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解析释义
意,脾之神也,脾气也。舍,来源也。意舍名意指脾脏的热燥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穴位含义:脾脏的热燥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热燥的阳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意舍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意即意念,舍即宅舍,脾藏意,意指脾,穴与脾俞平列,如脾气之宅舍,故名意舍。
穴在脾俞两旁,应脾,因脾藏意,又主治脾疾,故名意舍。
意,《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载:“心有所忆谓之意…脾藏营,营舍意。”舍,有宅舍之义。脾气安宁,则心意自然聪慧也。本穴与脾俞平列,脾为藏意之所,意舍为脾俞之附属,犹如脾气休息留止之处也,因名意舍。
取穴
取穴方法:意舍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外散脾脏之热。
意舍,脾热舍弃之地
意,脾之神也,脾气也。舍,来源也。
意舍,名意指脾脏的热燥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意舍这个穴位的“意”,似乎感觉比较抽象。实际上,它的出处来自于《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原文如下: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魄,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在前面,我们已经分别解读过了,心、肺、肝三脏所藏的穴位,分别是心之所藏为神堂(对应穴为心俞),肺之所藏为魄户(对应穴为肺俞),肝之所藏为魂门(对应穴为肝俞),而脾之所藏为意舍(对应穴为脾俞),肾之所藏为志室(对应穴为肾俞),明白了这些,就不难理解意舍穴的命名了。
作为脾之所藏,意舍穴的气血物质,来自于脾俞,它将“脾脏的热燥阳气”,透过意舍穴外输膀胱经这条人体的排毒大通道,将人体内的毒素,尤其是脾脏之毒代谢掉。
关于“舍”这个字,它的发音为三声,有“舍弃”之意,在这里,它是指作为脾藏之意(脾热),透过此穴在膀胱经上排泄掉(舍弃),故名。
在人体的361个穴位中,能被称之为“舍”的穴并不多,仅为三个,不管是位于胸部胃经上的气舍,还是位于腹部脾经上的府舍,以及位于背部膀胱上的意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均与脾胃功能的调节相关联,所以,如果有脾胃功能失调者,不妨试试这三个穴,当刺激它们明显感觉身体有痛酸胀等反应时,即说明有效果。
主治疾病:腹胀、肠鸣、呕吐、泄泻。
脾藏意,意舍在脾俞之旁,故可調理脾胃,治疗脾胃病。
穴位配伍:
意舍配脾俞、胃俞,治腹胀。
意舍配脾俞、肝俞、胆俞,治湿热黄疸。
意舍配丰隆、内关、章门、公孙、中脘、丰隆,治脾虚痰饮呕吐、纳呆。
意舍配足三里、天枢,治湿滞胃肠之腹胀、泄泻肠鸣。
意舍配脾俞、肾俞、肝俞、胆俞、足三里,治腹胀、腹痛。
意舍配脾俞、肾俞、照海、三阴交、足三里、太溪,治脾肾阴虚之消渴。
意舍配脾俞、肾俞、肝俞、三阴交、足三里,治糖尿病。
意舍配中府、俞府,治呕吐。
意舍配膻中、足三里、太白、公孙、膈关,治噎膈。
意舍配百会、中脘、气海、脾俞、肾俞、命门,治久泄。
意舍配承浆、关冲、然谷,治消渴嗜饮。
意舍配肓门、志室、不容、期门、日月、章门,治黄疸。
意舍配中膂俞,治肾虚、消渴、汗不出。
意舍配期门、阳陵泉,疏肝利胆,清热除湿,治黄疸。
意舍配脾俞、胃俞、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治糖尿病。
意舍配天枢、足三里,治吐泻。
临床运用:消化不良,肠炎,胃扩张,肝炎,食道狭窄,腹直肌痉挛,胸膜炎,糖尿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艾条灸5-15分钟,艾炷灸3-7壮。
用艾灸方法,每次灸意舍穴10~15分钟,可辅助治疗糖尿病。
意舍穴,健脾和胃,利胆化湿
脾藏意,意舍在脾俞之旁,故可调理脾胃,治疗脾胃病。
意舍穴有疏清湿热、健脾运阳作用,治腹胀、背痛、大便泻、小便黄、呕吐、恶风寒、食不下等症。
意舍穴,辅助治疗糖尿病
西医认为糖尿病是一种代谢障碍类疾病,也就是说,人体的代谢机能出现了障碍,就尤如下水道堵了一样。导致一方面人体会因为机体组织得不到正常的气血供应而要求人拼命的吃喝;而另一方面,吃进去的东西又无法变现为气血以滋养人体,全都顺着尿跑掉了,这就形成了“三多一少”的症状,即多吃、多喝、多尿和体重减少,如此就被西医定义为糖尿病。
中医是如何定义糖尿病呢。事实上,中医没有糖尿病这个病名,有的只有“消渴症”这个症状,其出处来自于《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原文如下: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我们将此段内容翻译如下:
黄帝说:有患口中发甜的,病名叫什么?是怎样得的呢?
岐伯说:这是由于五味的经气向上泛溢所致,病名叫脾瘅。五味入于口,藏于胃,其精气上输于脾,脾为胃输送食物的精华,因病津液停留在脾,致使脾气向上泛溢,就会使人口中发甜,这是由于肥甘美味所引起的疾病。患这种病的人,必然经常吃甘美而肥腻的食物,肥腻能使人生内热,甘味能使人中满,所以脾运失常,脾热上溢,就会转成消渴病。本病可用兰草治疗,以排除蓄积郁热之气。
事实上,中医认为消渴症与西医的糖尿病还不完全是一回事。因为按《黄帝内经》所言,消渴症病因只是因为肥甘厚腻吃多了造成的,而事实上并不那么简单。因为对于有一些人来说,即使吃的不那么好,不那么多,也同样会得糖尿病。而另一些人,天天大吃大喝也没事,究其原因,还是出在了代谢障碍上,在这点上,西医的解释更为准确。
与其说,古代中医认为消渴症只是因为好吃的吃的多导致的,主要病因在脾脏的运化出了问题,而西医认为是代谢出现了障碍,不仅仅是因为脾脏一个脏器的事。当然,不管是消渴症也好,还是糖尿病也好,均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所以,当我们刺激意舍穴时,会加强脾脏的代谢运化能力,有助于将脾热透过膀胱经代谢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治疗单纯的糖尿病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按摩手法:以双手拇指指关节,对准穴位进行点揉,手法要均匀、柔和,渗透,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每次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