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厥阴肝经经穴:曲泉穴

穴位解析释义

1、曲泉。曲,隐秘也。泉,泉水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云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膝关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大量的水湿如隐藏于天部之中,故名。

2、肝经合。合,会合也。本穴为肝经气血的会合之处,故为肝经合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肝经的水湿之气会合而成,性寒湿润下,表现出肾经气血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穴位含义:肝经的水湿云气在此聚集。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吸热后斜向下行阴包穴。

附注:肝经合穴。

取穴

曲泉穴 阴陵泉穴 膝关穴 人体穴位图

曲泉穴位于人体的膝内侧,屈膝,当膝关穴节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屈膝,在膝内侧横纹上方凹陷中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除湿降浊。

主治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白带,阴挺阴痒,产后腹痛,遗精阳痿,疝气,小便不利,头痛目眩,癫狂,膝膑肿痛,下肢痿痹。

穴位配伍:

  • 曲泉配丘墟、阳陵泉,治胆道疾患。
  • 曲泉配肝俞、肾俞、章门、商丘、太冲,治肝炎。
  • 曲泉配复溜、肾俞、肝俞,治肝肾阴虚之眩晕、翳障眼病。
  • 曲泉配支沟、阳陵泉,治心腹疼痛、乳房胀痛、疝痛。
  • 曲泉配归来、三阴交,治肝郁气滞之痛经、月经不调。
  • 曲泉配膝眼、梁丘、血海,有活血止痛的作用,治膝膑肿痛。
  • 曲泉配梁丘、血海、内膝眼、犊鼻,治膝髌肿痛。
  • 曲泉配中极、阴陵泉,有清利湿热的作用,治小便不利。
  • 曲泉配中极、阴陵泉、三阴交,治小便不利。
  • 曲泉配百会、气海,温阳益气,治阴挺。
  • 曲泉配中极、太冲、三阴交,治阴痒。

临床运用:现今多用曲泉穴治疗肾炎、肠疝、尿潴留、阴道炎、子宫下垂、前列腺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疗法:

曲泉穴的“曲”,既可以理解为“弯曲”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隐秘”之意。前者,就是因为其靠近膝关节弯曲的部位;
后者也是因为其位于膝关节内侧+关节弯曲,故而隐秘。肝经的气血在上行的过程中,通过膝关穴这个关卡后,继续上行时,再遇到了膝关节这个“障碍”,尤其是在股骨内侧髁这个“山头”之下,会形成一个“山坳”状的凹陷,气血因而在此会聚,故有“泉”之称。

以“曲”命名的穴位都很有意思,共通之处是在其前行的方向上,都会有关节或者骨头或者发际等阻挡,使得气血运行的轨迹发生弯曲改变,弯曲的地方,当然就比较不好找,就比较隐秘,这就是“曲”字的含意。而具体到曲泉穴而言,它的位置在膝关节内侧且是弯曲处,相对隐秘,故名。

并且所有的“泉”穴,皆是气血汇聚之处,这点大家在学习穴位时要特别注意。

在中医五行中,肝主木,肾主水,水生木,又有肝肾同源之说,因此,对于曲泉穴来说,它是一个肝肾双调的穴位。

调治肝肾阴亏的曲泉穴

曲泉是肝经之合穴,有肝肾双调的作用,那它是如何实施的呢?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脾经的阴陵泉这个穴来帮助理解。

这两个穴有什么特点?

这两个穴都在膝盖内侧,只不过阴陵泉在在膝盖“屈膝内侧横纹端“的靠远端,而曲泉则是在“屈膝内侧横纹端”靠近端。前者遇到的是胫骨内侧踝,而后者是股骨内侧髁,并且二经均为自下而上循行,当遇到“内侧髁”这个大“陵”之后,都会形成一个气血的沉降,故都有“泉”之命名,并且均为各经的“合穴”。

在12正经中,足三阴,即足太阴脾、足厥阴肝和足少阴肾,全部都是自下而上循行的,换言之,都属于回流的,由于受地心引力的影响,这个回流过程往往会变得相对困难,它尤其是需要肌肉的强力收缩,来推动静脉瓣一层层的挤压将气血上传。

人体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肌肉力量越来越萎缩,同时经络越来越堵,导致这种回流越来越差,最明显的就是下肢的肿胀,当气血无法正常回流时,肝无法藏血,脾无法统血,肾无法造血,这就是肝肾阴亏的表现,也是“是许多疾病发展到后期阶段的证候”。

曲泉的“曲”就是肝,因为肝五行属木,木曰曲直,所以“曲”即代肝,“泉”指水,肾属水,有了水,树木才能正常生成,可见,肾为肝之母,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想要补肝,先要补肾,刺激曲泉,可以起到补肾的效果。

按摩手法:以大拇指垂直按压同侧曲泉穴,两手同时进行,每次3~5分钟。

本文系多方汇总,以作为自己保健参考之用。若疏忽而侵权,烦请知会,将立即删除。
(1)
上一篇 2022年3月1日 下午3:46
下一篇 2022年3月2日 上午11:23

