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病变与五行以及季节的关系
由于生克关系的存在,五脏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平衡。但是在病理情况下,当某一脏器组织有病,就会对其他脏器组织产生影响,这种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叫做传变。以五行学说认识五脏病变的传变,能概括成相生关系的传变和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个方面。
- 母病及子又叫做“母虚累子“,是指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如木生火,肝木为母,心火为子,当肝阳上亢发展至一定程度,就可能使心火亢盛而致病。
- 相反,心血不足,累及肝血亏虚,从而导致心肝血虚;或心火旺盛,引动肝火,从而形成心肝火旺之证。心病及肝.这就是子病犯母。
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
相乘,也就是指相克太过的一种病证。相克太过主要包括两方面:一种是一脏功能太过强大,导致被克一脏受到过分制约;另一种情况是被克的一脏功能太过虚弱,无法承受“克我”之脏的制约,而出现相对制约太过的情况。比如,就肺金和肝木之间的相克关系来说,前者为“金乘木’,后者为“木虚金乘”。
相侮又叫反侮,是反克的一种病证。相侮的形成包含两个方面:一种是由于一脏功能太过强大,不仅不受“克我”一脏的制约,反而对“克我”一脏进行反制约;另一种情况就是由于一脏的功能低下,丧失了制约对方的能力,反而受到“我克”的一脏的制约,从而导致反克情况的出现。这两种相侮的原因都是由于一脏的不足和一脏的功能太过而引起的。例如,以肺金和肝水之间的相克关系而言.肺金本来能克制肝木.但是如果暴怒而致肝火亢盛.肺金不仅无力制约肝水.反而会受到肝火的反向克制.而出现咳逆上气、咯血等木侮金的症状,称为“木火刑金“。又如脾土虚衰不能制约肾水,出现全身水肿,称为“土虚水侮”。
脏腑之间的病理影响,都可以用五行的母子关系及乘侮关系加以说明。但是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还与脏腑的虚实、病邪的性质以及治疗护理等有密切的关系,并不一定都是按照这样的规律来传变的,所以不能生搬硬套。
中医认为,五脏和四季也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肝属春,心属夏,脾属长夏,肺属秋,肾属冬,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保持人体健康的根本。而这种“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中,最明显的就是人体五脏与四季盛衰之间的一致性。如果这种一致性被破坏,身体很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 肝:春季肝气最旺,气血容易上逆,因此春季多发肝病。
- 心:夏季心气最旺,心火容易亢盛,因此夏季多发心病。
- 脾:长夏时节应于脾气,脾喜燥恶湿。长夏最大的特点是湿气大量,脾脏最怕湿邪来犯,因此长夏多发脾病。
- 肺:秋季是肺最脆弱的时候,到了秋季,肺脏最累也最容易受外邪所伤,因此秋季多发肺病。
- 肾:冬三月,人体都处在肾的功能影响之下,人体能否适应冬天的气候特点,主要看肾脏是否健壮,因此冬季多发肾病。
五脏的生理功能因五行的的生克关系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当五脏中某个脏器发生病变时,必然会引起人体内脏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可以反映到体表相成的组织器官,在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多方面出现异常变化。由于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等皆有特定的联系,因此,在诊断疾病时,可以综合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资料,然后再根据五行归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就可以推断病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洪数者,可诊断为心火;脾虚病人,面见青色,为木盛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旺乘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