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除湿气请记住这5点——少入、宣上、畅中、渗下、调气化

夏天就像桑拿天,又闷、又热、又潮、又湿。如果联合体内的湿气,来一招里应外合,人容易觉得全身上下哪里都不爽快,头发冒油、满脸油光、大腹便便、身体沉重……

关于湿气的问题,我们一直反复地讲。从春天,讲到了夏天。在现在的养生也都会大谈有关人体内的湿气问题。

可见,祛湿成了当今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古代的名医还在的话,大概都会考虑写上一部《伤湿论》的大作了。

有时对照湿气的表现,大部分人都对上几条。于是,大家身体力行尝试各种祛湿的方法,却从未真正摆脱这个难缠的家伙。

红豆薏米粥

因为生活中一边除湿,一边生湿,是我们常干的事。今天来一碗“祛湿名方”红豆薏仁汤,明天则酒肉穿肠过。刚从外面运动出了身汗,马上又到空调房里把汗收干。

中医讲,湿性黏滞,它就像橡皮糖一样,粘在体内,很难处理,化解它的时间也很长。所以祛湿,不是偶尔喝一两个祛湿汤、做一次运动就能解决的,要花时间慢慢来。

今年入夏,给大家理清理清祛湿的思路。大家把握好这些思路,融入到生活里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努力做到不要再为自己增加湿气。这样一边防止它壮大,一边祛湿,才能真正清理掉湿气,干干净净地度过夏天。

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和水,经过脾胃运化成水谷精微,再在肾阳推动,蒸腾气化,向上输布至肺,由肺将它们遍洒周身,滋养一身脏腑。

正常的水道周行,化而后升,升而后降。如果这其中运行出现异常,水液无法正确代谢,困于体内,久而久之,就成了湿气。

可见,食物和水的运化与脾、肾、肺最为紧密。理解了食物的运化原理,我们就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下面的“防湿”原则了。

祛湿原则

这里总结成了5点:少入、宣上、畅中、渗下、调气化。

少入
饮食有度、有节制

脾胃是最容易被我们“作”出问题的地方,所以祛湿,就要养脾胃。

脾胃就像是一台料理机,一下子加入太多的食物,容易动不起来。尤其夏天,阳气走于体表,脾胃虚寒,本身动力不足,如果油腻腻或凉冰冰的食物摄入过多,最阻碍脾胃运化。这是造成湿邪的最常见原因。

吃饭 七分饱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就说:“饥饮之度,不得过于七分是已”,饮食到七分饱最好。夏季要防止生湿,一定不能贪多,贪凉,贪重口。

① 夏季饮食,可以粥为主,最养脾胃。

小米粥 养胃

李时珍曾曰:“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

炎夏不宜滋补,清即养,粥清淡,最是适宜。粥还能补益阴液,生发胃津,健脾胃,炎炎夏日,汗液耗损厉害,一碗粥即可满血复活。

白粥好消化,一般人都适合。小米粥偏补一些,脾胃虚者,喝小米粥更舒服。在粥里,还能花点心思,换着花样加上一些健脾祛湿又平和的食材,如:芡实、茯苓、白扁豆、山药、燕麦、花生、豇豆、玉米、南瓜等。

② 饮水。

喝水不是专家说一天8杯水,你就咕咚咕咚往肚子里灌。过多的水液,如果脾胃运化不了,也会变成湿气。

宣上
开宣肺气,让湿气从体表排泄出去

心火克肺金,夏天心火旺,容易压抑肺的宣发。肺担当着输送津液的重要职责,肺的宣发被克制,那么就有可能让水液停滞在半路,从而积聚形成湿气。容易头发冒油,脸上冒油,长痘痘,咳嗽,痰多。

夏天可在三餐增加一些辛味的食材来宣发肺气,辛味发散,有发汗作用。不仅能通过出汗带走肌肉皮肤的湿气,还能帮人体散热。如:

