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解析释义
风池穴别名:热府穴。
1、风池。风: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风气。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内物质富含水湿。风池名意指有经气血在此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脑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外部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输散于头颈各部,故名风池。
2、热府。热,指本穴气血性热温高。府,府宅也。热府名意指本穴气血的变化为受热膨胀。
3、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传输胆经,同时亦输向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 穴位含义: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受热胀散的阳热风气。
- 运行规律:循胆经输向头之各部及外走阳维脉。
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位于项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胆经的风池穴和膀胱经上的天柱穴距离很近,且几乎在同一水平位上,区别就在于风池相对靠外,而天柱相对靠内。
风池穴的“风”,当阳气解读,因为只有阳气充足了以后,才能霍霍生“风”;而“池”则作气血仓库讲。因为风池穴刚好处于头颈交接的位置,也就是头骨硬的部分和脖颈软的部分交接处,但凡这种地方,都是气血汇聚处。
取穴
取穴方法: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或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是。)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壮阳益气。
主治病症: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鼻渊,耳聋,口眼歪斜,热病,感冒,瘿气,失眠、宿醉等。
风池的功效为“壮阳益气”,这有可能与其靠近枕骨的边缘枕乳缝有关。因为足少阳胆和阳维脉都属于阳经,气血物质丰富,火力十足,所以刺激它,可以让瘀积在头颈部的气血向周边散开,从枕骨枕乳缝入脑后,可开窍醒脑明目,也可同时调理阳维脉的问题,可谓一箭双雕。
穴位配伍:
- 风池配大椎、后溪,治颈项强痛。
- 风池配睛明、太阳、太冲,治目赤肿痛。
- 风池配上天柱、足三里、三阴交,对突眼症有一定的疗效。
- 风池配液门、鱼际,治急性喉头炎。
- 风池配合谷,治偏正头痛。
- 风池配风池、血海、百虫窝,治荨麻疹。
- 风池配大椎、可预防脑梗、脑血栓。
- 风池配大椎、心腧、虎门、环跳、肾腧、尾强,可调理高血压。
临床运用:现今常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神经衰弱、癫痫、感冒、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出血、鼻炎、颈椎病、失眠、肩周炎、脑卒中、半身不遂、吞咽苦难等。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风池穴治疗风寒感冒
风池穴就是一个头颈(硬软)交界处的气血汇聚点,是一个气血仓库,因此这个地方一定不能受寒,一旦受寒了,寒则凝,气血就无法上头,人就会感觉头痛,并且肩颈不舒服,也正因为如此,在寒冷的季节,人们出门的时候,除了戴帽子,还要系围巾,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给包括风池穴在内的头肩颈处部位保暖。
除了预防风寒感冒,风池穴同样也有缓解视疲劳的作用。因为肝开窍于目,目受血而视,肝胆互为表里。作为胆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风池穴是位于头颈部交界出的气血仓库,刺激它,有助于让气血上达头部,给末梢的眼睛提供充足的气血,所以在眼保健操中,按揉风池穴,是很重要的一节。
按摩手法:
- 先用右手拇食指岔开,分按两侧风池,两指同时用力一捏一松25下;换左手捏拿风池25下。
- 用两拇指分按两风池,余四指抱头,两拇指同时用力揉捻旋转各50下。
- 用力旋转按揉,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日1~2次,每次100下,有祛风解表之功。
- 自行按摩时,以双手的拇指分别抵住两边穴位,其余手指可包盖住头部,用力按压4~5次。或者由他人以拇指、食指抓住两侧风池穴,向头的内部方向按压,并上下滑行头部按摩。
- 以食、中指一起按摩风池穴,联合嘴唇正下方的凹窝承浆穴按压之,另取手掌根部末端圆形小骨前方凹陷处神门穴,能够放松颈部肌肉、缓解头痛和紧张。
- 以两手指罗纹面,紧按风池穴部位,用力旋转按揉几下,随后按揉脑后,做30次左右,以有酸胀感为宜,此法能对安神催眠较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