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慢慢成为一种“流行病”。说它流行是因为这类慢性病人群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年轻化。
说到心脑血管疾病就不得不说“血栓”。血栓,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陌生。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病,血栓的发病率非常高。
之前得健康平台也分享过有关心脑血管的问题:
什么是血栓呢?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在可变的流体依赖型(variable flow dependent patterns)中,血栓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陷入的红细胞组成。
不知大家还记得当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的女儿夏紫薇吗?在《还珠格格》第二部集体大逃亡的过程中,紫薇、小燕子一行人遭遇皇后娘娘派兵追杀,紫薇不慎跌落马车,不幸暂时失明,大家可还记得当时大夫的诊断吗?对,就是头部产生血块。
通俗来讲,血栓就是“血块”。在血管中,血栓就如同一块块的小石头,随着血栓不断长大、沉积,就会像塞子一样堵塞血管通道,导致各种疾病,后果非常可怕,比如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等等。
血栓形成是由一组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多因素变化过程。临床常见的血栓患者,最主要的特点有家族遗传性,反复发作性,症状严重性,血栓形成部位异常性,以及发病时间年轻化。
血栓是如何形成的?
其实,血栓的形成机理很复杂,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 血管内膜损伤后,才会让血栓有机可乘。这是因为一旦血管内膜损伤,血液中的凝血机制就会启动,去补救受损的内皮,也就形成了血栓。详细来说,当血管内膜受到损伤时,内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脱落,内皮下的胶原纤维裸露,从而激活内源性凝血因子,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之后,被损伤的血管内膜可以释放组织凝血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最后,在内外凝血因子的双重作用下,受损伤的内膜变粗糙,使血小板易于聚集,黏附于裸露的胶原纤维上,逐渐形成血栓。
- 血流速度改变主要是指血流速度减慢。这就好比一条河流,我们都知道,河流流速较缓的地方容易出现泥沙堆积,比如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就是因为流速变缓、泥沙堆积而成。长此以往,随着血液中凝血因子的增加以及血小板的凝聚,血管的流动速度也会减慢,导致血栓的形成。
- 血液性质的改变主要是指血液粘度的增大。这主要是因为血管损伤后,血液凝血机制被启动,造成血液凝固性增高,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而血液粘稠度一旦增大,就表示血液中的一些物质,比如脂肪,含量也会增大,容易形成堆积,加快血栓的形成。
所以,血栓来了很可怕,严重威胁我们的身心健康,让我们一起健康生活,防患于未然,莫让血栓“拴住”您的健康。
有关心脑血管文章推荐:
天然的血管“软化剂”,坚持吃的人,降低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老年人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最有效?帮您构筑一道饮食“防御墙”。
原创文章,作者:sansdjk,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ejiankang.net/847.html