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解析释义
章门穴又名长平穴、胁髎穴、季胁穴、脾募穴、肘髎穴、肘尖穴、后章门穴、季肋穴。
1、章门:章,大木材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本穴物质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穴后,此强劲风气风停气息,风气如同由此进入门户一般,故名。后章门名意与章门同,后是与脾经冲门穴的别称前章门相对而言的。
2、长平:长,长远也。平,平坦也。长平名意指随肝经强劲风气扬散的脾土尘埃在此降落使腰侧腹部肌肉变为平坦之状。
3、胁髎:胁,指穴在胁部。髎,孔隙之意。胁髎名意指随肝经风气扬散的脾土微粒由胁肋部位降落腰腹下部。
4、季胁:季胁,小胁之意,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无它意。
5、肘髎、肘尖穴:古有用肘尖点墨寻穴之法,肘髎穴、肘尖之名即来自该法。
6、脾募:募,募集也。本穴为天部的脾土尘埃归降之处,故为脾经募穴。
7、脏会:脏,指五脏的各种气血物质也。会,会合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弱小风气,此弱小风气中包含有五脏特性的五种气血物质,有属肾的水、属脾的土,还有其它脏腑传来的各种精微,为五脏气血的混合之物,故为脏会。
8、足厥阴少阳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还有胆经辄筋穴冷降而至的水湿之气,故为足厥阴少阳之会。
穴位含义: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和缓之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归于地部。
附注:脾经募穴,八会穴之脏会,足厥阴少阳之会。
取穴
章门穴位于人体的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降浊固土。
主治疾病:腹胀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胸胁痛,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腰脊痛。
穴位配伍:
- 章门配足三里,治荨麻疹、组织胺过敏症。
- 章门配天枢、脾俞、中脘、足三里,治肝脾不和之腹胀、痞块、胁痛、泄泻、消瘦。
- 章门配肾俞、肝俞、水道、京门、阴陵泉、三阴交、阳谷、气海,治肝硬化腹水、肾炎。
- 章门配梁门、足三里,治腹胀。
- 章门配内关、阴陵泉,治胸胁痛。
- 章门配足三里、太白,治呕吐(《腧穴学》)。
- 章门配足三里、梁门,健脾和胃,治腹胀。
- 章门配内关、阳陵泉,疏肝理气,治胸胁痛。
- 章门配足三里、太白,健脾和胃止呕,治呕吐。
临床运用:经多年临床研究发现:章门穴主要用于治疗脾之虚症和肝之实症效果较好。
养生保健
艾灸法:艾灶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法:
章门穴为什么能起到健脾的作用?
因为腹压对人体内脏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胃肠道的蠕动,腺体的分泌都依赖于腹压的调节,才能让他具备生理性的节律。节律一变,机体的代谢机能、能力就会发生变化,所以腹压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消化吸收和代谢机能。
脾就是指这种调节腹压的能力,也就是通过腹壁收缩张力的变化来调节腹压的作用。人体上面有肋骨、胸骨、肋弓,下面有髂骨、骨盆。骨盆的稳定性非常强,是固定不动的,肋弓也几乎不动,只有游离肋,十一、十二肋端的位置,是一个弹动的软骨头,所以肌肉附着在此,其位置又可以有所移动。在这个位置的深部内侧,肋骨的内缘,又是横膈的附着区。所以此位置是调节腹压,以及横膈上下升降运动的核心位置。
章门穴可以帮助人们有效的养护肝脏,这一点我们不妨用章门穴的名字来分析,章者大材也,门者出入之门户,而章门穴意指肝经中强劲的风气在此停息,而按摩章门穴就可以有效的帮助肝脏梳理这种气息,对于养护肝脏来说,按摩章门穴是一种很好的手段!
而肝脏有着疏泄功能,但是肝脏本身十分的脆弱,在生活中很多的事情都会导致肝脏的疏泄功能遭受影响,甚至是损害肝脏的疏泄功能,如生气会让肝火旺盛,急躁同样会让肝火瘀滞,但是在这时按摩章门穴却可以有效的帮助人体疏通肝脏瘀滞的气息!帮助人养护好肝脏!
此外在按摩章门穴还可以有效的疏通气血,帮助人体减少肝脏、肝经中气血瘀滞这样的情况,而肝血是身体中十分重要的物质,我们在生活中之所以提倡早睡,也是为了养护肝血,人体中肝血充盈,身体自然就会健康起来,因此在生活中章门穴对于养肝这件事,可以说是最好的穴位!
按摩手法:
- 按压法:拇指放在章门穴上,吸气,用指端缓缓按压腧穴,按压10秒后吐气,吐气时放手,吸气时再按压腧穴,反复吸、吐,并配合手的动作收放。
- 斜推法:用手掌大鱼际贴在同侧章门穴,双手同时斜向内下往肚脐处推20下左右。
- 按揉法:用双手手指指端按住章门穴做环状按揉,每次2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