花椒

辛温的,比如葱、姜、蒜、紫苏、花椒、胡椒、辣椒、大料等;
辛凉的,比如桑叶、薄荷、菊花、金银花、荷叶等。

根据自己体质,或者当下的需求,在日常熬粥加入少许即可。比如今天吃多了冰凉的水果,可以来一碗姜丝粥;今天在外中了暑气,则来一碗薄荷粥。

​畅中
及时清理脾胃积食,化中焦湿浊

脾胃好比一辆运货车,常年累积或者食物带来的湿、热、痰,就像超载的货物,增加了前行的阻力。

如果一不小心吃多了,吃腻了,可以借助一些性味平和、消积化食之功较强的食材,如生麦芽、鸡内金,清一清脾胃里的积食,让脾胃重新运化得更顺畅。

可以将它们炒焦黄后,用来煮粥,或直接泡水。

平时还可以用陈皮煮粥,小孩吃可加一点麦芽糖调味。陈皮可疏通中焦,一方面帮助消化,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去痰湿,还可把身体里因为饮食紊乱的气机调整过来。

渗下
淡渗利湿,赶走盘踞下焦的湿浊

湿气可以通过出汗排除,可以通过加强脾胃的运化化解,湿气还有一个重要的排出路径,就是小便。

中医讲淡能利湿,日常可以借助一些味甘淡的食材,比如冬瓜,茯苓,丝瓜,玉米须,来通利下焦湿浊,通过小便的方式把湿气排出去。尤其经常觉得下肢水肿、小便量少、尿液浑浊的人。

利水的食材还有很多,尤其夏季,很多水灵灵的新鲜野菜,都能利水祛湿,比如:车前草、马齿苋、鱼腥草。平时可用来熬粥、煮汤食用。

觉得体内湿热,可以选择车前草、马齿苋、鱼腥草,都能清热利湿,清膀胱湿热之气,也能祛脾胃的积湿。

觉得虚寒的话,可以选择茼蒿,或小茴香这些大料。茼蒿能健脾养胃、化痰利湿,它助相火,温下焦,把湿浊蒸发掉。小茴香、花椒等性温,也能驱下焦寒湿。

分不清湿热、寒湿的人,可以用玉米须、茯苓。玉米须性味平,用来煮水喝,能利水消肿,清利下焦湿浊,适合全家人喝。

茯苓性味甘淡,很平和,既能让阳气上行入心脾以健脾养心,又能让浊阴下降入肾以渗利水湿,补泻同体。

调气化
小补肾阳,给身体增加热能

脾运化食物的过程,可以看成是“埋锅造饭”的过程,脾脏就是那一口锅。要做饭,不仅要有锅,还得有火,这个火就是肾阳。

但夏天,很多人都离不开空调、冷饮,寒邪伤肾,加上熬夜啥的,肾阳多是虚的,身体的水液没有足够的肾阳来气化,就变成湿了。

吃冰淇淋的小女孩

所以,夏天呆多了空调房,喝多了冷饮,也要给身体增加点热能。

厨房里的花椒、胡椒、生姜,可以化湿,尤其在制作一些凉菜时可以多做搭配来中和食物的属性。如果要炖肉,可以放桂皮,八角,原理也是一样的。

除此之外,姜枣茶是夏日增加热能再好不过的茶饮。在早晨喝上一碗,可以推动阳气来帮助我们的身体去循环运动,那些所谓的湿和垃圾,也会很容易被代谢掉。

做法也简单:6颗大枣和6片生姜,冷水下锅,大火烧开小火煮20分钟。这里大枣熬久了,有甘甜的味道,可不加红糖,也可根据口味加一些。

这里提到的食材,都是平时厨房、菜市场有的食材。它们也许并不起眼,却在每一餐中,默默地呵护着我们。

如果能把这5点好好的融合到我们的三餐里,用好这些食材,湿气绝对是无容身之处的。

我们居住环境的湿气,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夏天,空气又热又湿,腠理开放,湿气也容易进到体内。

