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解析释义
下,与上三髎穴相对所处为下也。髎,孔隙也。下中髎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下髎穴,属足太陽膀胱經。下为上之对,髎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穴所在,本穴位居最下,故名下髎。
髎,指髎骨,即骶骨。穴在骶骨第四孔中,居下,故名下髎。
下,对上而言,有低下之义。此穴在第4骶后孔中,位於上、次、中髎之下,故名下髎。
注意:上、次、中、下髎四穴的主治病证基本相同,其功用为通行水液,在治病取穴时当按不同情形对证取穴。以上四穴中上髎穴调节的经水量大,用时当为体表大寒或体内大热之状,而下髎调节的经水量最小,用时当为体表微寒或体内微热之状。其余类推。
穴位含义: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取穴
取穴方法:下髎穴位于人体的骶部,当当中髎穴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主治疾病:腹痛,便秘,小便不利,带下,腰痛。
穴位配伍:
- 下髎配长强、承山,治便血。
- 下髎配丰隆、支沟,治气滞便秘。
- 下髎配足三里、天枢,主泄泻。
- 下髎配长强、承山、会阳,治大肠实热之大便下血。
- 下髎配大肠俞、脾俞、足三里,治慢性肠胃炎。
- 下髎配肾俞、三焦俞、脾俞、委阳,治肾虚小便不利。
- 下髎配天枢、大肠俞、脾俞,治胃肠气滞之肠鸣泄泻。
- 下髎配肾俞、关元、命门、足三里,治肾阳虚腹痛、泄泻。
- 下髎配肾俞、膀胱俞、关元、中极、三阴交,治肾虚白带过多、痛经、崩漏。
- 下髎配肾俞、中极、次髎、三阴交,治痛经。
- 下髎配筑宾、太溪,治痛经崩漏。
- 下髎配风市、昆仑,主治腰痛。
- 下髎配腰阳关、命门、肾俞、委中、风市、昆仑,治经脉痹阻之腰痛、下肢痿痹。
临床运用:治疗腰疼、腰骶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月经不调、子官脱垂、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白带过多、淋病、睾丸炎、卵巢炎、催产、引产、下肢瘫痪、小儿痳痹后遗症、便秘、尿潴留、呕吐、衄[nǜ]血等症。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下髎穴,补益下焦,强腰利经
本穴邻近于二阴,故常配合其相关腧穴治疗前后病、妇科病及腰部病。
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穴,一侧4穴,两侧共8穴,合称“八髎穴”。均有理下焦、健腰腿之功,是治疗妇科、二阴疾患及腰痛的常用穴。《针灸大成》谓:“八髎总治腰痛,兼治疝气、淋浊、带下、月经病、二便不利等局部之病。”上髎平于关元俞,次髎平于小肠俞,中髎平于膀胱俞,下髎平于中膂俞,故各髎所治之症,均与其所平之俞功能略同。
按摩手法:最好采用叩击法,将手握一个空拳,用拳背这个位置去叩击腰骶部,双手可以同时叩击,叩击的力量一定要大点,有明显的声音出现,刺激它,才可能通过骶神经孔,传递到盆腔里面去,来刺激里面的脏腑。
特效按摩:在八髎附近找到痛点按揉,或每天擦热八髎穴,可治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