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解析释义
膏,膏脂、油脂也。肓,心脏与膈膜之间也。膏肓名意指膜中的脂类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
穴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为心脏与膈膜之间的膏脂(此膏肓由五谷精微所化),故名膏肓。(膏脂为提供心火燃烧之柴薪,在火热作用下所处为液态,今心室燃烧后气化蒸发的部分在胸腔内压的作用下随湿热之气外渗体表膀胱经,故名膏肓。
注意:膏盲穴对应的膀胱正经穴位为厥阴俞穴,它们的气血物质皆来自心室之外卫心包之中。厥阴俞穴的气血物质以较高温度的水湿之气为主要特征,而膏盲穴的气血物质则以干热的阳气和脂类物质为主要特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膏盲穴所处为外、为高,穴内环境的温度比厥阴俞穴要低,膏脂之物在厥阴俞穴的较高温度场中不会凝固,而到了本穴的较低温度场中之后则会散热冷却凝固。脂类物质在本穴的散热冷凝为本穴气血变化的主要特征,故名之为膏盲穴。
穴位含义:肓膜中的脂类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干燥的湿热之气与不溶于水的膏脂。
运行规律:热气循膀胱经上行,膏脂出体表后散热降下行。
膏肓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膏即膏脂,肓指肓膜,在此指心下膈上的膏脂肓膜,因近于心包故被看作心包的组成部分,此穴与厥阴俞并列,故名膏肓俞。
心下为膏,心下膈上曰肓。穴在应肺之魄户与应心之神堂之间,为膏脂、盲膜之气所转输之处。又喻疾隐深难知为“病入膏肓”,是穴主治之,故名膏肓俞。
膏,心下之部,生于脾;肓,心下膈上部,生于肾。膏盲指心下膈上之脂膜,内与心膈间脂膜相应,邪正之气可由此出入转输。肉之肥者为膏,心下亦为膏,膜脂为肓,膈上亦为肓。病入膏盲,指其为邪气深藏之所。此穴无所不主,又指为助长正气之门。与肓俞、胞肓、肓门,以及膈俞、膈关诸穴,可以互参。膏盲喻指病位深隐,本穴有通宣理肺、益气补虚之功。穴在第4胸椎棘突下两旁,与厥阴俞平,穴近心膈,故名膏肓俞。
膏肓俞,肩胛间的疲劳穴
膏,膏脂、油脂也。肓,心脏与膈膜之间也
膏肓,名意指膜中的脂类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穴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为心脏与膈膜之间的膏脂(此膏肓由五谷精微所化),故名膏肓。
(膏脂为提供心火燃烧之柴薪,在火热作用下所处为液态,心室燃烧后气化蒸发的部分在胸腔内压的作用下随湿热之气外渗体表膀胱经,故名膏肓。)
我们知道,膏肓是在后背膀胱经的支脉上,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那旁开1.5寸就是厥阴俞。而厥阴俞是治疗心包病的要穴。根据支脉穴多为主脉穴的附穴,所以,膏肓穴所治疗的也应该多与心包病相关。
正如穴义所言,膏肓穴的气血物质如同膏脂,比较粘稠,从经络的运行规律来看,粘稠的东西流动的比较缓慢,因而易堵塞。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就是常伏案工作的人后背痛的一个主要原因。
以“膏”命名的穴位,只有膏肓穴这一个,独此一家,别无分号,足见其特殊性。
以“肓”命名的穴涉及2条经脉的四个穴:
- 膀胱经:膏肓、肓门、胞肓
- 肾经:肓俞
虽然这四穴在命名规则上有所不同,但除膏肓穴以外,其余三穴的“肓”字意思均为“心下隔膜”,而膏肓穴的“肓”则是“心脏与膈膜之间也”,看来在定义的描述上还是略有差异的。
取穴
取穴方法:位于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或左右四指宽)处,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散热排脂。
每当形容一个人病无可治时,人们常会用到一个词:“病入膏肓”。但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膏肓其实是中医里一对重要的穴位。
