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白露,白露节气如何养生

2019年9月8日星期日。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白露

24节气 白露节气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正如《礼记》中所云: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节气至此,白昼阳光尚热,水汽蒸发,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因而得“白露”美名。

夏天阳气会上升到极点,盛极则衰。立秋后,阳气下降,阴气渐渐上升。虽白天阳光尚热,但清晨和夜晚会感到丝丝凉意。

中医认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春主肝,夏主心,长夏主脾,秋主肺,冬主肾。
内经曰:肺者 ,气之本 ,……通于秋气

肺主卫固表,是人体一身的屏障,肺与秋季相应,肺气盛于秋,表现为干燥、肃降能力增强,与夏去秋来的阳消阴长相应,肺卫之气也从夏季多走表逐渐收敛于内,所以,白露后肺卫宣发体表的能力相对夏季会减弱 ,正气虚弱故容易受外邪侵害。

秋季干燥,燥邪易伤津液,正气虚弱,加上津血缺乏,就会表现出口鼻干燥、皮肤干燥、干咳无痰或少痰,气喘胸痛,便秘,出鼻血,咯血或痰中有血等肺燥病。

白露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意思是:白露以后,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地面的水汽结露就开始增多了。

在这个节气,人们容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这就是典型的“秋燥”。饮食上要多吃滋润的食物,以润秋燥;起居上,昼夜温差大,秋捂要有度。

白露秋燥猛于虎,宜多吃滋润之物

白露一过,秋风萧瑟,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而肺“喜润而恶燥”,最易受燥邪伤害。

所以在日常饮食中,可以多吃百合、杏仁、燕麦、川贝、山药、银耳、甘蔗、马蹄、白萝卜、雪梨等白色食物,也可以多吃芝麻、蜂蜜、西红柿、乌梅等滋润食物,以益胃、养肺、生津。

白色食物 百合

还应多喝水,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另外,要少食辛辣之物,因为辛辣之物需要更多的津液来中和,会加剧秋燥。推荐一道美食和一道茶饮:

莲子百合汤

配方:莲子、百合各30g,精瘦肉200g。
做法:莲子、百合浸泡30分钟,精瘦肉洗净用水焯一下。莲子、百合、精瘦肉同入锅,加水煲熟,适当放枸杞、精盐调味。
功效:清润肺燥,止咳消炎。尤其适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莲子百合汤

杞菊银耳陈皮茶

配方:枸杞子15g,野菊花3-5朵,银耳15g,陈皮3g。
做法:每天上午开始,用热水泡,一直喝到下午。
功效:滋阴润肺,祛热清燥。

秋季养收,古人会在这个时候,吃些滋养的食材,借养收之势,为自身储备能量。没有了夏天的耗散,吃进去的食物精华和能量都存储在身体里,丰润了皮脂,壮实了身体,以便更好地度过接下来的寒冬腊月。

但在现代,大部分人常年吃肥甘厚腻,肥胖、三高、胆固醇早已缠身,所以这个节气,就不需要再放纵口腹之欲,而是应该专注于减轻身体负担上。

山药 健脾养胃

在饮食上,可以多吃些清补的食物,如山药、芋头、小米粥、杏仁等,不给身体造成负担。那些啤酒、烤串、火锅相伴夏天的人们,可以吃点温性的食物,比如牛肉、羊肉等温暖脾胃,还可以多吃点萝卜、藕、梨等清火滋阴。

俗话说,“白露身不露”。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腿了。“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季还需要增加适时适度的耐寒锻炼,有助于提高冬季抗寒能力。

但是秋冻也要有度,尤其是平常就体虚、容易觉得手脚冰凉的人,早晚温差大就应该及时添衣,否则极易患上感冒等流行性疾病,但也不宜一下子添得太多太快。当然对于体质较强的人,还是不要过早加衣为好。

虽然秋天比较适合户外运动,但白露季节选择运动项目应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极拳、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爬山、游泳等。

老年人 泡脚

同时也要注重静养,早睡早起,闭目养神,睡前可泡泡脚,有助于祛湿防秋燥,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泡脚水温以40℃为宜,每次泡20~30分钟。泡脚后可涂抹润肤霜,防止脚底干裂。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健身运动——“笑”, 笑可以使肺吸入足量的清气,呼出浊气,加速血脉运行,能使心肺的气血调和,还能使胸肌伸展,增大肺活量。

所以,秋季要多开怀大笑,让人心情舒畅之余,还能强心养肺,何乐而不为。

原创文章,作者:sansdjk,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ejiankang.net/914.html