相关推荐

  • 足厥阴肝经经穴:足五里穴

    穴位解析释义 足五里穴又名五里穴。 足,指穴在足部。五里,指本穴气血的作用范围如五里之广。本穴物质为阴廉穴传来的冷降水湿及水湿风气中的脾土尘埃,至本穴后由天部归降地部,覆盖的范围如五里之广,故名。 穴位含义:肝经的冷降水湿及脾土尘埃在此覆盖五里之广。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风气及随风气中吹带的脾土尘埃。运行规律:由天冷降归于地部。 取穴 足五里穴位…

    2022年3月2日
  • 中医穴位归纳:2个带“二”的穴

    以数字”2“命名的穴位有2个: 大肠经:二间 经外奇穴:二白 二白穴的“二”为数量词,属经外奇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的两侧,一侧有2穴。 二间穴的“二”有两个意思。第一概数,在此表示较小之意。第二为排列次序,是手阳明大肠经五输中的第二荥穴,五行属水。手阳明大肠经之所溜,位于“商阳”穴之次,在手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的间陷中,故名二间。 二间…

    2022年6月27日
  • 中医穴位归纳:3个玉穴

    温馨提示:以“玉”命名的穴位,涉及2条经脉的2个穴位,外加1个经外奇穴: “玉”,金性、器物,肺金之气也。“玉”字皆为肺金之意,也就是疏布气血的意思。 玉枕穴 玉枕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玉即玉石,枕即枕头,古称枕骨为“玉枕骨”,穴在其处,故名玉枕。 枕骨之两旁突起者,称“玉枕骨”,穴当其处,故以为名玉枕。 玉,本指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亦为尊贵之辞。枕,此处指玉…

    2022年7月11日
  • 足厥阴肝经经穴:蠡沟穴

    穴位解析释义 蠡[lí]沟穴又名交仪穴。 1、蠡沟:蠡[lí],瓠瓢也,此指穴内物质如瓠瓢浮于水中飘浮不定之状。沟,沟渠也,此指穴内物质运行循一定的道路。该穴名意指三阴交穴传来的温湿水气由本穴别走足少阳胆经。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分配而来的温湿水气,因其性温,既无上升之力又无沉降之能,温湿水气在天部层次如漂浮不定之状,但由于其温度及所处的天部层次与胆经相近,因此…

    2022年3月1日
  • 督脉穴位:至阳穴

    穴位解析释义 1、至阳。至,极也。阳,阳气也。该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阳气。本穴物质为筋缩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督脉络脉所传之热而化为天部阳气,穴内气血为纯阳之性,故名。 至阳穴,属督脉。别名肺底。至即到达,阳为阴之对,此穴在第七胸椎下,与横膈平,经脉至此已从膈下的阳中之阴到达膈上的阳中之阳,故名至阳。 至,达也,又极也。穴在第七椎节下…

    2022年5月20日
  • 足少阳胆经经穴:肩井穴

    穴位解析释义 肩井穴别名肩解穴、膊井穴。 1、肩井。肩,指穴在肩部也。井,地部孔隙也。肩井名意指胆经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故名肩井。 肩井穴,属足少阳胆经,位于肩胛区,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 肩井穴这个“肩“字,是一个方位词,指的是穴位所在的位置在肩部…

    2022年4月8日
  • 经外奇穴:印堂穴

    穴位解析释义 印堂穴,属经外奇穴,2006年9月18日发布的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代替GB12346-1990)中,印堂归至督脉;出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别名曲眉、光明穴。位于人体额部,在两眉头的中间,布有滑车上神经的睑上支,两侧有额内侧动、静脉分支。 取穴 在前额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两眉毛连线中点处即是该穴…

    2022年6月15日
  • 五脏六腑分别指什么?五脏六腑分别具备什么功能?

    我们都知道,“五脏六腑”是一个成语,就是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但真正能说出五脏六腑都有什么的人却很少。五脏六腑的作用是怎样?五脏六腑的功能是怎样?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一一细说。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五脏就是指:心、肝、脾…

    2021年12月23日
  • 中医穴位归纳:2个”满”穴

    温馨提示:带“满”字的穴位有二个,足少阴肾经的四满穴和足阳明胃经的承满穴。凡带“满”字的穴位,都处于身体的柔软的地方,只有软的地方才有可能承受更多的经水,肉陷也浅,经水一注即满。 承满穴 承满穴,属足阳明胃经。承即承受,满即充满,穴平脐上5寸,胃纳水谷达此高度,已经充满,故名承满。 承满穴在不容穴下方,内应胃之上部,言承受水谷之量至此已充满。又主心下坚满,故…

    2022年5月28日
  • 任脉经穴:玉堂穴

    穴位解析释义 玉堂穴别名玉英穴。 1、玉堂。玉,金之属也,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天部之气。堂,厅堂也。该穴名意指本穴聚集的为任脉天部的凉性水气。本穴物质为膻中穴热胀上行的热燥之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冷缩而为凉性水气,且为聚集穴内,故名。 玉堂穴,属任脉。玉堂即宫殿,此穴在相当于心脏部位,故比之为玉堂。 玉,玉石也,又贵称也。堂,指殿堂。穴居心位,心为君主之官,…

    2022年6月1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