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解析释义
头临泣穴别名临池穴。
头临泣。头,指本穴在头部,有别于足临泣之穴。临,居高位而朝向低位也,此指穴内气血的运行变化为由上而下。泣,泪水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穴内水湿从天部滴落于地部。
本穴物质为阳白穴上传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吸湿而化为寒湿的降水云气,雨滴由天部降于地部,如泪滴从上落下,故名。
临池名意与头临泣同,池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降水云气,富含水液。
附注: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
穴位含义: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小部分吸热后循胆经上行目窗穴。
头临泣穴,属足少阳胆经。位于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
何为头临泣穴?
以“临泣”命名的穴位也只有两个,且都在胆经上,一个在头部,即头临泣;一个在足部,即足临泣,且从二者所处的位置来看,“临“字的意思就是“临近”,即将要发生之意。
那什么情况下是将要发生呢?这就好比我们开车,把车停在了一个斜坡上,随时都面临溜坡的状态一样。正因为如此,受重力影响,在坡上的气血绝大部分都会向下坡下四散,也正因为如此,才有穴义所言:“穴内水湿从天部滴落于地部”。
在这里,天部和地部都是相对位置而言的。虽然头临泣的气血来自于其下部的阳白穴,但在气血吸热上行的过程中,受重力的影响其上升的势头会非常困难,就相当于我们开车要“坡起“一样,所以,大部分气血又都回流下来了,只有少部分气血继续上行至目窗穴,这也才有了经络运行规律所言:“大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小部分吸热后循胆经上行目窗穴”。
取穴
取穴方法:头临泣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中点处。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主治疾病: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痫,热病。
穴位配伍:
- 头临泣配头维,治泪出。
- 头临泣配金门、合谷,治耳聋。
- 头临泣配后溪、攒竹、合谷、小骨空,治眼赤肿痛。
- 头临泣配风府、风池、阳谷、液门等,治目眩。
- 头临泣配迎香、合谷、太冲等,治鼻渊。
- 头临泣配临泣、百会、肩井、曲池等,治中风。
- 头临泣配水沟、合谷,治诸风不识人。
临床运用:现常用于治疗角膜白斑、外眼角充血、急性结膜炎、脑出血、脑卒中、疟疾、癫痫等。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艾条灸头临泣穴5-10分钟。
我们在解读上一穴阳白时,提到了额肌。这块肌肉虽然占头部的面积不小,但因很薄,存储的气血也极为有限,完全无法和四肢,尤其是腿部的大肌肉群相比,也正因为如此,无论其上行天部,还是冷降地部,其气血量之小,就如同泪滴一般,故名“临泣”。
胆经在头部有很多交会穴,比如率谷、曲鬓、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穴,均是胆经和膀胱二经的交会穴。从本神、阳白穴开始,它又成了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了。而到了头临泣时,它又同时交会于膀胱经,太阳+少阳+阳维,三条阳经均交会于此,足见其是一个升阳的大穴。
头临泣穴的功效是“降泣升清”,因为其大部分气血都四散沉降了,湿浊也就降下去了,而能继续上行的,均为阳气十足的清新气血,这就是升清的含意,作为三经交会穴,刺激该穴,可以同时作用到三条经脉上,起到一箭三雕的效果。
头临泣穴可以明目
肝开窍于目,目受血而视。眼睛能看得见,看得清,完全依赖于肝血是否充足,气血能否供得上去。在解读上一个穴阳白时,它实际上也有明目的作用,只不过它对于老花眼来说效果更直接一些。因肝胆互为表里,且肝经在头部就根本没有穴位,而胆经在头部的穴位却相当密集,虽然我们都解读了15个穴位了,但却还在头顶这块绕着圈转呢?因此,肝经上的一些功能很多在部分让胆经代为行使了。
头临泣作为胆经上的穴位,其功效为“降浊升清”,它就相当于汽车雨刮器一样,每刮一次,我们就能看清一次,而每一次刮的时候提升的“气血”又像眼泪一样少,故名。实际上,阳白、头临泣、目窗这几个连续的穴,都有明目的作用,其原理也正是“降浊升清“,给眼睛提供虽少但又连续的气血罢了。
按摩手法:正坐,举起双手,指尖向上,掌心向内,以中指或食指指腹点揉两侧头临泣。点揉时指腹紧贴头皮,避免指腹与头皮或头发形成摩擦。点揉该穴时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以有酸胀感为佳。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一般双侧头临泣穴同时点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