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家老爷给人体的穴位取名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同时又对其所起的作用,有着画龙点晴的提示:
- 鱼际穴,属手太阴肺经,穴在拇短展肌、指对掌肌之边缘,其处肌肉丰隆,形如鱼腹,又当赤白肉相合之处,故谓之鱼际。
- 鱼腰穴,属经外奇穴,眼眉形状如鱼,鱼中央的部分叫鱼腰,穴在其中点,故名鱼腰穴。
- 伏兔穴,属足阳明胃经,穴在骨直肌肌腹中,其处肌肉隆起如伏卧之兔,故名伏兔。
- 犊鼻穴,属足阳明胃经,穴在膑韧带外侧凹陷中,犹如牛犊鼻孔,故名犊鼻。
- 鸠尾穴,属任脉。穴在剑突下方,因胸骨剑突形似斑鸠之尾,故名鸠尾。
多么可爱的鱼儿,兔儿,鸟儿,牛儿,整天在我们的身上欢腾雀跃,更是我们的贴身御医,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1、鱼际穴
鱼际穴,属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五输穴的荥穴,五行属火。鱼即鱼类,际即边际,掌中屈拇肌隆起似鱼,此穴处其边,故名鱼际。
际,边际也。凡两合皆曰际。穴在拇短展肌、指对掌肌之边缘,其处肌肉丰隆,形如鱼腹,又当赤白肉相合之处,故谓之鱼际。
际,边际。因此穴在拇短展肌,拇指对掌肌之边缘,又此处肌肉丰隆,形如鱼腹,又当赤白肉际相会之处,故名。
鱼,水虫也,象形。
《说文解字》
《类经·经络类》:“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注:“手足掌两旁丰肉处皆谓之鱼。”际,合边之义。
《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
吴崑注:“凡手足黑白肉分之处,如鱼腹色际,皆曰鱼际。”此穴在手拇指本节后,掌内侧丰肉际,形如鱼腹,古称此处为鱼,或手鱼。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云:“手太阴之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因名本穴为“鱼际”。杨上善谓:“水出井流而动也,脉出指流而上行,大指本节后象彼鱼形,故以鱼名之,赤白肉畔,故曰鱼际也。”
张隐庵:“有如鱼腹,因以名之。”盖谓鱼处之边际也。杨上善曰:“腕前大节之后,状若鱼形,故曰手鱼也。”以邻近而得名。
鱼际。鱼,水中之物也,阴中之阳也。际,际会、会聚也。该穴者,水中之阳聚集也。本穴气血为太渊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由于肺经经水经过列缺穴的分流,太渊穴的失散,因此传至本穴的地部经水已较稀少。而本穴所处为西方之地,地性干燥,故其经水吸收脾土之热后大量蒸发上达于天。鱼际之名即是意指穴内气血由阴向阳的这种主要变化,故名。
鱼际穴,又名板门穴,主治孩子们的消化不良病症。
鱼际,清肺热、利咽喉
鱼际为手太阴肺经之荥穴,“荥主身热”,所以本穴具有清肺热的特点,凡外感风热、燥热伤肺,或阴虚内热、热伤肺络等所导致的病证,均可取鱼际治疗。
鱼际有理气利咽作用,主治咳嗽、咯血、失音、喉痹咽干、乳痈、肘挛。
作用功效:清肺泄热,利咽止痛。
主治病症:肺结核、咯血、哮喘、咽喉炎、扁桃体炎、发热、头痛、头晕、心动过速、失眠、多汗症、小儿疳积等。
按摩手法:按摩时,可以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在鱼际穴附近上下推动,或双手鱼际穴互相敲击,至掌侧发热即可。按摩的次数根据身体状况决定,一般每天1—2次,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久病体虚及患慢性病的人,可适当增加按摩次数,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不必急于求成。
2、鱼腰穴
鱼腰穴,经外穴名。《奇效良方》云“在眉中间是穴”,别名:眉中;吊睛。
鱼腰穴,眼眉形状如鱼,鱼中央的部分叫鱼腰,本穴位于其中点,故名“鱼腰穴”。
作用功效:镇惊安神、明目利窍、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主治病症:目赤肿痛、眼睑下垂、近视、急性结膜炎等眼疾。
按摩手法:用食指在眉毛处以画圈的方式进行轻揉按摩,直至眉毛处感觉到热为止。
3、伏兔穴
伏兔穴,别名外勾、外丘。属足阳明胃经。伏即俯伏,兔即兔子,穴位局部肌肉隆起,在特定体位下形如伏兔,故名伏兔。
伏,卧伏也。穴在骨直肌肌腹中,其处肌肉隆起如伏卧之兔,故名伏兔。
