胸、清肺化痰
膻中穴具有理气止痛、生津增液的功效。
膻中穴为气之会穴,又是心包募穴,位于胸部,邻近心肺,因此具有宽胸理气、调理心肺、行气活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心、肺及胸部病。
膻中穴近于乳房,对局部有行气、活血、通络之功,故可治疗乳汁不足和乳痈。
膻中穴治疗气机郁滞所致胸闷、胸痛效果为佳。针刺时,若属上胸痛,针刺膻中透华盖;属下胸痛,针刺膻中透中庭;属胸痛,针刺膻中透向患侧;本穴配少泽、乳根等穴,可主治乳少、乳痈。
膻中穴系心包络之募穴,任脉与脾、肾、小肠、三焦诸经之会。有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之功,主治胸痞气喘,噎膈呃逆,产妇乳少,哮喘,咳逆。
盖古时称君主所居为宫室,故由中庭再进而臣使在焉。在人身而喻臣使者,即心脏外卫充盈之气,俗称心气,又名中气。倘中气有所减损,则人体各部之气,均来填补。犹诸侯之会师勤王者,故称膻中为气会,又称为上气海,以诸气有时来归也。有因此中气之伤,致人体全局之气,因之削弱,即此理也,故本穴能治一切气分之病。由此宫城再进则玉堂、紫宫矣,盖古人寓言取譬者也。
膻中穴最早见于《灵枢·根结》篇:“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
膻中,按《简明中医字典》注解有如下四层含义:①穴名,②指胸腔内“心包”所在处,③专指“心包”,④泛指胸中。膻中为心之外围,代心行令,居于胸膜之中。此穴在胸,居两乳之间,心包膜所在之处,故名。
膻中穴具有调理人身气机之功能,可用于一切气机不畅之病变,诸如肺气不降之上逆、心之气血郁滞以及肝气郁结等症。
膻中穴是心包募穴(心包经经气聚集之处),是气会穴(宗气聚会之处),又是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经的交会穴,能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腔径等作用,能有效治疗各类“气”病,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证,如哮喘、胸闷、心悸、心烦、心绞痛等。
许多人在医院针刺按摩该穴后自觉腹内气体流动,胸部舒畅宽松,有的还可听到肠鸣音。其实平时自己按揉就可以收到疏理气机的效果。
按摩手法:
揉法:拇指或由手掌大鱼际部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方向各按揉20次,反复10次。
擦法:拇指或手掌大鱼际部由上向下按擦即可,持续5-10分钟。
推法:两只手掌面自膻中穴沿胸肋向两侧推抹至侧腰部,20次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