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常说我怕冷,但又容易上火,即使没吃上火的食物也会上火,怎么办”。这就是我们常见的上热下寒。
其实人体内也要寒热对流才是,只有寒热之间形成对流,热的地方才不会长期上火,寒的地方也不会长期寒凉。
火向下移需要借肺、胃之气的下降力量,特别提醒这是往右边下降的。也许你们会问,这中医的肝怎么在左边啊,解剖可是在右边,中医说的是肝气,是肝的功能,是一个功能系统,不单是那个脏器实质。
中医是怎么理解上热下寒的?是怎么得来的呢?
上热下寒在于中焦阻断,不通所致。
《灵枢·刺节真邪》:“上热于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为什么会出现上热下寒呢?按照中医上的理论,就是由于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有些朋友不知道中焦是什么?中焦就是我们的脾胃。我们通常说的补中益气,补的就是脾胃的气。中焦脾胃是五脏六腑的中心,其他脏腑都要围绕着它转,所以中焦一旦出了问题,其他脏腑也都会跟着倒霉。心火要下来必须要经过中焦脾胃这个要道,肾水要上去也必须要经过中焦脾胃这个要道,所以打通中焦要塞是调理上热下寒的当务之急。
那么中医对于中焦不通到底怎么调理?
首先我们一定要记住一点:上热下寒并不是你真的阳虚得厉害,而是身体里的火没有被利用起来。真正阳虚的人全身都会是一片寒凉的迹象,而不仅仅是下半身。因此我们按照我国古代名医张仲景给的思路:打通我们的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这样上下对流,自然就上不热下不寒了。
打通中焦脾胃是扶正,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引火下行是祛邪,扶正祛邪双管齐下,既治标又治本。
《金匮玉函经二注》:狐惑病谓蚀上下也,虫生于湿热败气瘀血之中,其来渐矣,遇极乃发,非若伤寒一日而暴病者也。病发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欠安者,皆五脏久受湿热,伤其,卫不内入,神不内宁故也。更不欲食,恶闻食臭者,仓廪之府伤也。
我们来看张仲景的方法
第一种甘草泻心汤:
要想打通中焦,首先要建中,要固住脾胃的正气,张仲景用健脾养胃的原则。
中焦有邪气怎么办?比如湿气比如积食比如有痞块,那么就采用降逆的原则,胃气以降为和。
上面有虚火又咋整?不怕,就采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炎抗菌的方针的原则把上焦的火清掉,还可以把阻塞中焦的痞块、结节等一切绊脚石扫除。
这个方法有升有降,有守有攻,有温也有凉。不像有的大夫一看见上火就只用凉,结果火暂时去掉了,很快就反攻,而且比上次更猛,频率也越来越多,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让患者苦不堪言啊。
第二种半夏泻心汤和第三种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三种方法的适用症状
这三个泻心汤都是调理中焦不通、上热下寒导致的一系列症状的,那三个方子的区别在哪呢?
如果你上热下寒伴随着脾胃虚弱,就用第一种方法;
如果你上热下寒伴随着痰特别多,就用第二种;
如果你上热下寒伴随着胃寒,就用第三种;
以上就是中医对上热下寒的理解以及调理方法,相信中医的都知道,中医看病绝不是固定的,而是要根据病情辨证论治,因地适宜因人而异,特别是碰到疑难病症,如果没有辩证清楚是绝对看不好的,何况中医本来就有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大家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