空调温度要控制在26度

空调设定温度 26℃左右为宜
空调设定温度 26℃左右为宜

夏天本就是一个出汗的季节,体内的湿气,也可以通过出汗,来排出体内。如果空调开得太低,腠理闭合,该排出体内的汗液没排出来,郁闭在体内就成了湿。

所以,即使开空调,也要控制在26度以上,还能微微出点汗,也不至于太热。

《内经》讲到,要“无厌于日”,“若所爱在外”,夏天赋予了一个热辣辣的太阳,必有它的道理。

我们一定不要去畏惧太阳,要走出户外,发现自然界美好的事物,汲取自然界的阳气,让自己运动起来,也是一个激发机体阳气的过程。多晒晒太阳,畅快的出一出汗,绝对是祛湿的好办法~

如果白天要上班没时间,那就清晨起得早些,在附近的林荫花间处散散步,或者步行一小段路再坐车上班。

相对大环境的湿,小环境的湿伤人更加隐蔽。比如:运动过后湿哒哒的衣服,雨后没有及时换下潮湿的衣服和鞋子。湿邪容易在这种时候不知不觉的侵入体内。

所以,夏天运动过后,或者不小心淋了雨,要及时换一身干爽的衣服、鞋子,千万别等它自然干,更不能在空调底下吹干。

另外,夏天在空调房内,备上一些披肩,小毯子,把邪气最容易入侵的脖子、肚脐、和脚踝三个地方披上。女生最好别穿露脐的衣服、短裤了。

祛湿是件不简单的事,又是件简单的事。如果能把握好这些祛湿防湿的思路,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一餐一饭中,夏日也一定会变得清新可人。

本文系多方汇总,以作为自己保健参考之用。若疏忽而侵权,烦请知会,将立即删除。
(0)
上一篇 2020年6月21日 下午8:28
下一篇 2020年6月22日 下午5:30

相关推荐

  • 哪些人不宜睡凉席?睡凉席应该注意什么?

    小时候在老家,到了夏天就会搬出竹床或者凉床来,晚饭后一家人都在竹床上乘凉。回味起来都觉得很惬意。渐渐大了,特别是工作以后,都用风扇、空调。算一算,我自己最近10年都没有用过凉席了,虽然天气很热,但是一样过来了。 “哪凉快哪待着去”如果是小时候那肯定是躺在凉席上,现在肯定是空调房了。 哪些人不适合睡凉席? 1、人在受寒着凉和伤风感冒时不宜睡凉席。凉席温度低,使…

    2019年6月19日
  • 夏季养生要点养心护阳,夏季养生作息篇——顺应四时

    看标题就知道大概了,这也是我一贯的方式,直接、看门见山,不喜欢标题党的方式。 有一定中医基础的人都知道,五季五脏对应关系,夏其实分为夏、长夏。而夏对应的五脏正好是心,所以说夏季养生重在养心。 对《黄帝内经》有了解得人知道,人体的生发之机就是从子时开始的,子时即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1点。这一时辰是阳气发动、万物滋生的时候。而午时,即中午11点 到13点这个时间…

    2019年6月1日 养生运动
  • 今日大暑——三忌,三宜,避暑三秘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大暑是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炎热程度超过小暑。 大暑之后,就是立秋。 夏天即将结束,极度的高温之下,已有阴气显现。 人的气血发散于外,内里反而空虚,是一年之中最容易生病的时节。关于大暑节气我们在之前文章《24节气养生之大暑节气养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

    2021年7月22日
  • 伏天最伤“心”,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有什么食疗方法预防

    最近连续高温,进入三伏天后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具体的办法可以参见文章:二十四节气中第12个节气——大暑,大暑遇上中伏天该如何养生。 我们应该掌握两个急救穴位,关键时刻有大用,详情参见文章:正值炎炎夏日又是暑假出行高峰期,介绍两个常见的穴位及其保健方法。 暑伏期间,心火亢盛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心梗、冠脉供血不足、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前面文章我们提到过,夏季应…

    2019年8月2日
  • 芒种节气的养生要点有哪些?

