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就像桑拿天,又闷、又热、又潮、又湿。如果联合体内的湿气,来一招里应外合,人容易觉得全身上下哪里都不爽快,头发冒油、满脸油光、大腹便便、身体沉重……
关于湿气的问题,我们一直反复地讲。从春天,讲到了夏天。在现在的养生也都会大谈有关人体内的湿气问题。
可见,祛湿成了当今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古代的名医还在的话,大概都会考虑写上一部《伤湿论》的大作了。
有时对照湿气的表现,大部分人都对上几条。于是,大家身体力行尝试各种祛湿的方法,却从未真正摆脱这个难缠的家伙。
因为生活中一边除湿,一边生湿,是我们常干的事。今天来一碗“祛湿名方”红豆薏仁汤,明天则酒肉穿肠过。刚从外面运动出了身汗,马上又到空调房里把汗收干。
中医讲,湿性黏滞,它就像橡皮糖一样,粘在体内,很难处理,化解它的时间也很长。所以祛湿,不是偶尔喝一两个祛湿汤、做一次运动就能解决的,要花时间慢慢来。
今年入夏,给大家理清理清祛湿的思路。大家把握好这些思路,融入到生活里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努力做到不要再为自己增加湿气。这样一边防止它壮大,一边祛湿,才能真正清理掉湿气,干干净净地度过夏天。
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和水,经过脾胃运化成水谷精微,再在肾阳推动,蒸腾气化,向上输布至肺,由肺将它们遍洒周身,滋养一身脏腑。
正常的水道周行,化而后升,升而后降。如果这其中运行出现异常,水液无法正确代谢,困于体内,久而久之,就成了湿气。
可见,食物和水的运化与脾、肾、肺最为紧密。理解了食物的运化原理,我们就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下面的“防湿”原则了。
祛湿原则
这里总结成了5点:少入、宣上、畅中、渗下、调气化。
少入
饮食有度、有节制
脾胃是最容易被我们“作”出问题的地方,所以祛湿,就要养脾胃。
脾胃就像是一台料理机,一下子加入太多的食物,容易动不起来。尤其夏天,阳气走于体表,脾胃虚寒,本身动力不足,如果油腻腻或凉冰冰的食物摄入过多,最阻碍脾胃运化。这是造成湿邪的最常见原因。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就说:“饥饮之度,不得过于七分是已”,饮食到七分饱最好。夏季要防止生湿,一定不能贪多,贪凉,贪重口。
① 夏季饮食,可以粥为主,最养脾胃。
李时珍曾曰:“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
炎夏不宜滋补,清即养,粥清淡,最是适宜。粥还能补益阴液,生发胃津,健脾胃,炎炎夏日,汗液耗损厉害,一碗粥即可满血复活。
白粥好消化,一般人都适合。小米粥偏补一些,脾胃虚者,喝小米粥更舒服。在粥里,还能花点心思,换着花样加上一些健脾祛湿又平和的食材,如:芡实、茯苓、白扁豆、山药、燕麦、花生、豇豆、玉米、南瓜等。
② 饮水。
喝水不是专家说一天8杯水,你就咕咚咕咚往肚子里灌。过多的水液,如果脾胃运化不了,也会变成湿气。
宣上
开宣肺气,让湿气从体表排泄出去
心火克肺金,夏天心火旺,容易压抑肺的宣发。肺担当着输送津液的重要职责,肺的宣发被克制,那么就有可能让水液停滞在半路,从而积聚形成湿气。容易头发冒油,脸上冒油,长痘痘,咳嗽,痰多。
夏天可在三餐增加一些辛味的食材来宣发肺气,辛味发散,有发汗作用。不仅能通过出汗带走肌肉皮肤的湿气,还能帮人体散热。如:
辛温的,比如葱、姜、蒜、紫苏、花椒、胡椒、辣椒、大料等;
辛凉的,比如桑叶、薄荷、菊花、金银花、荷叶等。
根据自己体质,或者当下的需求,在日常熬粥加入少许即可。比如今天吃多了冰凉的水果,可以来一碗姜丝粥;今天在外中了暑气,则来一碗薄荷粥。
畅中
及时清理脾胃积食,化中焦湿浊
脾胃好比一辆运货车,常年累积或者食物带来的湿、热、痰,就像超载的货物,增加了前行的阻力。