(0)
上一篇 2019年9月7日 上午11:50
下一篇 2019年9月9日 下午4:20

相关推荐

  • 立秋后肺“养不好”,麻烦不少,养肺润肺有妙招

    立秋+三伏,今年的立秋仍然是在闷热中度过的。 不过,虽然天气短期内还会很热,但立秋后的这股热不同于夏天。 除了一早一晚的凉风外,气候的逐渐干燥,也使肺脏变得脆弱。 大量临床数据发现,肺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它容易受内外因素损害,是秋季人体最易失守的防线。 肺“养不好”,麻烦不少 肺怕燥——干咳 立秋之后,气候逐渐转为干燥,易耗伤津液,故秋季常见口鼻干燥、干…

    2021年8月8日
  • 听听老祖宗说透人体疾病的根源

    本站的目的在于分享传统中医健康养生知识,我们只是把我们老祖宗的养生之道用更直白的方式表达出来,传播给大家,并且大家能正视自己的健康。这样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为什么我现在越来越注重养生了?因为现在不养生,老了养医生。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其实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总是习惯无顾忌地挥霍自己的身体。 《黄帝内经》讲:夫百病之始…

    2019年4月9日 冬季养生
  • 善待你的胃,并调养好它,生活才会有滋有味

    最近丈母娘的胃病又犯了,吃饭不香,睡眠质量也不好。这也是年轻时候犯下的“错”。年轻时总觉得咬咬牙就过去了,当时确实过去了,但是这笔账留到现在连本加利一起算就让人痛苦了。所以说你的自己身体犯下的错,迟早是要还的。 现代人都离不开一个“忙”字。由于长期处在急骤紧张的生活,吃不定时或经常一餐当两餐,导致很多人都患有胃病。 胃病不单影响健康与生活质量,面对自己喜欢的…

    2019年9月2日 养脾胃
  • 二十四节气之第14个节气–处暑,处暑节气我们该如何养生

    2019年北京时间8月23日18时2分迎来“处暑”节气。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所以有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

    2019年8月23日 秋季养生
  • 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立秋,立秋养生宜润燥养肺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孟秋,是指秋季第一个月,农历七月),丰收之际的到来。 每年8月7日到9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正如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2019年8月8日 养肺润肺
  • 出伏后温差大,这34天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我们应该如何预防

    今日出伏(昨天是超长三伏天最后一天),漫长的三伏天,正式走到尽头了。难熬的炎炎夏日随着伏天一起结束。 出伏后,昼夜温差变大,一天中气温跨度最大可能到10多度。老人们常说,“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 今天就有明显的感觉,伏天晚上6、7点外面的温度都很高,今天吃完晚饭出来感觉很舒服。 出伏后这段时间,也是心血管病的高发期。 从8月21日(出伏)开始到9月23日…

    2019年8月21日 养肺润肺
  • 夏天藏的“毒”,秋天赶快排!

    攒了一夏天的毒,在秋天,赶快排出来,为什么? 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苏凤哲的解释是:夏天的时候,骄阳似火,天气炎热,中医认为“热生湿”,湿热之邪作为“毒素”在体内潜藏下来,逐渐增多!而秋季主“收”,万物趋向于以收藏为用,”毒素”也容易在体内蓄积,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排泄,就会堆积在体内,导致各种疾病。 所以,秋天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

    2020年9月7日 秋季养生
  • 立秋后是养肺润肺的最佳时机,分享立秋食疗养生方法

    昨天是24节气的立秋,关于立秋养生我们讲了一部分: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立秋,立秋养生宜润燥养肺。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下立秋后的食疗养生。 随着秋的深入,立秋后白天虽然依旧炎热,但早晚寒气将渐盛,大家在避暑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早晚避寒。 经过盛夏的暑热熏蒸,此时正是身体恢复的最佳时机,若此时做好养生,便可以达到祛病延年的效果。 一、进补多吃“素三宝” 古时人…

    2019年8月9日
  • 秋收冬藏,秋天里请务必收好你的“阳气”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素问·生气通天论》 简单来说,阳气足的人生命强盛,而阳气不足的人则容易生病缩短寿命。秋分之后,天气开始变得寒凉,虽中午气温还比较高,但早晨和晚上温差是比较大,较易失去体内阳气,导致寒气侵体,使身体生病。那么在秋季我们该如何“藏好”阳气呢? 就要注意:尽量不要有这些损失阳气的习惯。 1、吃冰凉食物 虽然秋季天气凉爽了许…

    2019年10月1日 养肺润肺
  • 秋天干咳、皮肤干还乏力?或是秋燥作祟!这些解秋燥的方法,值得收藏!

    秋天天气燥热,人们容易出现干咳少痰、皮肤干燥、鼻咽敏感、大便不畅等症状。那么,该如何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呢?该如何防秋燥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巧喝茶解秋燥 以茶饮缓解较轻的不适症状或求养生之效,古已有之,缓解秋燥亦是可行。 任何茶饮都有限制,如“咽干咳嗽患者宜饮决明子茶”,以决明子甘苦微寒,合菊花、枸杞可起到散风热、清肝火、平肝阳的作用,但同样因其药性苦…

    2020年9月2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