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阳胆经经穴:阳陵泉穴

穴位解析释义

阳陵泉穴别名筋会穴、阳陵穴。

1、阳陵泉。阳,阳气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断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飞落下传的经水及胆经膝下部经脉上行而至的阳热之气,二气交会后,随胆经上扬的脾土尘埃吸湿后沉降于地,胆经上部经脉落下的经水亦渗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于穴周,脾土中的水湿则大量气化,本穴如同脾土尘埃的堆积之场和脾气的生发之地,故名。

阳陵泉穴,属足少阳胆经。

阳,指的是阳气;陵,这里指的是腓骨小头;泉,指如泉水样的气血。大家看上图就多少明白这点了,当胆经的气血自上而下循行到膝关节上时,恰好先遇到膝阳关穴,如果此处堵了,膝盖得不到气血供应就会出现疼痛,因此,当我们把这个堵点疏通后,气血就会先入膝盖,再顺势而下,而此时会遇到腓骨小头,这个就是“陵”字的意思。而当气血通过这个“陵”下泻的过程中,就像瀑布一下会激起如泉水般的朵朵水花,这个就是“泉”字。

所有的“泉”穴,皆是气血汇聚之处,这点大家在学习穴位时要特别注意。

2、筋会。筋,肝胆所主之风也。会,交会也。筋会名意指胆经的天部风气在此汇合。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下传的寒湿风气和胆经膝以下各部上行的阳热风气,在本穴为汇合之状,故名筋会。

3、胆经合。合,会合也。本穴为胆经气血会合之处,故为胆经合穴。理同筋会名解。

4、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同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胆经上、下两部的天部水湿风气会合而成,在本穴为聚集之状,表现出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附注:为合穴,属土,筋会。

  • 穴位含义:胆经的地部水湿在此大量气化。
  •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风气和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
  •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后冷降归地。

取穴

足少阳胆经经穴:阳陵泉穴

取穴方法:位于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足少阳胆经经穴:阳陵泉穴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降浊除湿。

主治疾病:半身不遂,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腰膝疼痛、消化不良、关节筋迟缓或痉挛肿痛、坐骨神经痛、胆囊炎、高血压、遗尿等。

穴位配伍:

  • 阳陵泉配环跳、风市、委中、悬钟,有活血通络,疏调经脉的作用,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
  • 阳陵泉配阴陵泉、中脘,有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治胁肋痛。
  • 阳陵泉配人中、中冲、太冲,有祛风镇静解痉的作用,治小儿惊风。
  • 阳陵泉配公孙、支沟、章门,治胁肋下痛,起止艰难。
  • 阳陵泉配太冲、阳纲、胆俞、建里、委阳,治黄疸。
  • 阳陵泉配曲泽、通里、劳宫、太溪、照海、太冲、大都、隐白、通谷、胃俞穴、肺俞,治呕吐。
  • 阳陵泉配风池、肩髃、曲池、支沟、五枢、巨虚、下廉,治偏风,半身不遂。
  • 阳陵泉配阴陵泉、梁丘、犊鼻、委中、曲泉、三阴交、足三里,治膝关节痛。
  • 阳陵泉配然谷,治心中怵惕恐,如人将捕之。
  • 阳陵泉配支沟、天枢、大肠俞、中脘、足三里、合谷、内庭,治便秘。
  • 阳陵泉配太冲,治筋痹。
  • 阳陵泉配天池、膻中,治喉鸣。
  • 阳陵泉配三里、上廉,治腹胁满。
  • 阳陵泉配冲阳、太冲、丘墟,治足缓。
  • 阳陵泉配足三里,治急性传染性肝炎。

临床运用:现今常用于治疗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高血压、肋间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膝关节炎、小儿午蹈病、下肢麻木、脚气、脉管炎、习惯性便秘等。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阳陵泉穴:一穴通肝胆,百病去无踪

阳陵泉属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又为胆腑的下合穴,主要治疗内腑之病变。其中的“阳”,指的是“外侧”。其中的“陵”,指的是腓骨小头的“高处”,“泉”,指的是凹陷处,经水汇聚如泉。阳陵泉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所谓“合穴”是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肘、膝关节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曰:“所入为合。”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时好比各处的江河汇合流入大海一样。
阳陵泉是筋之会穴,对于各种筋上出现的问题,比如抽筋,腿麻,则可以按摩阳陵泉。

按摩手法:用中指指腹垂直揉按穴位,有酸胀痛的感觉,先左后右,顺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

本文系多方汇总,以作为自己保健参考之用。若疏忽而侵权,烦请知会,将立即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5日 上午11:41
下一篇 2022年4月16日 上午9:47

