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膀胱经经穴:络却穴

穴位解析释义

络却穴别名强阳穴、脑盖穴、及行穴。

1、络却。络,联络也。却,退却、拒绝也。该穴名意指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本穴气血由于通天穴基本上无物传来而处于空虚之状,穴内气血是由穴外头部传入的寒湿之气而非阳热之气,本穴既有聚集头部气血的作用但同时又拒绝接受外部的阳热之气,故名。

络却穴,别名强阳、脑盖。属足太阳膀胱经。络即联络,却指返回,足太阳膀胱经脉气由此入里联络于脑,然后又返回,故名络却。

络,指联络。却,指还却,还出。穴在百会穴后旁开一寸半,适当足太阳经脉“从巅入络脑,还出”之处,故名络却。

络,意指经脉别出的细小络脉,《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载:“经络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却,本作卻,有退、还之义,又作卻,音隙,同郄,义孔隙也,骨肉之交也。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抵顶。由本穴,左之右、右之左,斜行交百会,即所谓“上额交巅”也。凡脉之横行者为络,隙之大者为郄。本穴在经络为横行,在孔窍为大隙,故名“络卻”。足太阳之脉由通天穴后,循络却、玉枕入络脑,复还由此退出而下项,此穴正当脉之还、退之处,故名络却。

络却穴,若即若离之穴

络,联络也。却,退却、拒绝也。

络却,名意指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本穴气血由于通天穴基本上无物传来而处于空虚之状,穴内气血是由穴外头部传入的寒湿之气而非阳热之气,本穴既有聚集头部气血的作用但同时又拒绝接受外部的阳热之气,故名络却。

从络却的穴义来看:“本穴既有聚集头部气血的作用但同时又拒绝接受外部的阳热之气,故名络却”。

如果从字面解释来看,就是一种若即若离之感。为什么会这样呢?对于一个直立的人来说,络却之前的几个穴位,承光和通天,几乎位于头顶的最高点,也就是人体天部的位置,既承受了自然界的光明,也通了天。但到了络却这个点,位置稍稍下滑了,虽然它可以接收通天穴传来的气血,但因为它的位置刚好处在一个从高点向低点的坡上,气血物质虽有来但存不住,故而才会有所谓的“空虚之状”一说,和既聚集又拒绝的状态,用若即若离形容最为恰当。(本穴气血由于通天穴基本上无物传来而处于空虚之状,本穴既有聚集头部气血的作用但同时又拒绝接受外部的阳热之气)

2、强阳。强,强盛也。阳,阳气也。强阳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强盛的阳气。如络却之名解,本穴气血虽为穴外头部传入的寒湿之气,但对于膀胱经原有气血来说它仍为偏高温态的天部之气,比膀胱经气血的温度要高要强,故名强阳。

3、脑盖。脑,头脑也。盖,护盖也。脑盖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之气,如同头之外卫。

4、及行。及,至、到也。行,行动、运行也。及行名意指本穴要在接受外部气血后才有气血循膀胱经传输。理同络却名解。

穴位含义: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外天部汇入穴内后再循膀胱经向下传输。

取穴

取穴方法:络却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络却穴 人体穴位图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传输头部浊气。

主治疾病:头晕,目视不明,耳鸣。

络却穴位于头部,内通于脑,故以治疗大脑疾病及神志病为主。

穴位配伍:

络却配风池,治头晕。
络却配合谷、印堂,治鼻炎。
络却配风池、百会、太阳、上星,治风热眩晕。
络却配百会、风池、肾俞、足三里,治头痛眩晕。
络却配合谷、风池及局部穴位,治头面五官疾患。
络却配翳风、听会、侠溪、外关,治风热耳鸣、耳聋。
络却配合谷、下关、颊车、地仓,治风邪入络之口眼喁斜。
络却配人中、风池、大陵、鸠尾、心俞,治癫狂、癫痌。
络却配睛明、太阳、风池、光明,治风热上攻之目视不明。
络却配风池、列缺、合谷、迎香、印堂,治风热鼻塞。
络却配肾俞、神门、耳门、听宫,治耳聋、耳鸣。
络却配率谷、列缺,清热祛风镇静,治头痛,眩晕。
络却配天柱、后溪,舒筋活络,主治颈项强痛。

