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解析释义
阴都穴别名:食宫穴、通关穴、不宫穴。
1、阴都:阴,阴凉水湿也。都,都市也。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集散。本穴物质为石关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云集之状,穴外气血不断地聚集本穴同时又不断地向外疏散,本穴如有都市的聚散作用,故名。
2、食宫:食,胃所受之五谷也,此指脾土物质。宫,宫殿也,大的居住地也。食宫名意指随肾经冲脉气血上行的脾土尘埃在此冷降归地。本穴物质为石关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降归于地部,随冲脉气血上扬的脾土尘埃亦回落地部,如同回到脾土应有的居住之地,故名食宫。
3、通关:通,通过也。关,关卡也。通关名意指肾经冲脉的水湿之气在此仍有部分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石关穴传来的水湿之气,性寒湿,其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因此寒湿水气大部分不能循肾经继续上行,只有小部分水气吸热后循肾经上行并保持肾经气血的流畅传递,此部分上行气血如闯关而行一般,故名通关。
4、不宫:不,否定词,否定之意。宫,宫殿也。不宫名意指本穴冷降于地的脾土尘埃不能存留穴内。如食宫之名解,本穴天部的脾土尘埃冷降归地后,由于肾经上部经脉有经水经本穴下传,本穴的降地脾土无法存留穴内,故名不宫。
5、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穴位含义:肾经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集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冷降后下走腹通谷穴,小部分吸热后上行天部。
取穴
阴都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主治疾病:腹胀,肠鸣,腹痛,便秘,妇人不孕,胸胁满,疟疾。
穴位配伍:
- 阴都配巨阙,治心中烦满;
- 阴都配足三里、建里,治腹胀、腹痛;
- 阴都配三阴交、血海,治闭经;
- 阴都配阴交、曲骨、命门、气海、天枢、归来,治阳虚宫寒不孕;
- 阴都配少海、商阳、三间、大椎、间使、陶道,治身热疟疾;
- 阴都配中脘、天枢、足三里、四缝,治纳呆及小儿疳积;
- 阴都配气海、照海、石关、肾俞、关元俞,治冷积便秘;
- 阴都配中脘、天枢、足三里、支沟,治便秘;
- 阴都配建里、足三里、中脘、天枢、梁门,治胃失和降之腹胀、肠鸣、腹痛、腹泻。
- 临床运用:现常用于治疗胃炎、胃溃疡等。
养生保健
阴都,阴血之都,换言之,这个地方汇聚了大量的气血。
阴都穴刚好在任脉中的中脘穴的边上,而我们在按摩实践中会发现,当用力点按中脘穴时,很多人都会明显的感觉到脉搏的跳动,因为这是腹主动脉从中穿过而已,因而这里是动力之源。
阴都穴,旁开中脘0.5寸,基本上是半个大拇指的宽度,可以说很靠近中脘了,其外侧是胃经的梁门穴,当然它也就可以感受到这里动力源的力量了,通常而言动力源附近都是能量的集散地,因此才会有穴义所言:“至本穴后为云集之状,穴外气血不断地聚集本穴同时又不断地向外疏散,本穴如有都市的聚散作用,故名阴都。”
由于引起胃痛的原因很多,阴都解决的是因胃的气血不足引起的胃痛,比如,我们吃撑了,胃需要大量的气血去消化,此时我们点按阴都穴,有助于给胃提供更多的气血,从而缓解胃痛。想想梁门的作用,基本上和阴都类似,前都在于打开通道,后都在于提供能量,各有所偏重。当然,阴都穴和肾经的前一个穴石关靠的很近,“关”和“门”基本上是一个意思。
按摩手法:用拇指的指腹按在阴都穴上,这时会感到按压处有明显的酸痛感,逐渐用力深按,保持2-3秒后松开,休息3秒后再按,一按一松为一个循环,重复3~5分钟。还可采用按揉的方式,用指腹压在阴都穴上,以穴位为中心,保持一定的力度旋转按揉,每次按揉3-5分钟,以皮肤表面发热发胀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