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解析释义
头窍阴穴别名窍阴穴、枕骨穴。
1、头窍阴。头,指穴处的部位在头部。窍,孔穴、空窍之意。阴,指穴内物质为阴湿水气。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
本穴物质为浮白穴下传的水湿云气,在下行本穴的过程中,水湿云气不断散热吸湿,至本穴后则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天之上部如同空窍一般,故名。
2、枕骨穴。枕,睡眠时头部的最低点也,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骨,肾主之水也,此指穴内气血为润下特性的寒湿水气。枕骨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枕骨部位化为了天之下部寒冷特性的水湿云气。理同头窍阴名解。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 穴位含义:胆经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
-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
- 运行规律:冷降并循胆经下传完骨穴。
头窍阴穴,属足少阳胆经,位于天冲穴与完骨穴弧形连线的中1/3与下1/3交点处。
头窍阴。头,指穴处的部位在头部。窍,孔穴、空窍之意。阴,指穴内物质为阴湿水气。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本穴物质为浮白穴下传的水湿云气,在下行本穴的过程中,水湿云气不断散热吸湿,至本穴后则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天之上部如同空窍一般,故名。
头窍阴应该非常靠近周边的骨缝,这个“窍”应该指的就是这个骨缝,正是因为有这个“窍”的存在,才会有穴义的这样表述:“本穴物质为浮白穴下传的水湿云气,在下行本穴的过程中,水湿云气不断散热吸湿,至本穴后则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天之上部如同空窍一般,故名为头窍阴。”散热吸湿,指的就是气血进入到了骨缝之中,导致上部的气血减少形成空窍,故名。
取穴
取穴方法:头窍阴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穴与完骨穴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点处。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降浊去寒。
以“窍阴”为名字的穴名,都只在胆经上,只是一个在头,即头窍阴。另一个在脚上,也就是胆经的最后一个穴足窍阴,两穴周边都有骨缝,也就是“窍”,从而为阴血进入提供条件。
窍阴的上一个穴是浮白,足少阳+足太阳交会于浮白,且二者均为阳经,按传统意义上来说,其应该是一个提升阳气的大穴,前面几个交会穴均是益气升阳的功能,而浮白有其特殊性,在穴义的功效解读上,却强调了其“清热除湿”之功能,就是当气血物质进入到了骨缝之中后,会带走瘀滞的湿热,头窍阴的功效为“降浊去寒”这点和浮白穴还不完全一样,降浊(和除湿同义)指的都是胆经的功效,而去寒(和升阳是同义)则是膀胱经的功效,只是效能上刚好相反,因此,刺激胆经上的头窍阴穴,可同时调理足太阳膀胱经问题,可谓一箭双雕。
主治疾病: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聋耳鸣,耳痛。
穴位配伍:
- 头窍阴配肾俞、上星、翳风、听宫、外关等,治耳聋。
- 头窍阴配翳风、听宫、听会,治耳鸣穴、耳聋。
- 头窍阴配强间,治头痛如锥刺穴、不可以动。
- 头窍阴配膈俞、中膂俞、阳谷、颅囟,治胁痛。
- 头窍阴配鱼际、胆俞、商阳、上星等,治咳嗽汗不出。
- 头窍阴配强间,治头痛。
临床运用:现常用于治疗头痛、神经性耳鸣、耳聋、支气管炎、喉炎、胸痛、甲状腺肿、脑膜炎、脑溢血、三叉神经痛、四肢痉挛等。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艾条灸5-10分钟。
头窍阴治疗醒脑!
很多白领工作时间长了,就会感觉头发蒙和头痛,发蒙是因为气血中垃圾过多,氧含量低,而头痛的原因很多,受寒是很重要一个诱因,如果又头发蒙又因受寒而头痛,刚好是胆经和膀胱经的问题,因为少阳和太阳,都是升阳的,当气血顺着骨缝入脑后,就为带来新鲜的阳气,“降浊”是胆经的事,表现为醒脑,而“去寒”是膀胱经的事,表现为升阳缓解头痛。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揉按穴位,有酸、胀、痛的感觉、重按时鼻腔有酸胀感,每次3-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