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解析释义
1、中注。中,与外相对,指里部。注,注入也。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冷降经水由此注入体内。本穴物质为四满穴传来水津湿气,至本穴后则散热冷降为地部经水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体内,故名。
2、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穴位含义:肾经冲脉经水由此注入体内。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由地之表部注入地之地部。
取穴
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取穴方法:仰卧位,在横骨上4寸,阴交(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
快速取穴:取仰卧位,在腹白线与肚脐水平线的交点处,旁开0.5寸处(半横指),再向下量l横指(拇指)处,按压有酸胀感。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利湿健脾。
主治疾病:月经不调,腰腹疼痛,大便燥结,泄泻,痢疾。
穴位配伍:
- 中注配三阴交、次髎,治月经不调;
- 中注配肾俞、委中、气海、俞穴,治腰背痛;
- 中注配次髎、三阴交、膈俞、期门、地机,治瘀血阻滞之月经不调、痛经;
- 中注配血海、肾俞、太冲、三阴交、阴交、中极,治妇科病、月经不调、卵巢炎、睾丸炎、附件炎;
- 中注配合谷、曲池、腹结、上巨虚、支沟,治热结便秘;
- 中注配中脘、天枢、脾俞、足三里,治脾虚泄泻;
- 中注配合谷、天枢、上巨虚、关元,治湿热痢疾;
- 中注配下脘、梁门、天枢、曲池,治食滞腹痛。
- 临床运用:现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附件炎、睾丸炎等。
养生保健
中注穴,非常接近肚脐,而在人体中,肚脐相对居于正中的位置,同时,肚脐又是婴儿与母亲进行气血交换的重要通道,因此其作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四满穴,是四处的气血注满于此,而到了中注穴的时候,因为它的气血物质来自于四满穴,所以,四满丰沛的气血自然还是要疏布开来的,它就疏注于中注穴了,可以说中注穴是四满穴的一个气血疏布通道,或者是收纳点,就这么理解就行了。
中注和腹结,虽然各自归属于肾经和脾经,但是,二穴均在腹部,水平位置也差不多,因此在功效上也相近。因为肾主二便,所以肾经上的中注穴对调理便秘作用应该更直接有效。
大便燥结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症状,俗称便秘。大便燥结是由于大肠吸收水分的功能正常,但肠蠕动能力减弱所致的,肠蠕动的越慢,水分吸收的越多,大便就越干燥,反过来大便越干燥,肠蠕动的也越慢,形成了恶性循环。刺激中注穴可以很好的治疗大便燥结。
按摩手法:用拇指指腹点按此穴,约3-5分钟,直到感觉酸胀为止,左右手交替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