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厥阴肝经经穴:章门穴

穴位解析释义

章门穴又名长平穴、胁髎穴、季胁穴、脾募穴、肘髎穴、肘尖穴、后章门穴、季肋穴。

1、章门:章,大木材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本穴物质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穴后,此强劲风气风停气息,风气如同由此进入门户一般,故名。后章门名意与章门同,后是与脾经冲门穴的别称前章门相对而言的。

2、长平:长,长远也。平,平坦也。长平名意指随肝经强劲风气扬散的脾土尘埃在此降落使腰侧腹部肌肉变为平坦之状。

3、胁髎:胁,指穴在胁部。髎,孔隙之意。胁髎名意指随肝经风气扬散的脾土微粒由胁肋部位降落腰腹下部。

4、季胁:季胁,小胁之意,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无它意。

5、肘髎、肘尖穴:古有用肘尖点墨寻穴之法,肘髎穴、肘尖之名即来自该法。

6、脾募:募,募集也。本穴为天部的脾土尘埃归降之处,故为脾经募穴。

7、脏会:脏,指五脏的各种气血物质也。会,会合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弱小风气,此弱小风气中包含有五脏特性的五种气血物质,有属肾的水、属脾的土,还有其它脏腑传来的各种精微,为五脏气血的混合之物,故为脏会。

8、足厥阴少阳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还有胆经辄筋穴冷降而至的水湿之气,故为足厥阴少阳之会。

穴位含义: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和缓之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归于地部。

附注:脾经募穴,八会穴之脏会,足厥阴少阳之会。

取穴

章门穴位于人体的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人体穴位图 章门穴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降浊固土。

主治疾病:腹胀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胸胁痛,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腰脊痛。

穴位配伍:

  • 章门配足三里,治荨麻疹、组织胺过敏症。
  • 章门配天枢、脾俞、中脘、足三里,治肝脾不和之腹胀、痞块、胁痛、泄泻、消瘦。
  • 章门配肾俞、肝俞、水道、京门、阴陵泉、三阴交、阳谷、气海,治肝硬化腹水、肾炎。
  • 章门配梁门、足三里,治腹胀。
  • 章门配内关、阴陵泉,治胸胁痛。
  • 章门配足三里、太白,治呕吐(《腧穴学》)。
  • 章门配足三里、梁门,健脾和胃,治腹胀。
  • 章门配内关、阳陵泉,疏肝理气,治胸胁痛。
  • 章门配足三里、太白,健脾和胃止呕,治呕吐。

临床运用:经多年临床研究发现:章门穴主要用于治疗脾之虚症和肝之实症效果较好。

养生保健

艾灸法:艾灶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法:

章门穴为什么能起到健脾的作用?

因为腹压对人体内脏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胃肠道的蠕动,腺体的分泌都依赖于腹压的调节,才能让他具备生理性的节律。节律一变,机体的代谢机能、能力就会发生变化,所以腹压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消化吸收和代谢机能。

脾就是指这种调节腹压的能力,也就是通过腹壁收缩张力的变化来调节腹压的作用。人体上面有肋骨、胸骨、肋弓,下面有髂骨、骨盆。骨盆的稳定性非常强,是固定不动的,肋弓也几乎不动,只有游离肋,十一、十二肋端的位置,是一个弹动的软骨头,所以肌肉附着在此,其位置又可以有所移动。在这个位置的深部内侧,肋骨的内缘,又是横膈的附着区。所以此位置是调节腹压,以及横膈上下升降运动的核心位置。

章门穴可以帮助人们有效的养护肝脏,这一点我们不妨用章门穴的名字来分析,章者大材也,门者出入之门户,而章门穴意指肝经中强劲的风气在此停息,而按摩章门穴就可以有效的帮助肝脏梳理这种气息,对于养护肝脏来说,按摩章门穴是一种很好的手段!

而肝脏有着疏泄功能,但是肝脏本身十分的脆弱,在生活中很多的事情都会导致肝脏的疏泄功能遭受影响,甚至是损害肝脏的疏泄功能,如生气会让肝火旺盛,急躁同样会让肝火瘀滞,但是在这时按摩章门穴却可以有效的帮助人体疏通肝脏瘀滞的气息!帮助人养护好肝脏!

此外在按摩章门穴还可以有效的疏通气血,帮助人体减少肝脏、肝经中气血瘀滞这样的情况,而肝血是身体中十分重要的物质,我们在生活中之所以提倡早睡,也是为了养护肝血,人体中肝血充盈,身体自然就会健康起来,因此在生活中章门穴对于养肝这件事,可以说是最好的穴位!