临床运用:眩晕、呕吐、面神经麻痹、鼻炎、甲状腺肿、枕肌和斜方肌痉挛、白内障、精神病、忧郁症等。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日一次,可醒脑通络,治疗耳鸣、癫痫等疾病。
刮痧疗法:用面刮法倾斜45°从上而下刮拭络却穴,力度微重,出痧为度,隔天一次,可缓解治疗鼻塞、鼻渊等。

络却穴,缓解头晕眼花耳鸣

膀胱经在头顶上的几个穴,在功效上,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五官的作用,原因在于位于人体的天部,最高点的位置,容易接受到外界的气息,既有对人体有益的,也有有害的。同时,又由于头顶上脂肪肌肉很少,再加上头顶呈现一个圆弧状,所以气血即使有,也不易存住,这个在络却穴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因为前文已经说了,它位于从承光、通天,这两个人体最高点的位置开始下行的坡上,所以虽然可以接收到来自于最高点的气血,但却存不住,呈若即若离状。如果大家不好理解此现象,看看梯田就明白了。

如果不修梯田,结果就是会造成水士流失,根本无法长庄稼。其实人体也一样,头顶上的几个穴都如此。如果我们刺激这个穴位,就相当于将这些“水土(气血)”给截住了,让其不再白白的流失掉,这在络却穴上表现的就最为突出。我们要做的是收集其“络”的功能,而降低其“却”的功能,从而将截住的气血引入到颅内,灌注给五官,以达到“目受血而视,耳受血而聪”的目的。当然,如果脑供血充足了,循环良好了,头晕的问题自然就会缓解了。

中医的理论多来自于人与自然的共生中的灵感,这也就更好理解了中医理论中的取象比类方法了。

络却穴,可以治疗什么病症呢?

络却穴位于头部,内通于脑,故以治疗大脑疾病及神志病为主。

按摩手法:用食指指腹按揉络却穴,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长期坚持,能够治疗目视不明、鼻塞、眩晕等。

特效按摩:用食指按压络却穴,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分钟左右,也可用刮痧疗法,可治疗头晕、目视不明、耳鸣等症。

本文系多方汇总,以作为自己保健参考之用。若疏忽而侵权,烦请知会,将立即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12日 上午11:56
下一篇 2022年5月13日 上午9:48

相关推荐

  • 补气穴——太渊穴,感觉气不足时可以点揉太渊穴

    如果你常觉得气不够使,有上不来气的感觉。可以在上午9-11点,脾经当令的时候,点按手腕上的太渊穴。 太渊穴,肺经的原穴,也是大补穴,补气,脉之所会。寅时(3-5点),肺经当令,气血由此始,但此时人当熟睡。 因此,选择在9-11点脾经当令的时候按摩,“五脏有疾,当取之原”,“虚者补其母”,脾土生肺金,肺气的推动力量来源于脾胃,这个秋季,坚持按揉一段时间,就会有…

    2020年8月2日
  • 足少阴肾经经穴:太溪穴

    穴位解析释义 太溪穴又名大溪穴、吕细穴。 1、太溪:太,大也。溪,溪流也。该穴名意指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本穴物质为然谷穴传来的冷降之水,至本穴后,冷降水液形成了较为宽大的浅溪,故名。 2、吕细:吕,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也,总称六吕,此指穴内物质为纯阴之液。细,弱也、小也。吕细一名意在形容穴内流行的地部经水水面宽大而流动缓慢,故名。 3、肾经俞:俞,…

    2022年3月5日
  • 中医穴位归纳:22个中穴

    以“中”命名的穴位,涉及到了11条经脉的19个穴位,以及3个经外奇穴。 肺经:中府 胃经:乳中 小肠经:肩中俞 膀胱经:中膂俞、中髎、委中 肾经:中注、彧中 心包经:中冲 三焦经:中渚 胆经:中渎 肝经:中封、中都 督脉:脊中、中枢 任脉:中极、中脘、中庭、膻中 经外奇穴胸腹部:脐中四边 经外奇穴上肢部:中泉、中魁 所有的“中”穴,从相对或绝对位置上,均处于…

