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解析释义
大杼[zhù]穴别名背俞穴、本神穴、百旁穴、百劳穴。
1、大杼。大,大也,多也。杼,古指织布的梭子。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虽散热冷缩为水湿成份较多的凉湿水气,但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并化为上行的强劲风气,上行之气中水湿如同织布的梭子般向上穿梭,故名。
大杼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大杼是督脉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又为八会穴之骨会穴。大为小之对,杼即筘,古称椎骨为“杼骨”,此穴在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大杼。
杼,即织机上的梭子。脊椎两侧有横突隆出,形似织杼,古称杼骨。穴为“背中大输,在杼骨之端”,故名大杼。
大,与小对言。杼,有长义。椎骨横突,形秩整齐,有如织机之杆蓖,古称椎骨为杼骨,上椎尤大,本穴在其旁,故名“大杼”。即岐伯所谓:“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马元台谓:“大腧,大杼穴也。”古圣谓为穴在杼骨之端,为手足太阳及督脉三经之会。故先哲遵之为“大杼”。穴属骨会,《难经》有:“骨会大抒,骨病治此。”骨在人身,外有皮肉血脉之维护,犹如抒轴之状,且兼是穴下分出有附分,有横出经纬之意,因将此穴,名为大抒。
大杼穴,肩颈的气血分散地
大,大也,多也。杼,古指织布的梭子。
大杼,名意指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虽散热冷缩为水湿成份较多的凉湿水气,但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并化为上行的强劲风气,上行之气中水湿如同织布的梭子般向上穿梭,故名大杼。
2、背俞。背,穴内气血来自于背部也。俞,输也。背俞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部各个俞穴。
3、本神。本,根本也。神,与鬼相对,言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也。本神穴名意指本穴为头部气血的来源根本。本穴气血为湿冷的水气,运行为向头部传输,而头部为诸阳之会,热有余而寒不足,本穴上行头部的湿冷水气能使头部之热降温,维持头部在正常的温度范围,故名本神穴。
4、百旁。百,数量词,多也。旁,侧也。百旁名意指背俞各穴上行至本穴的阳热之气不走督脉正中路线,而是走膀胱经的旁侧路线上行头部。理同大杼名解。
5、百劳。百,数量词,多也。劳,劳动也。百劳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俞诸穴。理同大杼名解。
6、骨会。骨,水也。会,汇合也。本穴为人之骨会者,是因为本穴的气血物质为人体五脏六腑外输之气的冷缩水湿汇合之处,冷缩水湿表现出水的润下之性,故为骨会。
附注:八会穴之一,骨会大杼;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穴位含义: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冷水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快速上行头颈天部。
取穴
取穴方法:大杼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为头部提供湿冷水气,清热除燥。
主治疾病: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
大杼穴和肺俞配合应用,可治疗一切肺病、外感病及骨病。还可治疗寒热往来之疟疾。
穴位配伍:
大杼配列缺、尺泽,治咳嗽。
大杼配肩中俞,治肩背疼痛。
大杼配委中,治腰脊项背强痛。
大杼配曲池、支正、风门、风池、外关,治风寒或风热发热。
大杼配中府、大抒、劳宫、涌泉、肾俞,治咳嗽。
大杼配合谷、肺俞、膻中、丰隆,治风寒咳嗽。
大杼配少商、尺泽、合谷、曲池,治风热咽喉肿痛。
大杼配迎香、合谷、列缺、印堂,治风寒鼻塞。
大杼配绝骨、肾俞、太溪、复溜、阳陵泉,治肝肾不足之骨痿、软骨病。
大杼配大椎、后溪、华佗、夹脊、委中,治肝肾不足、风湿阻络之颈项脊椎强痛。
大杼配大杼、膺俞、缺盆,治背俞热病胸中热。
大杼配大杼、风池、胆俞、风门、合谷、关冲、复溜,治伤寒无汗。
大杼配大杼、风池、身柱、曲池、合谷、肺俞、膈俞、外关、丰隆,治风热喘咳。
大杼配大杼、天柱、陶道、本神、孔最、后溪,治头痛。
大杼配通天、百会、风池、完骨、哑门,治颈项强痛。
大杼配大椎、身柱、肩髃、曲池、尺泽、外关、阳池、合谷、环跳、梁丘、犊鼻、阳陵泉、昆仑、太溪,治风痹。
大杼配阳陵泉、绝骨,治痿证。
大杼配风府、合谷、太冲、足三里、肩髃、曲池、内关、环跳、阳陵泉、丰隆,治中风先兆。
大杼配心俞,治胸中郁郁。
大杼配长强,治小肠气痛。
临床运用:膝关节骨质增生,颈椎病,骨结核,关节炎,肺炎,支气管炎,肢体麻木,头痛,眩晕,癲痫,胸膜炎,腰背肌痉挛、疼痛等症。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日一次,可缓解治疗咳嗽痰多等。
穴位贴疗法:用白芥子、甘遂等敷贴大杼、肺俞等穴,冬发喘者于三伏贴,夏发喘者于三九贴,治疗3700例,有良好疗效。
刮痧疗法:用面刮法从上而下刮拭大杼穴,力度微重,隔天一次,可治疗鼻塞。
请看上图,大杼穴的位置在第一胸椎脊突下旁开1.5寸,这个地方刚好是颈胸椎的交接处。天柱是头骨的硬部与颈项的软部的交界处,但凡是身体组织、关节交界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气血聚集地,也正因为如此,大杼穴中的“大”字,就是代表着气血多;而“杼”字本意,则是织布的梭子。因此,从穴位的命名来说,刺激此穴有助于将气血散布到四周,起到“梭子”的作用。
在解读大杼穴义时,我们有必要和前一个穴天柱来做比对。天柱穴(本穴气血乃汇聚膀胱经背部各俞穴上行的阳气所成)、大杼穴(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天柱穴之所以能成为支撑沉重头部的“柱子”,是得益于“汇聚膀胱经背部各俞穴上行的阳气”,换言之,这根“柱子”靠的是阳气的支撑;而大杼穴的“大”则是得益于“膀胱经背俞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凡有“水湿之气”这种描述,多半是此穴既包含了气也包含了血,“水湿”通常就可以解读为“血”,而“背俞各穴”则把“大”表述的颇为清楚。
虽然有了大量的气血,但要让这气血动起来,形成“大梭子”(杼),则是需要靠吸热气化才行。因为大杼靠近心肺区,吸收着人体动力泵-心脏这个大热源,再通过肺的一呼一吸,可以将其气血疏布到全身。
大杼穴又是骨会穴,刺激此穴,有助于将气血疏布到周身,尤其是颈椎的各关节,也正因为如此,在做肩颈按摩时,大杼穴是必按之穴。这不仅可以缓解我们的肩颈痛,而且还可以增强脑供血,让我们头脑更加的清醒。
按摩方法:用食指中指指腹同时按压大杼穴,每次左右各按揉3~5分钟。
特效按摩:用中指指腹按压大杼穴,每次左右各按揉1~3分钟,可治咳嗽、发热、肩背痛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