    芒种芒种,快收快种!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芒种是耕种、收获的节气,北方忙着收麦,南方忙着插秧,人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是培土补脾的好时机。 俗话说:“芒种火烧天,夏至雨绵绵”,芒种可谓是一年中最湿的节气了。此时天气炎热,雨多且潮湿,人体内的湿气特别重,大家会有精神倦怠,浑身乏力和食欲下降等问题。 芒种节气养生特别要注意防夏季倦怠、防湿邪困…

    2020年6月8日 夏季养生
  • 出伏后,常按头颈部,适当多吃这些食物,养肺滋阴,安稳过秋!

    不少人认为,夏天气温高容易出现心血管意外。也有人认为,冬天寒冷刺激更容易出现心血管意外。其实,夏秋交替的时间才是心血管疾病的暴发期。 心血管医生介绍,人体本不怕炎热,更不惧严寒,怕就怕“一冷一热”这么一折腾,于是很多人就中风、心梗、甚至猝死了。 出伏后早晚温差大,会导致人体血压压差不稳。如果这时勤按揉头颈部,可以防止血压突增。提示当人血压升高时,只要去点揉或…

    2020年9月1日
  • 进入夏天这4种体质太煎熬,该如何从饮食上调理?

    进入6月份以后,很多人已经开始感受到热浪的威力,特别是潮热多雨的天气,更容易让风、热、湿邪一起爆发,引起感冒、头晕、反胃、失眠、盗汗、溃疡、腹泻等等问题…… 最麻烦的是,不少朋友光顾着消暑,却一不小心就损耗了阳气(冷饮、空调、熬夜),反而导致疾病! 可见夏季消暑避热不能乱来!我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些清凉祛火的生活饮食调理方法,帮助大家健康舒适地度过夏天。 中医认…

    2019年6月20日 夏季养生
  • 三伏天马上要来了,三伏天最损耗阳气请一定要保护阳气

    我个人是比较耐热的,但是三伏天热起来还是让人受不了。 中医认为,三伏天人体阳气生发,是调养身体的重要时期,虽然炎热,但一定不能肆意贪凉,小心身体阳气“溜走”。 为什么三伏天要注意保护阳气? 阳气是人体生命的根基,虽然三伏天阳气最盛,人体的生长发展同样也处于顶峰状态,身体对阳气的消耗也较大,因此要着重保护阳气,而且稍有不慎还可能导致暑湿入体。进入三伏天后“阳盛…

    2021年6月10日 夏季养生
  • 小暑节气养生吃什么?给大家推荐几道养生食谱

    上篇文章《24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小暑》 我们只讲到了小暑节气的的含义以及小暑节气养生应该注意什么? 我本来是提倡食疗养生为自己健康保驾护航,所以今天说说小暑节气养生应该怎么吃?推荐这几种消暑食物给大家 1、黄鳝 青椒炒黄鳝 民间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最近一段时间鳝鱼最为滋补,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小暑时节最宜吃…

    2019年7月9日 养脾胃
  • 醋泡大蒜杀菌开胃,但有两类人群吃会适得其反

    我和老婆都喜欢吃大蒜,进入夏天后老婆买菜会偶尔买一点醋泡大蒜回来。端午节前妈妈来小住了一段时间,给我们泡了一罐醋泡大蒜,那味道……美滋滋!!! 虽然醋泡大蒜味道美极了(对于喜欢吃的人来说),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所以今天就说说哪些人群不适合吃醋泡大蒜。 你可能听说过:“有吃肉不吃蒜,营养少一半”。用醋泡大蒜,制作的开胃小菜,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增加食欲,而…

    2019年6月28日 夏季养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