唐代药王孙思邈曾在《千金方》中说:“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遗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比如,得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慢性疾病,且因久病不愈变得体弱消瘦时,说明身体气血阴阳均已受损,最适宜取膏肓穴施灸治疗,起到扶阳固卫、济阴安营、调和全身气血的作用,从而使身体恢复强壮。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
穴位配伍:
- 膏肓配肩井,治肩背痛。
- 膏肓配百劳,治虚劳。
- 膏肓配肺俞,治久咳。
- 膏肓配尺泽、肺俞,治喘咳。
- 膏肓配太渊、太溪、肺俞、肾俞,治肺肾阴虚之咳嗽、气喘。
- 膏肓配定喘、肺俞、天突、太渊、足三里,治肺脾气虚之咳嗽、哮喘。
- 膏肓配肺俞、鱼际、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然谷,治肺肾阴虚之肺痨咯血、骨蒸潮热。
- 膏肓配复溜、阴郄、合谷,治阴虚盗汗。
- 膏肓配足三里、膈俞、气海、关元,治气血亏虚之虚损不足、体弱形瘦。
- 膏肓配心俞、神门、百会、太溪、三阴交,治心肾不交之健忘、失眠、遗精。
- 膏肓俞配足三里、膈俞,健脾生血补虚,治骨蒸劳热,盗汗。
- 膏肓俞配天突、大椎,理肺降气平喘,治咳嗽,支气管哮喘。
- 膏肓配肺俞、百劳、足三里、太渊,治肺痨。
- 膏肓配心俞、内关、神门,治失眠健忘。
- 膏肓配大椎、气海、关元、足三里,治体虚形瘦。
临床运用:支气管炎、乳腺炎、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等。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艾条温灸5-15分钟,膏肓穴,艾炷灸或温针灸3-7壮。
膏肓俞,补虚益损,调理肺气
膏肓俞位于魄户和神堂之间,魄户为肺俞之旁,下为膏肓,神堂为心俞之旁,故也可说膏肓位于心肺之间,膏生于脾,肓生于肾,故膏肓与肺、心、脾、肾关系密切。肾益先天,脾补后天,肺主气、心主血,心藏神,故可治疗肺脏病、虚劳羸瘦、神志病等。
膏肓俞上有肺之魄户,下有心之神堂,本穴居二者之间,即医缓所谓肓之上,膏之下也,治症颇多,以虚损、梦遗、上气、咳逆、痰火、健忘为主。
膏肓俞穴,治疗因心气不降引起咳嗽气喘的要穴
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么一个成语典故,叫“病入膏肓”,说的是春秋时期,晋景公得了重病,请神医扁鹊来医治,因景公病情严重,病灶在膏肓处,扁鹊也无能为力,故有病入膏肓之说,比喻病重无法换回。
实际上,病入膏肓所描述的病,从现代医学讲,就是心脏病,而这种病受限于古代的医学技术水平,当然是无法医治的。而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心脏病的治疗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对于像景公那样的大部分心脏病患者,已经有很好的治疗手段了,不存在“病入膏肓”之说。当然,现代人也有一些不治之症的病,比如恶性肿瘤等,到了晚期也可以称之为“病入膏肓”。
现在大家遇到的问题是膏肓穴疼痛。有些人联想到了“病入膏肓”这个词就很紧张,以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实际上,膏肓痛,是非常常见的症状,根本就不是病。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膏肓穴处多为膏脂类物质,比较粘稠,所以经脉容易堵,不通则痛,由此而来。那要想去除这个堵怎么办,平常保健的动作,就是经常做扩胸运动,让肩胛骨不停地挤压膏肓穴,以加速气血的流动,从而确保经络的畅通,所以,当做完扩胸运动后会觉得后背轻松了许多,就是这个道理。
除了做扩胸运动,如果膏肓痛还是不能缓解怎么办?你可以靠在一个带棱角的物体,或者是树,或者是墙,用它突出的部位来硌你膏肓处的痛点,反复的挤压,相当于点穴了,会发现疼痛会立刻缓解。
当然,如果去找按摩师做调理,让他帮你点按膏肓穴,如果感觉很痛又很舒服,可让他帮你在此处留罐15分钟,当把血瘀拔出来后,膏肓痛就会彻底缓解,这是治疗膏肓痛最有效的方法。下面给大家提供一个8分钟的小视频,是中医大师倪海厦对膏肓穴的深度解读。
膏肓穴是厥阴俞的附穴,而厥阴俞是治疗心包病的要穴。治疗咳嗽气喘的穴有两个:
- 一个是胃经上的膺窗穴,是因胃气不降,也就是吃撑了导致的咳嗽气喘;
- 而另一个是膀胱经支脉上的魄户穴,它则是因为肺气不降导致的;而膏肓穴,则是因为心气不降导致的。
为什么心气不降会引起咳嗽气喘呢?
