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解析释义
筋,肝之所主的风气也。缩,收也,减也。该穴名意指督脉的天部水湿风气在此散热缩合。本穴物质为中枢穴传来的天部阳热风气,至本穴后此阳热风气散热缩合,风气的运行速度收而减慢,故名。
筋缩穴,属督脉。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筋缩穴在第9椎节下间,因其脉气与肝俞相通,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因名筋缩。
穴位含义:督脉的天部水湿风气在此散热缩合。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缓行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督脉传于至阳穴。
取穴
取穴方法:筋缩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息风定志。
主治疾病:胃痛,黄疸,四肢不收,癫狂,惊痫,抽搐,脊强,背痛,筋挛拘急。
穴位配伍:
筋缩配角孙、瘛脉,治小儿惊痫、瘛疭、角弓反张。
筋缩配通里,治癫痫。
筋缩配水道,治脊强。
筋缩配阳陵泉、行间,可熄风止痉、通络止痛,治筋挛拘急、四肢不收。
筋缩配大敦、足三里,可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治胃痛。
筋缩配大椎穴、人中治小儿惊痫。
筋缩配悬枢穴、脊中穴、中枢穴治胃痉挛。
筋缩配太冲、合谷,治抽搐。
筋缩配中渚、阳陵泉,治脊背强痛。
筋缩配太冲、百会,治眩晕。
筋缩配印堂、鸠尾、腰奇,治癫痫。
临床运用:现今常用于治疗胃痉挛、胃炎、癫痫等。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艾条灸5-15分钟,艾炷灸3-5壮。
因名求义,可治挛缩之症
腧穴的命名有一定的含义:或取类比象,以明腧穴部位气血流注之状态;或借生物之名,以喻穴位解剖部位的形状;有的直接以腧穴之主治命名,如睛明、光明等,可使人目睛明亮,恢复视力。筋缩穴的命名当有后两种含义。如《医经理解》中说:“筋缩在九椎节下间,是背筋伸缩处也”,指明其解剖部位当是背筋伸缩的部位。
筋缩穴的主治在《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狂走癫疾,脊急强,目转上插,筋缩主之”。指出筋缩穴可治疗癫痫等引起的背筋挛缩之症,即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后代大多医家也都沿袭这一主治规则。
《孔穴命名的浅说》中,释筋缩穴名时即据此而来:筋缩,因其治狂痫之强直性痉挛,穴主挛缩,筋缩,因以为名。
《循经考穴编》也说:“筋缩,主癫痫,心疼脊强”。
据位究性,当主诸筋之病
筋缩穴在第九椎节下,而两旁就是足太阳膀胱经之肝俞穴。背部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的部位,肝主筋,肝病则会出现筋病挛缩或弛缓。因筋缩主挛缩之症,且部位与肝俞相近,故一针两穴的透刺法,可疏调肝气,筋病自能缓解。正如《会元针灸学》所说:“因肝俞在九椎下两旁,肝主筋,其短筋总系于腰脊,联筋络肝,故名筋缩”。
《经穴释义汇解》亦云:因其(筋缩)脉气与肝俞相通,肝主筋,肝病则筋肉挛缩,穴主挛缩,故名”,都说明筋缩穴与肝俞部位邻近,与肝经气相通。筋缩穴可主治肝病而致的诸筋病变。
在《循经考穴编》中,扩大了筋缩治疗筋病的范围:“筋缩,主手足不收或拳挛不举,怒气伤肝,皮黄气闭,由此,则筋缩疏调肝气之功愈明”。
按摩手法:用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每次3-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