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解析释义
1、颅息:颅,头盖骨也、肾主之水也,此指天部的冷降水气。息,停息也。颅息名意指三焦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收引冷降。本穴物质为角孙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其变化为进一步的散热冷降,如风停气止之状,故名颅息。
2、颅骢:颅,头盖骨也、肾主之水也,此指天部的冷降水气。骢,同囟,囟为连合胎儿或新生儿颅顶各骨间的膜质部,亦即间隙也。颅骢名意指天部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由天之上部降至天之下部。理同颅息名解。
在穴位的气血运行规律当中,多数都是由前穴传给本穴的,可对于颅息穴来说,它的气血物质却是由其后的角孙穴传来的,这就有点令人费解了。其实我们看到上面这个颅骨血管分布图就好理解了,正是由于这个耳后乳突的存在,下面瘛脉的气血要翻越这个“乳突”障碍才能上行,所以我们点按瘛脉,通过外力的挤压促使血液上达到头部,这也是为何把瘛脉称之为头脑加油站的原因。
既然气血从此处上达困难,那也并不意味着从别处就没有气血上达到头部。而受地心引力的影响,上达到头顶的气血自然会向下回流,而回流时,遇到耳后乳突这个屏障时,同样会产生沉降,这就是穴义所言:“本穴物质为角孙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其变化为进一步的散热冷降,如风停气止之状,故名颅息。”
穴位含义:三焦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收引冷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下传瘈脉穴。
取穴
在头部,当角孙与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1/3的交点处。
大家注意一下颅息穴和前一个瘛脉穴的描述,都有一个“1/3”,即在耳后的下1/3和上1/3,那这两个穴位之间隔着的是什么呢?
我们在穴位解读过程中,会经常发现有两种骨头的突起。
一种就是“乳突”,意为像乳房那样曲线平滑的骨头突起,这种突起,通常都在头部,特别是耳后的位置;
另一种骨头的突起为“棘突”,这种突起相对来说曲度更锐一些,位置通常在脊椎骨上,因此,一个耳后乳突,将颅息和瘛脉穴分隔开来。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清热降浊。
主治疾病:头痛,耳鸣,耳痛,小儿惊痫,呕吐涎沫等。
穴位配伍:
- 颅息配风池、外关、太阳、足临治偏头痛。
- 颅息配翳风、耳门、听宫、听治一切耳病。
- 颅息配风池、角孙、太阳、合治视网膜出血。
- 颅息配中渚、外关,治耳鸣、耳聋。
- 颅息配太阳、百会,治头痛。
- 颅息配内关、神门,治瘛疭。
- 颅息配听宫、听会、中渚,有开窍聪耳的作用,治耳鸣,耳聋。
- 颅息配角孙、头维、太阳,有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治偏头痛。
- 颅息配人中、中冲、合谷,有泄热镇惊的作用,治小儿惊痫。
临床运用:现常用于治疗头痛、中耳炎等。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艾条灸5-10分钟,艾炷灸3-5壮。
按摩疗法:
颅息穴能治疗耳鸣耳聋!
目受血而视,耳受血而聪。不管是耳鸣也好,还是耳聋也好,多与我们的听觉器官气血供应不好有关。当然,不只是血液供应,还包括了淋巴组织液的回流是否顺畅都有关系。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我们刺激耳朵附近的翳风穴,有助于加强耳朵周围的气血循环,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可以改善我们耳鸣耳聋的症状。
治疗耳鸣耳聋的穴位有7个,主要集中在小肠(养老、天窗、听宫、和三焦经上(中渚、外关、会宗、翳风),根据颅息穴“清热降浊”的功效,它应该对急性的耳鸣耳聋效果更好一些。
按摩手法:将双手的拇指和食指按压两侧的颅息穴,分别沿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按揉,每次3-5分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