大家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你和别人吵架时,尤其是动了心气的,就会出现咳嗽气喘,此时解决的办法就是胡噜前胸捶打后背,胡噜前胸刺激的是膻中穴,而捶打后背刺激的就是膏肓穴,其目的,都是散掉上焦之热,如果捶胸的同时,再加上顿足,就会起到引气血下行的目的,当顶在上焦的火泄掉了,咳嗽气喘也就好了。
无论是膺窗也好,还是魄户和膏肓也好,其引起的咳嗽气喘,均非是由于细菌和病毒感染所致,而是胃气、肺气、心气不降所致,所以,我们在刺激上述穴位时,要了解病因,这样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中医认为,人体全身的病,统统与膏肓相关。所以,中医典籍中也曾有“运动膏肓穴,除一身疾”的说法。建议经常伏案、用电脑的人多做下面几个动作。
1、两脚平行站立,两膝微曲,腰直,胸平,两手握拳,两臂缓缓抬起到胸前与肩平,然后用力向后拉至极限,使肩胛骨尽量向脊柱靠拢,挤压两侧膏肓穴,略停1至2秒钟,再恢复原姿态,后拉时深吸气,回收时呼气,动作在水平面缓慢进行,动作到位,使背后有酸胀、出汗的感觉。
2、把椅子反过来坐,人趴在椅背上,充分展开两个肩胛,而两个肩胛骨向后挤压,就是在挤压膏肓穴。
3、肘部弯曲,分别向前向后转摇肩关节各50次,一日三次,这样可带动肩胛骨上下旋转,以运动背部的膏肓穴。经常做这些动作可以达到益寿延年的效果,而且还可以预防治疗颈椎病、肩周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出“成语典故”这一灿若星辰的文史瑰宝。而在“成语典故”中,又有很多与“中医中药”有着久远历史渊源的中医成语,这些中医成语历经千百年,代代相传,是因为其中蕴涵着非同寻常的寓意。
相传,晋国的君主晋景公生病,先请来装神弄鬼的巫医替他治疗,病情反而有增无减。
于是,他派人到秦国求医。秦国派了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去给他治病。医缓的高明医术全国上下无人不知。
当医缓还在去晋国的路上时,晋景公做了个梦,梦见从他的病中跳出两个小人。
其中一个说:“医缓是医术高明的医生,可不比前次那个巫医,他恐怕要抓住我们,该往哪里躲避呢?”
另一个回答说:“到心的下面、膈的上面,叫‘膏肓’的那个地方去吧,看他能把我们怎么样?”
医缓到了晋国,绐晋景公辨症后为难地说:“这病不可治啦!病在膏肓,不能采取攻伐的治法,何况药物也不能到达那里去发挥药效。”
后来,人们常用“病入膏肓”形容病情严重,难以医救。这句话进一步引申时便用来形容一个人犯错误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