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解析释义
消泺穴(臑窌穴,臑交穴,臑俞穴):
1、消泺。消,溶解、消耗也。泺,水名,湖泊之意。消泺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为清冷渊穴传来的滞重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消解并化雨降地,降地之雨在地之表部形成湖泊,故名消泺。
2、臑窌。臑,动物的前肢,前为阳、后为阴,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窌,地窖也。臑窌名意指穴内的天部之气在此化为地部经水。理同消泺名解。
3、臑交。臑,动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交,交会也。臑交名意指穴外臂部的天部阳气交会于本穴。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其性寒湿,其变化为冷降,穴内气血对穴外天部的阳气有收引作用,臂部外散的阳气因而汇入穴内,故名臑交。臑俞名意与臑交同,俞指穴外阳气向本穴输入。
消泺穴在肱三头肌的肌腱窝里。这个窝槽,就像一个蓄水池,它可吸纳清冷渊穴传来的气血,也可吸收周边的气血。同时,因为周边被肌腱包围,所以随着肌腱的不断收缩,气血又被消耗掉,正如穴义所言:“水湿云气消解并化雨降地,降地之雨在地之表部形成湖泊”故名。
穴位含义:三焦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地部经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水湿云气散热冷降,外散之热上行臑会穴,冷降之雨归于地部,地部经水则循三焦经下行。
取穴
消泺穴位于臂外侧,当清冷渊与臑会连线中点处。
先取肩髎(外展上臂,肩膀后下方凹陷处即是肩髎穴),其与肘尖连线上,肘尖上7横指处即是消泺穴。
侧坐位,在臂外侧,肘尖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上5寸,按压有酸胀感。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除湿降浊。
主治疾病:头痛,颈项强痛,臂痛,齿痛,癫疾等。
穴位配伍:
- 消泺配肩髎、肩髃、臑会、清冷渊,治肩臂痛、上肢不遂、肩周炎。
- 消泺配四渎、合谷,治头痛、牙痛。
- 消泺配窍阴,治项痛。
- 消泺配肩髑、曲池,治肩臂痛。
- 消泺配大椎、肩井,有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肩臂痛。
- 消泺配天柱、风池,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 消泺配四神聪、大椎,有安神醒脑活络的作用,主治癫疾。
临床运用:现常用于治疗头痛、齿痛、项强、上肢麻痹、臂痛、癫疾。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艾条灸5-10分钟,艾炷灸3-5壮。
拔罐疗法:拔火罐对于刺激消泺穴功效尤为显著,一般留罐10-15分钟即可起罐,有效治疗气郁。
刮痧疗法:手握刮痧板,蘸上刮痧油后,以穴位为中心沿着经络的方向由上到下单向重复地刮。注意,在刮痧的过程中手腕及臂部放松,用力要持续均匀,以个人能忍受为度。刮出片状或不规则斑点状紫红色痧点。
按摩法:
清冷渊穴能消痰解郁!
中医认为,体内粘稠的部分为痰,而稀薄的部分为湿,无论是痰还是湿,都是体内废物的一种代谢产物,是人体一种自保的表现。如果这些痰湿不被代谢出来,就会长期堆积在经络当中,轻则堵塞经络,重则危及脏腑的功能,所以必然要把这些东西代谢掉。
消痰大穴,有足阳明胃经上的丰隆穴,其位置也是在肌腱槽里,这点和消泺穴极为相似,有图为证:
由此看来,这两个穴都是深藏在肌腱窝里,虽然都是消痰大穴,但所在经络不同,丰隆更倾向于过食丰甘厚味引起的急性痰湿,而消泺更偏重于代谢障碍引起的慢性痰湿。
由于痰湿闭塞经络,会导致气郁。中医认为,所谓的气郁,即气机郁而不畅,主要由于情志不调,或痰、湿积聚,致气机不通,脏腑或经络功能障碍。故气郁之治,当以理气、舒气为主。理气法多用于肝、胃两经,尤以肝郁多见。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失调达,则气机郁结或横逆。胃气则易为痰湿阻滞而呈现胸腹胀满病证。而消泺治疗气郁,则是体液代谢障碍导致的,所以,还是那句话,如果你胳膊浑圆而看不出肌肉线条来,同时又有气郁的症状,那就要好好疏通你的三焦经了,而消泺穴是个重点
按摩手法:
点按:大拇指指腹按住消泺穴,然后力量逐渐加大,保持5-6秒后松开,休息3秒后再按,一压一松为一个循环,点按3-5分钟。
按揉:大拇指指腹按压消泺穴,以穴位为中心,保持一定的力量进行旋转按揉,每次按揉3-5分钟,每天坚持规律按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