伏,有覆义,面向下卧。兔,动物名。《针灸大成》谓:“膝上六寸起肉处,正跪坐而取之,以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之状。”人当跪坐之时则腿足之气,冲至两膝以上,则两腿股直肌,肌肉绷急,推捏不动,犹兔之牢伏也故穴名伏兔。
伏兔穴,“伏”,停伏、降伏的意思;“兔”,五行中属卯木,喻风。“伏兔”的意思就是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
作用功效: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散寒止痛。
主治病症:膝关节炎、下肢瘫痪、下肢痉挛、荨麻疹、脚气、腹股沟淋巴腺炎等。
按摩手法:按揉伏兔最好采取指压带揉动的方式,每个点按压时间约3分钟,可缓解腰膝疼痛、下肢酸软麻木、腹胀、足麻不仁等症。
4、百虫窝穴
百虫窝,属经外奇穴,百,基数词,众多之意:虫窝,致病之虫类寄居之处。此穴有驱虫止痒之功,故名。
百虫窝穴,位于大腿内侧,髌骨的内侧端上3寸,(正好在脾经的路线上,髌骨的内上缘向上,直上大约有两指宽的),即脾经血海穴上1寸,正坐屈膝或仰卧取之。
作用功效:驱虫止痒,活血祛风。
主治病症:荨麻疹、疳积等。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指腹按揉3-5分钟。或用手掌心的劳宫穴对着百虫窝来回按摩。
5、鹤顶穴
鹤顶穴,属经外奇穴,位于膝上部,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
作用功效:祛风除湿,通利关节。
主治病症:膝痛、腿痛、下肢麻痹、瘫痪等。
按摩手法:用手心中的劳宫穴对着鹤顶穴来回按揉,时间3-5分钟。
6、犊鼻穴
犊鼻穴,俗称外膝眼。属足阳明胃经。犊即小牛,鼻即鼻子,穴在髌韧带之侧,韧带形似小牛之鼻,故名犊鼻。
犊,牛子也,即小牛。穴在膑韧带外侧凹陷中,犹如牛犊鼻孔,故名犊鼻。膝眼,在膝头骨下,两旁陷者宛宛中。原指有内外两穴,现以犊鼻称外膝眼,在内侧者称内膝眼。
《说文》:“犊,牛子也。”鼻指呼吸兼嗅觉器官。足阳明胃经属土,以其牛为坤为地,穴当膝髌骨旁,是处形同牛鼻。
《医宗金鉴》:“此处陷中两旁有空,状如牛鼻。”因名犊鼻。
犊鼻穴,“犊”,是指小牛、脾土;“鼻”的意思是指牵牛而行的上扪之处。
“犊鼻”的意思是说此处穴位的地部脾土微粒被流过的胃经经水带走。
犊鼻,祛风化湿、疏利关节
犊鼻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
犊鼻有通经活络、疏风散寒、消肿止痛之功,是治疗膝关节疾病的常用穴之一。
作用功效:祛湿散寒,通利关节,活络止痛。
主治病症:膝关节炎、膝盖部神经痛或麻木、脚气等。
按摩手法:
用手掌小鱼际敲击3~5分钟,长期敲击,可改善下肢麻痹、屈伸不利。
揉按犊鼻5分钟,可减轻剧烈运动造成的膝关节疼痛。
用中指指腹按摩犊鼻穴,每次3~5分钟,可以改善膝部疼痛、酸软等症。
7、鸠尾穴
鸠尾穴,属任脉。鸠尾是任脉的络穴,膏的原穴。鸠即鸠鸟,尾即尾巴,胸骨剑突形如鸠鸟之尾,此穴在其下,故名鸠尾。
鸠,鸟名,即斑鸠。穴在剑突下方,因胸骨剑突形似斑鸠之尾,故名鸠尾。
鸠为布谷鸟之别名,性喜聚居,故称多人施工为鸠工。古者仲春献鸠以养国老,仲秋授年老者以鸠杖,云鸠性不噎。穴在胸骨剑突下。肋骨分歧,如张两翼,剑突中垂,有如禽尾,不曰他鸟之尾,而必喻以鸠鸟之尾者,以鸠鸟之尾常垂善蔽也。中医称剑突为蔽骨,以其掩蔽膈肌也,《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鸠尾心前穴名也,其正当心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鸠鸟尾形,故以为名也。”
鸠尾穴,鸠者鸟之一种,其习性特征与鹃相近,鸠与鹃最大的不同之处即是不自营巢,而是在其它同类鸟巢内下蛋并由它鸟代为孵化。尾者余也,指鸠鸟余下之物。鸠尾名意指任脉热散的天部之气在此会合。本穴物质为任脉热散于天部的浮游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此气如同鸠鸟之余物一般,故名鸠尾。
鸠尾穴,安心宁神、宽胸定喘
鸠尾穴有宽胸化痰、和胃降逆、清热熄风作用。
鸠尾穴有和中降逆、清心化痰之功。
作用功效:宽胸化痰,和胃降逆,清热息风。
主治病症:心绞痛、癫痫、呃逆、精神病、哮喘、心包炎、支气管炎、急性胃炎、神经衰弱、扁桃腺炎、喉头炎、肺气肿、肋间神经痛等。
特效按摩:经常用四指叩击鸠尾穴,可使皮肤富有光泽,气色饱满,精神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