    2022年6月28日 穴位养生
  • 足太阴脾经经穴:周荣穴

    穴位解析释义 周荣穴又名周营穴、周管穴。 周荣。周,遍布、环绕之意。荣,通“营”,这里是一个通假字,指营养,草类开花或谷类结穗的茂盛状态。该穴名意指脾经的地部水湿大量蒸发化为天部之气。本穴虽属脾经穴位,但脾经气血因胸乡穴的流散而无物传至本穴。本穴物质的来源是本穴上部区域散流至此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因受心室外传之热的作用,地部水湿大量气化上行天部,气化之气如…

    2022年2月26日
  • 中医穴位归纳:3个明穴

    1、睛明穴 属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之血由此交于眼睛,眼睛受血而能视,变得明亮清澈,故名“睛明穴”。 作用功效:降温除浊。 主治病症: 治疗一切眼疾病证。舒缓急性腰痛等。治疗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 按摩技法:用大拇指和食指指端按、揉、拿、捏此穴,每次按摩3分钟。 2、翳明穴 “翳”,[yì],羽扇,指双耳。“明”,明亮,指的是眼睛。本穴位于耳后,主治目疾,故名“…

    2022年6月30日
  • 手厥阴心包经经穴:郄[xì]门穴

    郄:孔隙,此指郄穴。门:出入的门户。 郄门:“郄”有“隙”,“缝隙”的意思,暗示了郄门穴的位置。“门”指的是郄门穴是脏腑神气出入之处,暗示了郄门穴“调神”的功效。 “郄”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郄穴”。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十二经各有一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一个郄穴,一共16个郄穴,阴经的郄穴多用来治疗“血证”阳经的郄穴多用来治疗“痛…

    2022年1月5日
  • 足太阴脾经经穴:公孙穴

    穴位解析释义 1、公孙:公孙,公之辈与孙之辈也,言穴内气血物质与脾土之间的关系也。脾经物质五行属土,其父为火,其公为木,其子为金,其孙为水。该穴名意指本穴物质为脾经与冲脉的气血相会后化成了天部的水湿风气。本穴物质来源于二个方面,一是太白穴传来的天部之气,二是由地部孔隙传来的冲脉高温经水。冲脉的高温地部经水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与天部的气态物相合,形成了本穴天部中的…

    2022年2月27日
  • 足阳明胃经经穴:足三里穴

    穴位解析释义 足三里穴别名:三里穴、下陵穴、胃管穴、鬼邪穴、下三里穴。 1、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三里,指穴内物质作用的范围也。此穴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在此形成较大的范围,常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足三里穴后,散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大量气化上行于天,形成一个较大气血场范围,如三里方圆之地,故名。三里、下三里名意与该穴同…

    2022年3月28日
  • 经外奇穴:十七椎穴

    穴位解析释义 中医学称第一胸椎为一椎,第五腰椎为十七椎,穴在其棘突下,故名十七椎。 取穴 十七椎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腰椎棘突下,俯卧取之。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舒筋活络,调理冲任。 主治疾病:主治腰腿痛、下肢瘫痪、崩漏、月经不调。 穴位配伍:十七椎配中极、关元、三阴交、中髎、天枢、归来,治产后腹痛。十七椎配中极、三阴交、太溪,治痛经。十七椎配腰部…

    穴位养生 2022年7月15日
  • 手太阳小肠经经穴:肩中俞穴

    穴位解析释义 肩,穴所在部位为肩胛部也。中,肩脊中穴部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本穴位处肩脊中穴部,内部为胸腔,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胸腔相通,胸腔内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故名。 肩中俞穴意义: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此外输。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运行规律:由胸腔内部外输体表。 取穴 肩中俞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

    2022年2月18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