相关推荐

  • 手厥阴心包经经穴:天泉穴

    天泉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属手厥阴心包经。别名:天温穴,天湿穴。 天:即天空,泉:即泉水。源于天池的经气由此向下,如同泉水从天而下,故名天泉。 在人体,它指血液之外的滋润皮肤、毛发以及各脏腑器官组织的津液。鼻涕、眼泪等也是天泉穴管辖的范畴。 经气自上而下,如泉水之来自天上也。本穴上承天池之气,位于上臂,接近手少阴之极泉及手太阴之天府,脉气从胸走手,自上而下也…

    2022年1月4日
  •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大杼穴

    穴位解析释义 大杼[zhù]穴别名背俞穴、本神穴、百旁穴、百劳穴。 1、大杼。大,大也,多也。杼,古指织布的梭子。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虽散热冷缩为水湿成份较多的凉湿水气,但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并化为上行的强劲风气,上行之气中水湿如同织布的梭子般向上穿梭,故名。 大杼穴,属足太…

    2022年5月13日
  •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魂门穴

    穴位解析释义 魂,肝之神也,阳热风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肝脏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穴位含义:肝脏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魂门穴,属足太阳膀胱经魂即灵魂,门即门户,肝藏魂,魂指肝,穴与肝俞平列,如肝气出入之门户,故名魂门。 穴在肝俞旁,应肝,肝藏魂,主治肝疾,故名魂门。 魂为人身阳气之…

    2022年5月10日
  • 手太阳小肠经经穴:后溪穴

    1、后溪:后,与前相对,指穴内气血运行的人体部位为后背督脉之部。溪,穴内气血流行的道路。该穴名意指穴内气血外行于腰背的督脉之部。本穴物质为前谷穴传来的天部湿热之气,至本穴后其外散的清阳之气上行督脉,运行的部位为督脉所属之部,故名。 2、督脉手太阳之会。因本穴有清阳之气上行督脉,故为督脉手太阳之会。 3、小肠经俞:俞,输也。本穴气血由前谷穴传来,在本穴的运行变…

    2022年2月12日
  • 人体经络12个原穴

    原的第一个意义是指本原、原气,肾间之动气,人生根本之气。 原的另一意义可以指宽阔平坦之处,诸脏之原恰与俞合,而诸腑之原排列于五输穴的俞穴之后,原穴多居脉气丰盛处,脉气在俞原之处比较盛大。此处肉多,多能主气。 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

    2022年2月12日
  • 足少阳胆经经穴:维道穴

    穴位解析释义 维道穴别名外枢穴。 1、维道。维,系物的大绳或维持之意。道,道路。维道名意指带脉气血在此又继续循胆经路线运行。 本穴物质为五枢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胆经气血在京门、五枢、维道此三穴实际上是借带脉道路而行,至本穴后才交于胆经的居髎穴,本穴如有维持胆经气血运行的连贯作用,故名维道。 2、外枢。外,带脉之外也。枢,门户的转轴也。外枢名意指带脉气血由此外输…

    2022年4月10日
  • 足阳明胃经经穴:足三里穴

    穴位解析释义 足三里穴别名:三里穴、下陵穴、胃管穴、鬼邪穴、下三里穴。 1、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三里,指穴内物质作用的范围也。此穴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在此形成较大的范围,常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足三里穴后,散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大量气化上行于天,形成一个较大气血场范围,如三里方圆之地,故名。三里、下三里名意与该穴同…

    2022年3月28日
  • 养生知识分享——亥时(晚上21-23点)——三焦经当令

    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曲黎敏讲《黄帝内经》 演讲稿 1、“三焦”解 焦: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隹”( zhuī),短尾鸟,下面是“火”。把鸟放在火上烤。本义: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 解释一下“三焦”:“三焦”的“焦”代表小鸟,下面的四点水代表什么呢?想一想,代表水还是代表火?一定要记住,凡是四点水中国文化里面都是代表火。那么我现在再问这个火,应该是大火还是小火?…

    2020年1月6日
  • 经外奇穴:小骨空穴

    穴位解析释义 骨空,骨节间空隙,穴当小指指间关节间空隙处,故名小骨空。 小骨空,中医奇穴。别名小骨孔,小空骨,出自于《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取穴 在小指背侧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屈指取之;一说在手小指背侧远侧指节骨与中指节骨关节之中点处(《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以上视频来源于腾讯视频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明目止痛。 主治疾病:目疾,耳聋,喉痛,指痛等。 穴…

    2022年7月4日
  • 任脉经穴:水分穴

    穴位解析释义 水分穴别名中守穴,中管穴,分水穴。 1、水分。水,地部水液也。分,分开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本穴物质神阙穴传来的冷降经水及下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地部分流而散,故而得名。 水,指水液,水气。分,指分别,分利。本穴位在脐上1寸,当小肠下口,是小肠分泌清浊的分水岭,《针灸聚英》:“穴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

    2022年5月29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