如果一不小心吃多了,吃腻了,可以借助一些性味平和、消积化食之功较强的食材,如生麦芽、鸡内金,清一清脾胃里的积食,让脾胃重新运化得更顺畅。
可以将它们炒焦黄后,用来煮粥,或直接泡水。
平时还可以用陈皮煮粥,小孩吃可加一点麦芽糖调味。陈皮可疏通中焦,一方面帮助消化,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去痰湿,还可把身体里因为饮食紊乱的气机调整过来。
渗下
淡渗利湿,赶走盘踞下焦的湿浊
湿气可以通过出汗排除,可以通过加强脾胃的运化化解,湿气还有一个重要的排出路径,就是小便。
中医讲淡能利湿,日常可以借助一些味甘淡的食材,比如冬瓜,茯苓,丝瓜,玉米须,来通利下焦湿浊,通过小便的方式把湿气排出去。尤其经常觉得下肢水肿、小便量少、尿液浑浊的人。
利水的食材还有很多,尤其夏季,很多水灵灵的新鲜野菜,都能利水祛湿,比如:车前草、马齿苋、鱼腥草。平时可用来熬粥、煮汤食用。
马齿苋 鱼腥草
觉得体内湿热,可以选择车前草、马齿苋、鱼腥草,都能清热利湿,清膀胱湿热之气,也能祛脾胃的积湿。
觉得虚寒的话,可以选择茼蒿,或小茴香这些大料。茼蒿能健脾养胃、化痰利湿,它助相火,温下焦,把湿浊蒸发掉。小茴香、花椒等性温,也能驱下焦寒湿。
分不清湿热、寒湿的人,可以用玉米须、茯苓。玉米须性味平,用来煮水喝,能利水消肿,清利下焦湿浊,适合全家人喝。
茯苓性味甘淡,很平和,既能让阳气上行入心脾以健脾养心,又能让浊阴下降入肾以渗利水湿,补泻同体。
调气化
小补肾阳,给身体增加热能
脾运化食物的过程,可以看成是“埋锅造饭”的过程,脾脏就是那一口锅。要做饭,不仅要有锅,还得有火,这个火就是肾阳。
但夏天,很多人都离不开空调、冷饮,寒邪伤肾,加上熬夜啥的,肾阳多是虚的,身体的水液没有足够的肾阳来气化,就变成湿了。
所以,夏天呆多了空调房,喝多了冷饮,也要给身体增加点热能。
厨房里的花椒、胡椒、生姜,可以化湿,尤其在制作一些凉菜时可以多做搭配来中和食物的属性。如果要炖肉,可以放桂皮,八角,原理也是一样的。
除此之外,姜枣茶是夏日增加热能再好不过的茶饮。在早晨喝上一碗,可以推动阳气来帮助我们的身体去循环运动,那些所谓的湿和垃圾,也会很容易被代谢掉。
做法也简单:6颗大枣和6片生姜,冷水下锅,大火烧开小火煮20分钟。这里大枣熬久了,有甘甜的味道,可不加红糖,也可根据口味加一些。
这里提到的食材,都是平时厨房、菜市场有的食材。它们也许并不起眼,却在每一餐中,默默地呵护着我们。
如果能把这5点好好的融合到我们的三餐里,用好这些食材,湿气绝对是无容身之处的。
我们居住环境的湿气,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夏天,空气又热又湿,腠理开放,湿气也容易进到体内。
空调温度要控制在26度
夏天本就是一个出汗的季节,体内的湿气,也可以通过出汗,来排出体内。如果空调开得太低,腠理闭合,该排出体内的汗液没排出来,郁闭在体内就成了湿。
所以,即使开空调,也要控制在26度以上,还能微微出点汗,也不至于太热。
《内经》讲到,要“无厌于日”,“若所爱在外”,夏天赋予了一个热辣辣的太阳,必有它的道理。
我们一定不要去畏惧太阳,要走出户外,发现自然界美好的事物,汲取自然界的阳气,让自己运动起来,也是一个激发机体阳气的过程。多晒晒太阳,畅快的出一出汗,绝对是祛湿的好办法~
如果白天要上班没时间,那就清晨起得早些,在附近的林荫花间处散散步,或者步行一小段路再坐车上班。
相对大环境的湿,小环境的湿伤人更加隐蔽。比如:运动过后湿哒哒的衣服,雨后没有及时换下潮湿的衣服和鞋子。湿邪容易在这种时候不知不觉的侵入体内。
所以,夏天运动过后,或者不小心淋了雨,要及时换一身干爽的衣服、鞋子,千万别等它自然干,更不能在空调底下吹干。
另外,夏天在空调房内,备上一些披肩,小毯子,把邪气最容易入侵的脖子、肚脐、和脚踝三个地方披上。女生最好别穿露脐的衣服、短裤了。
祛湿是件不简单的事,又是件简单的事。如果能把握好这些祛湿防湿的思路,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一餐一饭中,夏日也一定会变得清新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