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以“舍”命名的穴位,涉及3条经脉的3个穴位,也是人体的“三舍”,分别是:
3个舍穴
胃经:气舍(胸部)
脾经:府舍(腹部)
膀胱经:意舍(背部)
关于意舍穴,意即意念,舍即宅舍,脾藏意,意指脾,穴与脾俞平列,如脾气之宅舍,故名意舍。气舍穴,穴在气管旁、有如气之外舍,故名气舍。府舍穴,在腹结穴下3寸,为脾气聚居之处所,故名府舍。
凡是带舍的穴位,都是如同“舍”般气血充盈之处。
气舍穴
气舍穴,属足阳明胃经。气指呼吸之气,舍即舍宅,穴在气管旁、有如气之外舍,故名气舍。
舍,居处也。穴为足阳明胃经脉气注留处所,又主胸胁支满,喘满上气,故名气舍。
气,《说文》:“云气也。”《论语·乡党》:“屏气似不息者。”舍,有宅舍之义。
《鬼谷子·本经阴符》:“神归其舍。”此穴在“天突”穴之旁,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陷凹中,为治气结、留聚之病的要穴。
气舍。气,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舍,来源之意。
本穴物质为水突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位处颈之下部,由于其更近心室火炎之区,故其水液气化更多,所生气亦更大,为胃经之气和重要来源,故名气舍。
气舍,清咽利肺,理气散结
气舍有清肺利咽,消肿散结的作用。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诸病源候论》:“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喉痹、瘿瘤皆为本穴所主。
作用功效:降逆平喘,化痰散结,调气活血。
主治病症:支气管炎、哮喘、百日咳、扁桃腺炎、喉头炎、膈肌痉挛、消化不良、甲状腺肿大等。
按摩手法:用中指指腹按揉气舍,每次1~3分钟,力度适中,可保护肺脏,预防感冒。
府舍穴
府舍穴,属足太阴脾经。府舍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阴维脉的交会穴。府指脏腑,舍指宅舍,穴位深处是脏腑,故名府舍。
府舍穴,府,聚也。舍,指居处。穴为足太阴、厥阴、少阴、阳明、阴维之会。即为五条经脉气血聚会之处所,故名府舍。
府舍穴,府,有聚会之义。舍,意指居住之所。本穴为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且三脉从此上下入腹络肝脾,结心肺,《针灸甲乙经》有:“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此脉上下入腹络胸。”犹如内府元气储藏之宅,在腹结穴下3寸,为脾气聚居之处所,故名府舍。
府舍穴。“府”,脏腑也。“舍”,来源之意。
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阴维脉相通,体内的阴维脉的水液外传本穴,本穴的气血物质部分是来源于脏腑,故名。
府舍,健脾理气,散结止痛
府舍有调气、理肠、散结的作用。
府舍有调中,温经,活血作用。本穴与手太阴肺经的中府穴命名同义,取上下相应也。中府为胸气之府,府舍为腹气之府。在腹部呼吸,有府舍、腹结之收,而佐以冲门、气冲之放,亦即往复升沉之道也。其所治为疝、痹、积聚等症。
作用功效:健脾理气,疏肝止痛。
主治病症:腹股沟淋巴结炎、附件炎、脾肿大、铅中毒、阑尾炎、便秘、霍乱、少腹胀痛等。
按摩手法:
用大拇指按揉府舍穴3~5分钟,每天坚持,可以缓解腹股沟痛。
仰卧,用中间三个手指按揉府舍穴3~5分钟,可治便秘、下腹疼痛、腹胀等病症。
意舍穴
意舍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意即意念,舍即宅舍,脾藏意,意指脾,穴与脾俞平列,如脾气之宅舍,故名意舍。
穴在脾俞两旁,应脾,因脾藏意,又主治脾疾,故名意舍。
意,《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载:“心有所忆谓之意…脾藏营,营舍意。”舍,有宅舍之义。脾气安宁,则心意自然聪慧也。本穴与脾俞平列,脾为藏意之所,意舍为脾俞之附属,犹如脾气休息留止之处也,因名意舍。
意舍穴,“意”,脾之神也,脾气也。“舍”,来源也。意舍名意指脾脏的热燥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意舍穴,健脾和胃,利胆化湿
脾藏意,意舍在脾俞之旁,故可调理脾胃,治疗脾胃病。
意舍穴有疏清湿热、健脾运阳作用,治腹胀、背痛、大便泻、小便黄、呕吐、恶风寒、食不下等症。
作用功效:健脾化湿、和胃利胆。
主治病症:恶心、呕吐、腹胀、肠鸣、泄泻、饮食不下等。
按摩手法:以双手拇指指关节,对准穴位进行点揉,手法要均匀、柔和,渗透,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每次3分钟。
原创文章,作者:sansdjk,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ejiankang.net/7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