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解析释义
水道,即水液通行的道路。本穴物质为大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由本穴循胃经向下部经脉传输,本穴为胃经水液通行的道路,故名。
水道穴意义:胃经经水在此循经下流。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胃经下传归来穴。
取穴
取穴方法:水道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快速取穴:仰卧,从肚脐沿前正中线向下量4横指,再水平旁开3横指处即是。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传输胃经的地部经水。
主治病症: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痛经,不孕,疝气。
穴位配伍:
- 水道配三阴交、中极穴,治痛经。
- 水道配三焦俞、关元俞,治尿痛、尿急。
- 水道配筋缩穴,通经活络,治脊强。
- 水道配水分、阴陵泉,治全身水肿。
带下
主穴:带脉、中极、白环俞、三阴交、阴陵泉。
配穴:肾虚者,配关元、肾俞;脾虚者,配气海、足三里、脾俞;湿热下注者,配水道、次髎、行间。
方解:带脉穴固摄带脉,调理经气;中极可利湿化浊,清理下焦;白环俞助膀胱之气化以化湿邪;三阴交健脾利湿,调理肝肾以止带;阴陵泉健脾利湿以止带。
临床运用:肾炎、膀胱炎、尿潴留、卵巢炎等。
养生保健
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10分钟,一天一次,可治疗小腹胀痛、胀满不适等病症。
按摩法:
道,通道也。穴有通调水道,使水液渗注于膀胱之功,故名水道。
水,水液,水津。水为地之阴气,五行之一。道,大道,道路,通道。《黄帝内经素问》:“巨阳者,诸阳之属也。故为诸阳主气也。”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本穴当膀胱上系,功在治水,故名水道。
又《黄帝内经素问》所云“中渎之府”者,乃统言水之大意也。《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载:“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此穴在脐下3寸,“关元”穴之旁2寸,位处下焦,膀胱之所。《甲乙经·卷九》:“三焦约,大、小便不通,水道主之。”此穴有通便利水之功,故依其主治而喻名为水道。
水德乃长养万物之大道,水道穴处适当膀胱,为水之通路,本穴能行水利尿,主治膀胱热结,小便不通,或膀胱虚寒,痛引阴中。《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膀胱有寒,三焦结热,小便不利。”
按摩手法:
仰卧,用中间三指按揉水道穴1~3分钟,可以治疗痛经、不孕等妇科疾病。
用拇指指腹点按1~3分钟,长期按摩,可改善小便不利、痛经等。
用双手大鱼际揉按水道穴,每次1~3分钟,对湿热下注之小便淋漓涩痛,或小便不利、小腹胀痛、腹水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