按摩手法:

  • 按压法:拇指放在章门穴上,吸气,用指端缓缓按压腧穴,按压10秒后吐气,吐气时放手,吸气时再按压腧穴,反复吸、吐,并配合手的动作收放。
  • 斜推法:用手掌大鱼际贴在同侧章门穴,双手同时斜向内下往肚脐处推20下左右。
  • 按揉法:用双手手指指端按住章门穴做环状按揉,每次2分钟。
本文系多方汇总,以作为自己保健参考之用。若疏忽而侵权,烦请知会,将立即删除。
(1)
上一篇 2022年3月3日 上午11:07
下一篇 2022年3月4日 上午9:36

相关推荐

  • 任脉经穴:会阴穴

    穴位解析释义 会阴会阴穴别名下阴别。 1、“会阴穴”。“会”,交会也。“阴”,阴液也。该穴名意指由人体上部降行的地部阴液在此交会。本穴物质来自人体上部的降行水液,至本穴后为交会状,故名“会阴穴”。 会阴穴,聚结相合之处为会。会阴居两阴间,为督、任、冲三脉的起点,三脉背出两阴之间,会聚阴部,因名会阴。 2、“下阴别”。“下”,指本穴位于人体下部。“阴”,阴液。…

    2022年5月25日
  • 经外奇穴:气门穴

    穴位解析释义 气门,属经外奇穴,气门为解剖结构名,又名鬼门。即汗毛孔。汗孔是阳气散泄的门户,故称。 气,指脉气;门,指门户。脉气出入之处,谓之气门。 取穴 气门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旁开3寸处(位于脐下3寸,腹中线旁开各3寸处)。左右计2穴。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调理冲任,清利下焦。 主治疾病:妇人绝嗣不生、妇人产后恶露不尽、睾丸炎、子宫出血、膀胱炎、尿闭…

    2022年7月12日
  •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下髎穴

    穴位解析释义 下,与上三髎穴相对所处为下也。髎,孔隙也。下中髎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下髎穴,属足太陽膀胱經。下为上之对,髎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穴所在,本穴位居最下,故名下髎。 髎,指髎骨,即骶骨。穴在骶骨第四孔中,居下,故名下髎。 下,…

    2022年4月25日
  • 百病从气生,三焦经是主一身之气,品味手臂上的三焦经大药

    三焦经是人体上一个最大的腑,主一身之气,说白了就是调气的一个通道。好好调一个三焦经,气调顺了,身体就能正常地运行了。 按照《黄帝内经》所说,三焦经是主一身之气。百病从气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三焦经就是一个出气筒,当人之邪气从三焦经上泄走后,人就不会生病了,怕就怕这个出气筒堵住,问题就全来了。 这个三焦经,我要给它翻译过来,否则大家不好理解。“三焦”到底是个什…

    2020年1月9日
  • 手阳明大肠经经穴:天鼎穴

    天鼎穴(天顶,天项,天盖): 1、天鼎:天,头面、皮部也。鼎,炉鼎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经水受热气化并上行于天。本穴物质为巨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受心部外传之热水液蒸发并上行于天,如鼎内之水被加热一般,故名。(从地球坐标系来看,天鼎在上,何以经水能上行,其理同巨骨穴气血运行之解。) 2、天顶、天盖:天,指穴内气血所处的部位或运行的方向。顶,支撑也。盖,…

    2022年1月17日
  •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颅息穴

    1、颅息:颅,头盖骨也、肾主之水也,此指天部的冷降水气。息,停息也。颅息名意指三焦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收引冷降。本穴物质为角孙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其变化为进一步的散热冷降,如风停气止之状,故名颅息。 2、颅骢:颅,头盖骨也、肾主之水也,此指天部的冷降水气。骢,同囟,囟为连合胎儿或新生儿颅顶各骨间的膜质部,亦即间隙也。颅骢名意指天部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由天之…

    2022年1月23日
  • 十二经络走向循行图动画图,值得收藏

    了解人体经络一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给大家分享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大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 1、手太阴肺经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

    2020年6月16日
  • 风池穴——脑部清明的开关

    方法一:脖子后边两条大筋的旁边,和耳垂齐平的地方。方法二:当抬头时,在颈椎后正中两侧各有一隆起的肌肉;在耳朵的后方有一块突出的骨头。在突出的那块骨头与隆起的肌肉之间有一凹陷,风池穴差不多就在那儿,压上去会有酸胀感。

    2019年2月21日
  •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臑会穴

    臑[nào]会穴(臑髎、臑交): 1、臑会:臑,动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阳气。会,会合也。臑会名意指手少阳、手阳明的天部阳气同会于本穴。本穴物质为消泺穴传来的天部阳气,性干燥,量弱小,在本穴的变化为散热冷缩。由于穴内气血的变化是冷降收引,多气多血的手阳明经天部阳气因而汇入穴内,而本穴又位于手臂,故名臑会。臑交名意与臑会同。 2、臑窌(nào jià…

    2022年1月28日
  • 任脉经穴:巨阙穴

    穴位解析释义 巨阙穴别名巨送。 1、巨阙。巨,大也。阙,通缺,亏缺也。巨阙名意指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本穴位处胸腹交接处的凹陷部位,任脉上、下二部皆无气血传至本穴,穴内气血为来自胸腹上部的天部湿热水气,此气因其热,既不能升又不能降,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本穴如同巨大的空缺一般将外部的水气聚集,故名巨阙。 2、巨送。巨,大也。送,送出也。巨送名意指本穴聚集的…

    2022年5月30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